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2)

这个考生经过反思认识到,高考失败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自己把精力用错了地方。他痛下决心,相信复读一年,坚决不上网,一定能把成绩提上去。

我相信他能成功,因为能力和基础都有,荒废的学业还能补回来。愿意“痛改前非”的学生应该去复读,给自己一个赢的机会。

第33节:哪些人不适宜复读

哪些人不适宜复读

1.坚决不复读

有一个考生,高考成绩比当年重点线低67分。他认为这是自己的真实水平,能上个普通大学就满足了,不想为了一个“重点”的目标再浪费一年时间。

考生家长却一心想让孩子去复读,争取第二年考上重点大学。为了说服孩子,他们还用上了“激将法”。

“人家都能上重点,你为什么就不能上重点?你就是没有志气!没有毅力!不求上进!”

孩子对这件事其实有自己的看法,父母的刺激并不能让他心服口服。所以,如果强行被送去复读,肯定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以“破罐破摔”作为对父母的“报复”。

坚决不复读的孩子,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尊重他自己的想法。就是勉强地让孩子去了复读学校,人在教室,头脑里却想着别的事,家长能够控制吗?回家后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做功课,家长能整天盯着他吗?他开着电脑上网,却说是在做作业,家长能知道吗?

逼出来的复读不会有好的效果。

2:不想再念书

有的考生念书念烦了,心思就不在书上。

他们自己也知道:我考不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我没努力,没下功夫。我感觉念书太痛苦了,太没意思。我想工作,想当警察,当警察是我的愿望。我干嘛在那里没完没了地做题呢?我这人坐不住,我喜欢活动……

不想念书的孩子,讨厌念书的孩子,经过说服仍改变不了观点的孩子,我也建议家长不要勉强他复读,不想念书就不要硬逼他念书。18岁的青年人,应该给他一个选择的权力。他想工作就让他工作。像那个想当警察的孩子,既然他有强烈的愿望,那就让他去实现,把警察的工作做好也是对社会做贡献嘛。

3自我控制能力差

有些考生之所以高考没考好,自我控制能力差是首要原因。他们经不起引诱,不是上网就是玩游戏,或是从事其他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老师、家长多方的督促、批评和教育都难以改变。

当然,人的坏习惯不是改变不了的,只不过要下很大的功夫,而且要权衡一下利弊。

这样的孩子被送去复读,他就是那个毛病,就是控制不住,就是要玩。过去上高中时,好歹还有一个班集体,还有班主任老师,还有学校的纪律约束,到了复读学校,没有严格的管理,他会更加管不住自己。

所以,我认为这种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孩子,如果他要求去复读,那是好事情,如果他自己不想复读,家长也别勉强他。该干什么干什么,把他引到正路上就是对社会做了贡献。

4有突出特长但学习基础很差

有些学生有突出的特长,比如说足球踢得非常好,多数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足球训练之中,也因此占用了原本属于学习的时间,导致学习基础很差。

这类学生由于底子太薄,即使复读一年,考上大学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且他平时踢惯了足球,家长让他在这一年里老老实实坐下来学习基本上不可能,因为不踢足球他就腿痒痒、心里难受,满脑子想的都是足球的事。多少年形成的习惯,想在一年中改变是不容易的,结果足球没练好,学习也还是老样子。

我觉得,家长对这样的孩子,干脆提供一个机会让他发挥特长。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要太苛求他。逼着他复读、上大学,不仅这条路很难走得通,突出的特长也被扼杀了。

是否复读,把决定权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吧!

第34节:榜上无名家长的心态

落榜生家长怎么办(1)

榜上无名家长的心态

高考是一场选拔赛,总会有考生落榜的。尽管,高校扩招使高考录取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但是毕竟满足不了所有人都上大学的需要。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现实的淘汰问题,即“榜上无名”问题。

考生榜上无名,家长所持心态对孩子的心态调整以及他今后的出路,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那么榜上无名考生家长的心态有哪些呢?

1平和型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心中有数,考不上在情理之中,便能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落榜。

案例:

考生父亲齐某提起孩子的落榜,并没有太多苛责。他说:“我的孩子不笨,但是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够,我和他妈妈因为经常出差在外没怎么管他,到了高三才发现他的基础太差,这时抓已经晚了。尽管他的成绩比高一高二提高了不少,但是,考大学是一场竞争,他的实力在那儿摆着,考不上也是我事先想到的。”

在这位父亲看来,“落榜”实际上也是一个分数,甚至比真正的分数还重要。孩子从“落榜”这件事中如果能够看到自己失利原因,找出症结,再加上信心和决心,一定能改变过去的状态。“无论复读还是工作,这些教训对他都是终生有益的,是他从自己身上悟出来的人生道理。”

“孩子说要报考大学,我支持他。现在他没被录取,自己也会面对现实。我的对他的落榜没有半点怨言,我看,他的心态也比较平和,没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我和孩子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

像这位家长一样,能从实际出发,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落榜问题,并积极地和孩子讨论将来的出路,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心态又能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落榜问题,并且从个人方面、从自身因素看到问题的所在。

每年高考,全国范围内约有40%的考生落榜,换句话说就是有40%考生的家长要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只有心态平和,才能冷静地、客观地、理性地分析现实,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宜的前途和出路。

2浮躁型

有的考生落榜后,父母马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对孩子的态度极其蛮横,一味指责,责骂孩子“不争气”、“给我丢脸”、“白养你多少年”。高考失利对孩子就是一个心理打击,父母的态度无异于给孩子雪上加霜。

有的孩子受不了父母的责骂,和他们对抗起来,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冲突不断。这不仅不能很好总结高考失利的教训,对出路问题也没有任何益处。还有些孩子面对父母的粗暴态度,选择默默无声地忍耐,相比前者与父母正面争辩,后者心理上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案例

邱某在2004年高考中的总分是490分。原本他和父母都坚信不疑,自己一定能上重点线,没想到今年高考提档线比去年升高了36分。

孩子面对这个结局,起初没什么不良的情绪,认为不管怎么说,自己考出了平时的水平。他的父母则不这样想。“凭你的实力至少应该过重点线,重点大学都上不了你是干什么的!我们辛辛苦苦多少年就是为了你能考上重点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将来才会有出息。你倒好,来了个490分。我们以后不侍候你了,好吃好喝你却考出这样的分数,你还有良心吗?”

结果,这孩子也不示弱,趁妈妈在厨房做饭时写了一个条子放在桌上:“你们拿刀杀了我吧!如果拿刀杀不过瘾就拿菜刀剁了我吧!我走了。”

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父母惊恐万分,到处打听寻找。万一孩子出了什么意外,这个家庭可就是倒霉加倒霉了。

每年高考后,都有个别考生因成绩不好落榜而离家出走,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这种压力的表现为多种多样,埋怨孩子、斥责孩子是常见的一种。

我认为,孩子高考落榜需要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父母的支持。所谓支持就是给他温暖的情感、理智的分析,使他以冷静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失败,这至关重要。可是有的父母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能理智地对待孩子落榜的现实,反而把所有的埋怨、所有的苦水都倒在孩子的身上,逼孩子做出极端的事?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