看书强 > > 竹楼文集 > 第15部分

第15部分(2 / 2)

风雨兼程四十载

1966年以前,铜陵没有一家托儿所,更谈不上办幼儿园了。时值轰轰烈烈的文革,人们忙着搞运动,无瑕顾及家中的孩子,铜陵特区人委愁着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无人带,非常焦急,这时,人委附近四位没有工作的年轻女子找我商议,要为人委的同志分忧,帮他们带带孩子,我并不反对,表示愿意帮忙。得知我们要为人委的工作人员带孩子,人委非常支持,考虑到工作人员忙,便自筹资金,兴办托儿所。

在办托儿所的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便是场地。开始,人委招待所让出一间房子让我们带孩子,后来,孩子多了,出现拥挤,加上来来往往的人,怕影响工作,很不方便,巧的是离人委不远处有一幢平屋食堂(现在邮电局的后面)正要搬出,人委的同志主动与他们磋商,将食堂空出后办起了铜陵第一家托儿所。

为加强托儿所的工作力度,很快,人委又从孤儿院调来一位面容祥和、待人热心、年过半百的张芝玉,由她出任托儿所主任。张芝玉是一位老红军的妻子,北方人,她待人非常善良,受到我们的崇敬。我们在一起相处的就像姐妹一样。她的到来,很快就把托儿所办得红红火火。不久,张主任便发现孩子们睡的摇窝不够用,她就从孤儿院借来二十多个摇窝,这样,条件渐渐地得到改善,受到人委领导的表扬。很快,原先只照顾本家子弟的托儿所,一下子在附近传开了,有点经济条件的老百姓都要将孩子送到托儿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对外招生的,但是,更多的人送不起孩子来托儿所。

虽然我们尽了很大的努力,很多方面还是满足不了家长要求。托儿所规模小,条件差,没有食堂,孩子吃的中餐都是家长从自家带来的,考虑到孩子多,容易出错,我们将每个孩子带来的鸡蛋、玉米、馒头、大米袋子都做上记号,写上名字,生怕出现差错。冰天雪地的日子,孩子们怕冷,我们就烧木炭为他们取暖,尽量不让孩子挨冻。我们自己中餐吃得,也是从家里带来的。孩子多了,保育员没有增加,每天吃中餐的时候,我们几个就轮换着吃。

一年半后,小朋友更多了,原先的场地越来越不够用了,孩子在一起非常拥挤,经常出现孩子打架,抓破脸的现象,看到这种情况,人委决定将托儿所搬迁到现在的教委对面。人委这一举措,也正是看中了现在教委对面的一幢平房刚搬空,后来又盖了两幢平房,呈四合院,新的托儿所紧靠路边,交通方便了,小朋友陆续来了,规模也扩大了,不久,托儿所的名称仍然是铜陵特区人委托儿所,由张芝玉继续担任主任。

搬到新的地方后,托儿所四周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一切都靠自己动手,条件很差。屋前的操场上全是泥土,坑坑洼洼的,小朋友们就是在这样的操场上做操,开展活动的。遇到下雨天,这里便成了一片烂泥。看着屋前屋后一片泥土,没有一点生气,张主任就组织工作人员大兴植树造林,我们通过关系从绿化队进了一批树苗,种在屋前屋后,在种树苗中,有不少保育员的手都磨破了,她们全然不顾。

当时,除了我们几个年龄稍大外,其余的保育员大都数是二十一二岁的小青年,她们都没有成家,有的是临时的,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二十五元钱,一直拿了二十多年,这样的低收入,很多保育员想不通,吃不了苦,放弃托儿所的临时工作,到纺织厂去上班。

七十年代中期,人委托儿所改名为铜陵市人民幼儿园划归市教委,后来又隶属铜官山区教育局。铜陵市人民幼儿园在隶属上一直不稳定,曾经出现过几次大的变化。

风雨兼程四十载。人民幼儿园经过几代人的艰苦付出,四十年的发展,如今,占地面积约4250平方米,拥有幼儿教学楼、办公楼以及电教室、阅览室、教具、娃娃电脑房、游戏室、舞蹈房、体操室、器乐厅、厨房、洗衣房、‘彩红屋‘美术室、围棋室等教学辅助用房。幼儿400多人,教职工44人,其中教师职称32人。我坚信,人民幼儿园的明天会更好。

迷路

那年暑假天气格外炎热,我和妹妹、堂妹跟着奶奶到乡下去。我们一行四人乘大客车翻山越岭,来到远离城区的一个镇上小站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从小站往乡下老家赶,还要徒步一个时辰,奶奶顾不上疲惫,拎着大包小包,气喘嘘嘘,带着我们直往乡下奔,许是很久没回家的缘故,我们在镇上走了一个时辰后,不知咋的又回到了镇上小站。

当年的小镇历经岁月沧桑,房屋破旧,错综复杂,分不清东西南北。冒着酷暑,我们费尽心机却怎么走也走不出小镇,最终还是进了一个死胡同。奶奶放下包裹,个个瘫坐在地上,这才知道:我们迷路了。奶奶看了看天色,又领着我们绕了几个圈子,还是未果。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望着昏暗中绵延的山丘,我气急败坏地爬到一棵梓树上,高眺远处却不见村庄,如果再这样瞎折腾,只怕天黑路又滑,弄不好要跌落河中。

我们在一户土坯墙草屋前停住了。透过门缝隐约可见烛光,阵阵饭菜香味从屋里漂出来,我直咽口水。奶奶轻轻扣门,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妇女出来,见我们只老小四人,便说:快进屋。大婶边说话,边卸下奶奶拎着的包裹。

大婶关切地问奶奶从何而来,又到何处去,在得知我们迷路后,她说,看来,你们不常外出。我们几个人进了陌生人家里,有些不自在,大婶也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便安慰道:别见外,就当自己家一样。她温馨的话语,让我们心里顿觉暖暖的。不一会儿,大婶又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和粥。此时的我已顾不得许多,大口吃起来,奶奶在一旁直劝我别噎着。

如今,这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我常常会想起当年收留我们过夜的那位大婶,心中默默祝福——好人好运。

放飞心情

妻子内退在家,整天三点一面:买菜、烧饭、洗衣服,伏在电脑桌上敲敲键盘,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年,特别是今年,看着妻子日夜操劳的样子,我于心不忍,始终想不出什么好的法子或者找个理由让她出去走走,放松一下心情,哪怕是周边的地市走走、散散心也好,终于有一天,我的想法与女儿的想法不谋而合。

还是女儿的办法多。女儿喜欢画画,平常所用的纸张都是我买,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那天,她写了一张采购单递给她妈:老妈,据说外地的素描纸相当便宜,可否帮我外出一趟买些回来。孩子她妈不理解女儿意思:本地有的是,为啥要到外地买纸。妻子经不住我们父女俩的劝说,表示愿意代劳。

我刚到单位,太太便从那边打电话给我,问我本地的素描纸多少钱一袋?我说:每袋七元。真不划算。那头是太太的埋怨声。挂电话前,太太要我晚上八点半到火车站接,我没按时接她,妻子自个拎着大包小包回来了,她一头雾水责怪我:老王,你讲话不算数。接下来,便是太太与我们父女俩算细账:算了一下,我到外地买这些纸张真不划算,光来回路费就二十多元,是一项亏本买卖。

其实我们真正的意图妻子一点也不知晓,我因势利导:你在外地,一天过的怎样?我呀,先跑遍了整个街市,摸清行情后,不急着买货,我开始逛街,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