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华夏工程院的一间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略带紧绷。
一项内部议程正在讨论: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对2015年度的院士提名资格进行初审评议。
与会者皆是资历颇深的学者,会场内的空气仿佛都因知识的重量而凝滞。
历年来,关于院士增选名额的分配问题都会引发剧烈的争论和博弈。
而今年的焦点,则几乎全都在第一次进入评议范围的栗亚波身上。
作为常浩南的开门弟子火炬集团骨干,在飞行器主动流动控制、超材料结构设计等领域成果斐然,参与了包括“驺虞”在内的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纸面履历上几乎完美。
但毕竟,他今年也才三十出头的年纪。
常浩南当年能打破最年轻院士的记录,而且破格同时进入工程院和科学院,那确实是拿出了毫无争议的成绩。
而对于栗亚波来说,“火炬实验室核心成员”的标签,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双刃剑。
一位资深院士扶了扶眼镜,语气审慎地发言:“栗亚波教授的工作,创新性和工程价值毋庸置疑。但我们必须严格审视其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独立性。”
“他最重要的几项成果,如‘驺虞’的某型自适应流控系统算法,以及几种关键热防护材料的智能设计平台,都是作为常浩南院士主持的重大项目下的子课题负责人完成的。其个人独立贡献的权重,以及领导大型独立科研团队的能力,还需要更充分的证据来支撑…”
这番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与会者的顾虑。
会场内响起轻微的议论声。
当然,尽管对工作独立性的质疑合情合理,但其实谁都清楚,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
而是老生常谈,而又不得不考虑的师承问题。
杜义山仍然在世,而其弟子常浩南又同为双院院士。
如果栗亚波今年也进入工程院,那么杜义山的头衔将大概率会留给同样具备参评资格的刘洪波教授。
而考虑到这三位的年纪一门三院士的情况将会持续几十年。
相比之下,如果等杜义山去世之后,再提名栗亚波进入工程院,那么就过渡就会顺畅很多。
反正栗亚波还年轻得很,实在不差个把年的功夫。
“还有一点。”
见到情况有些冷场,另一名院士也站出来表态:
“常院士本人一直都没有对栗教授参评的事情表态,所以我考虑,是不是他的意见也倾向于…”
听到这里,坐在主席台一侧的工程院副院长周振邦不由得露出苦笑。
其实以常浩南的影响力,栗亚波既然已经满足了客观条件,那什么时候正式提名,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而事情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搞得好像栗亚波没有个正经师承一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
常浩南一直没有表态。
甚至大部分人根本就联系不上他。
这让大家不得不做出联想——是否常院士本人也不愿过于张扬?
毕竟一门三院士这种事,哪怕实际情况再怎么合理,也难免会给外界以“学阀”的印象。
并且也未必有利于师门的长期发展。
周振邦倒是知道常浩南是在闭关解决NS方程的问题,但这事目前的知情者不多,也不好公开四处宣扬。
局面一时间竟然就卡在这了…
他只好下令暂时休会。
然而,就在这时,会议室厚重的实木门被突然推开。
一个身影出现在门口,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正是刚刚才被提到的常浩南。
周振邦眼中瞬间闪过极度的惊讶,甚至下意识地微微前倾了身体。
趁着会议短暂的停顿间隙,他快步走到对方身边,“浩南?你怎么…你不是在解决那个世纪难题吗?”
虽然声音很低,周围也没有旁人,但他还是隐去了“NS方程”几个字。
常浩南却是非常自然地摆了摆手,淡淡道:
“已经解决了。”
普普通通五个字,听在周振邦耳朵里却无异于五声炸雷。
“解…解决了?”
饶是他历经风浪,此刻也难掩震惊。
“嗯。”
常浩南的回答依然简短,甚至只有一个语气词。
周振邦还是没从刚才巨大的信息量中缓过神来,有点将信将疑地确认道:
“是…证明了光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