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相公大人等等我 > 第34部分

第34部分(1 / 2)

>过百里外的唐镇,因一起极微小的纠纷,被镇上最具势力的唐老爷仗势打断腿的时候,寨里群情激愤。左云龙经过调查,得知唐家从来为富不二,欺男霸女劣迹多多,决定对唐家外科手术式的惩罚。

唐老爷最重钱财,借其一文钱如拆其一根肋骨,而唐家最珍贵值钱、也是被唐老爷当作命根子的是一件传至五代的宝物——一对白玉貔貅。据说此物由两块通体雪白的和田玉,由西域异人精雕而成,貔貅招财颇具灵性,自请进家来便佑护了唐家五代财运昌盛。

山寨决定:取走唐家白玉貔貅。

唐家势大,墙高宅厚,唐镇附近驻有军营,而且山寨不想把事闹大,所以只能智取。

于是阮师爷再度登场,出任行动总策划一职,先至唐镇盘桓数日,摸清了唐家人口人数,画出了唐宅结构图,精心制出了“珍宝交易”、“绑票索金”和“迷药直取”三套方案,却全被山寨否决。第一无论你拿什么珍宝唐家都不可能用白玉貔貅交易;第二你就是把唐老爷最心爱的小妾生的幺儿撕票,他也不会出一分钱;第三如果用迷药,要把唐家四五十口人全部迷到,那至少需要半盆的剂量,还得把所有人招集到一起才行。

阮师爷最后又想出了“萧翼计赚兰亭”之计,更遭到大伙彻头彻尾的嘲笑,唐老爷只认钱财不认风雅,如何又能与阮师爷交上朋友。

阮师爷遂一筹莫展。

(注: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辨才失去真迹,非 常(炫…书…网)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这就是“萧翼计赚兰亭”的典故。)

后来事情进行出乎意料的简单。两日后为唐老师五十大寿的生辰(这个最重要的消息偏偏被阮师爷忽略了),左云龙等一众人携带贺礼混入上百人的宴会嘉宾之中,待酒宴高潮,唐老爷传出“白玉貔貅”以耀众人之时,二寨主杜虎在后院放了把火,三寨主巴犬大喊有贼着火,在一片混乱之中,左云龙趁势将“白玉貔貅”真假调包。待唐老爷发现装入宝盒的一对貔貅变成两块石头之后,真正的“白玉貔貅”已在山寨众人手中传递把玩了。

虽然“白玉貔貅”取到,左云龙也对阮师爷下了结论:学得三十六计,计计纸上谈兵;满腹六经诸子,最宜设塾教子。

偏偏阮师爷自视甚高,执意不肯赴农庄孩子总教师之席,宁为百夫长,不作孩子王,情愿留在寨堂,一厢热情地为山寨出谋划策。只不过为山寨增添了更多的饭余笑话。

杜凤和小花你一句我一嘴将阮师爷的主要事迹讲过,在她们眼里,阮师爷的最大功用就是为山寨写春联、为寨里人写书信、为大伙添个乐子。

以覃小贝过于年轻的人生阅历,自然也体验不出阮师爷的辛苦悲酸。她只是一边跟着笑,一边下了决心:就找阮师爷,拜他为师,从他那里找到打开奇门遁甲的大门。

山寨卷 14 愤青之歌

山寨寨堂由十几个院落,数十排房屋组成。排在最外面临扼农庄与桃花林要道的,是寨丁们聚住的四个营房大院;营房后方中央,座落着山寨的最大建筑——忠义堂和取舍厅,厅堂的左右和后面,是待客院、禁闭院和四个寨主的居院。

三寨主巴犬的家院处在背靠荒丘的西北角,小院右墙外另有孤零零一间两室房,原为存放旧甲杂物之用,后被清理打扫干净,为阮师爷居用,倒也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上不足享受寨主独院,下不屑与寨卒兵丁共住,落落寡居,独来独往。

这日上午,覃小贝带着后面紧跟的杜凤和小花,逛过忠义堂——类似寺院大雄宝殿的公共主建筑,里面可容上百人开会议事,山寨中重大及全体活动就在这里堂前广场上举行;看过取舍厅——位置在忠义堂后,规模比忠义堂略小,供山堂首脑人物在此商事议事;路过左云龙住的大院——院门畅开,覃小贝往里探探头,没见左云龙,院里只有一个寨丁不知忙活什么,她无意进去,领着绕门而过。

西北角是三寨主小院,覃小贝同样绕过,心里正琢磨着,如何找借口敲开旁边阮师爷的房门,忽然阮师爷房内传出竹筷击碗有节奏的“嗒嗒”声,一个略带嘶哑的中年男声和着敲击声郁郁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小花掩住嘴笑着低声说:“阮师爷每天都要唱几首怪怪的歌,也不知在唱些什么意思。”

覃小贝却听明白了,大二选学的古典文学课终于用上了派场。阮师爷唱得是战国冯援所作的《长铗歌》。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招揽食客,齐人冯谖上门,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本事,冯援说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把他收留,按一般门客对待。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就靠在门柱上,敲着自己的剑,大声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覃小贝摆手让小花不要笑,自己和着阮师爷调子,用清亮的嗓音接着唱下去:“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屋内的敲碗声和歌声一时停息,但是很快,敲碗的节奏又响了起来,伴上覃小贝的歌声。待覃小贝唱完这段之后,里面嘶哑的声音再度响起,与外面的覃小贝一起合唱出最后一段:“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覃小贝的歌音如新莺冲谷,阮师爷的嗓声如老隼低旋,一高一低、一老一嫩声音交和在一起,竟然产生出了一种令人迷醉的独特感染力。杜凤和小花一时听得入迷,耸耳不做一声。

小屋两扇门咣然洞开,一个枯瘦的中年人出现在门口,挂有几缕微须的黄面上闪有喜色,冲着覃小贝三人招呼:“何方高人,能与阮某对弦和音?”

杜凤、小花笑着把覃小贝向前一推,躲在后面低声说:“高人,叫你呢,快进去和知音谈谈吧,师爷早就闷坏了——我们粗人就在门外等着你了。”

覃小贝大大方方向前一步,拱手答道:“昔日子期闻弦歌而知雅意,今日小贝闻碗歌如睹块垒。不能能否进屋,再向先生详细讨教。”

看清面前说话的人是一月多月前枣林中在自己面前逃走的覃小贝,阮师爷先是鄂然,随即一笑,摆手做个请进的姿势,将覃小贝迎进屋里,却不搭理站在门外的杜凤和小花。

阮师爷房屋里屋为卧室,外屋为书室,用一词来概述,就是:杂乱。书籍乱放,纸张飘地,一只吃饭的大碗和木筷挤在桌上笔墨之间,好歹还算洗得干净,显得乱而不脏。

“贝兄如何从歌中听得阮某块垒之意?”阮师爷拿掉一卷书腾出一张凳子让覃小贝坐下,自己还没有在另一张椅子上坐下,就急切地开问了。

(块垒,古人用来指代郁积在心中的气愤或愁闷。另外,“兄”这个词,从前除了兄长之意外,另有对人尊称之意。鲁迅当年在密集的来往封件,对比自己小18岁的学生许广平,统以“广平兄”相称。——受人批评,以后写文尽量向小白靠近,尽量少卖弄自己连半瓶都不到的水加醋。)

覃小贝笑了:“先生以冯谖自诩,冯谖初入孟尝君门,可是颇受委屈,所以才有‘长铗歌’不平而鸣,小贝虽然学识浅薄,春秋战国三大‘愤青之歌’还是多少了解的。”

“三大‘愤青之歌’!”阮师爷听到此词睁大眼睛,原本半浊的眼仁好象也变得清亮起来,态度由倨傲变得谦恭,想了又想,还是问道:“请教‘三大愤青之歌’确切所指?”

经史书上哪有什么“三大愤青之歌”,不过是覃小贝一时即性发挥。不过她既然杜撰出了一个名词,也能侃侃而谈下去。

冯谖的“长铗歌”归入愤青之歌自不用说了。冯谖若不是愤青,便不会在毫无成绩的情况下,腆着脸喝歌向主人一条一条索要待遇了。孟尝君也做得很绝,每次听过冯谖一段歌,就满足他的一个要求,直到冯谖在三千门客中很稀有地享受到上宾待遇。事实证明,冯谖此人不光“愤”,也是确有真才实料,为孟尝君打理了“狡兔三穴”,最终保证了孟尝君在战国那个险恶的环境中得以善始善终。

“‘长铗歌’当为愤青怨歌。人有七情六欲,岂能不愤不怨,睹世不公,起而愤,待己不平,故而怨。愤怨不积于心,借歌告于天下,凭剑铲平事端,不也快哉?”其实,覃小贝的连绵说词,一半来 自'炫*书*网'大学讲授先秦文学年轻讲师的课堂笔记。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