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还是担忧高公公那方面──」
除了杨洄在担心高力士的动向,武惠妃其实也颇忌惮这个集宫闈大权的宦官。
「娘娘勿虑。」李林甫道:「他将此事隐匿不报,表面上是顾全皇室的体面,实际却是顾忌太子和二王,又怕碍著惠妃娘娘与寿王,他两面讨好,也哪一方都不得罪;虽说他表面上不说,我看他是在怕押错宝,纔两边都下注呢!」
「事已至此,岳母,我们就先下手为强!」
武惠妃頷首,道:「既然李相已万事俱备,我这就去找皇上发难!」
见太子即将大难临头,杨洄与李林甫相视一笑,便旋即退了出去。
出妻14
这一年,天气阴霾,朝廷也是个多事之秋。
一早张九龄被皇帝召进宫时,还在纳罕到底是出了什麼事;待他进得勤政务本楼,看见裴耀卿和李林甫时,却没来由地发现李隆基脸上的忿怒之情,更教他紧张起来。
然后,李隆基见诸大臣宰相都等在殿前,便开口道:「今天召集眾卿,是为著罢黜太子一事,与你们商量。」
「罢黜太子?」
见眾官员霎时都傻了眼,李隆基也嘆了口气。
「日昨,惠妃泣诉於朕,且道:『太子阴结党羽,与鄂王、光王将害於妾母子,亦指斥於至尊』,太子李瑛於东宫内第与鄂王、光王等自谓母氏失职,尝有怨望,而颇怏怏,妄语乱政,意图对寿王和惠妃有不轨之图,对寡人亦有不臣之举。朕忿忿於其言其行,震怒之下,谋将废黜,纔於今日召集宰相共议废之。」
裴耀卿趋前道:「陛下,太子该是何等震骇言行,敢问可有旁证?」
「人证自然是有。」皇帝一挥手,让高力士将一干文书交予他们。「这是太子身边一些内侍的证言,朕已在昨夜审讯过他们,也教画了押;该怎麼办,眾卿就说说看罢。」
「看来,这事要怎麼办,是废黜太子或另立储君,都请皇上示下了。」李林甫首先道。
「陛下,废立太子,国之大事,依微臣来看,这事还得再行详查。」张九龄道。
李林甫道:「既然太子与鄂王、光王谋逆之罪证确凿,还查什麼查?」
张九龄道:「倘若不查个水落石出,势必将诬陷无辜,祸及殃民。」
裴耀卿也表同意道:「我赞同张相的说法。」
「爱卿,朕也思之良久,好不容易纔下这决定。」李隆基面有不豫,说道:「若无其事,怎麼侍宦全都作出对太子三人不利的证言?」
张九龄道:「皇上,眾口鑠金,也未必可知。」
「那丞相你又有何高见?」李隆基开始感到不耐烦了。
张九龄諫曰:「陛下纂嗣鸿业,将三十年,太子已下,常不离深宫,日受圣训。今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日久,子孙蕃育衍茂,不闻有过,陛下奈何以一日之间废弃三子?臣忝任中书令(宫廷政务长),又为宰辅,皇太子、鄂王、光王被譖,圣上欲废之,然则这冒然之举,臣深不以为然,伏惟陛下思之。且太子为国家根本,地位难於动摇;由此而论之,不可不慎。今太子既长无过,二王又贤,臣待罪左右,敢不详悉?父子之道,天性也,虽有失,尚当掩之。惟陛下裁赦,天下共庆,是必致远。」
见张九龄切諫,不悦之际,李隆基只默然不语,却又不能遽下决断。
裴耀卿又趋近道:「皇上,微臣以为,张相所言亦不无道理;废立太子一事,必须慎重其事、既往不咎,就申诫太子、二王,让三位皇子慎其言行即可。」
李隆基不置可否地一挥手:「那就先这样吧!」
祸且免,事且寝,太子、鄂光二王得以不废,张九龄和裴耀卿也终於鬆了口气,退了出去。
现在,勤政务本楼裡就只剩下李林甫、高力士和李隆基,侍卫们都退至殿外。
李隆基见李林甫持笏上前,便道:「李爱卿,你还有话要同朕说?」
「是,皇上。」李林甫惘然,私语中人曰:「臣对张相与裴相并无偏执,这事他二人的建议也并无不妥;然而,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
「此言确也不假。」李隆基頷首,这二相唆皂了长篇大论,使他相当不悦。「那依爱卿之意,这事最好当如何处置?」
李林甫道:「若不慎重其事,旁敲侧击地申诫皇子,则又惩而不贷,失之疏漏。是故,微臣以为,当从春宫(太子)失之悖理,以及赵丽妃、皇甫德仪及刘才人处著手;既然后宫干政至斯,当然得稍事告诫,加以斥逐。」
「好,」李隆基道,「传我旨意,出了她仨人,爱卿就这麼办了吧。」
隔了几天,赵丽妃、皇甫德仪及刘才人,便成了「出妻」,被秘密送至京城寺庵;名为休妻,实则为监管圈禁。
皇帝对李林甫言听计从,后来张九龄和裴耀卿也无法可施;至於三位皇子,则惶惶不可终日,受了申戒,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出妻15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戊子,裴耀卿为侍中(宫廷侍从官,等同宰相),张九龄为中书令(宫廷政务长),黄门侍郎(禁宫侍从官)李林甫为礼部尚书(秘书长,掌管礼部任用官司、侍奉皇帝左右的机要秘书官员,位居宫廷枢纽,专职文书处理,传达皇帝的指示与决策)、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同宰相)。
中书省翰林院,这一天,忙得不可开交。
天子在大明宫,其院在右银臺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
若在西内,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詔(官职未定之人候见)之所。
其待詔者,有词学、经术、合鍊、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彛е胀矶耍渌卣叽恃А?br />
明皇帝时,张九龄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詔(候见官)。
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詔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故尝简当代士人,以备顾问。
今天,兴庆宫金明门内,翰林学士门鱼贯而出,忙往内殿上朝。
早朝时分,百官入宫。
其后,长安及其邻近各州道却屡屡来报,说有颶风来袭。
是日,大风扬起,颩颲颵颬,颭颮颶铮В颺铮э‘,颽颿飀飂,飉飋拔木,颳起一阵阵风暴,甚且还有不少黎民百姓遭殃,流离失所。
李隆基听了各方疏奏,因有卜筮说是「未郊见」(没有郊祀祭拜)所致,便召集翰林院士议决此事。
张九龄首先建言道:「天,百神之君,王者所由受命也。自古继统之主,必有郊配,盖敬天命,报所受也。不以德泽未洽,年穀未登,而闕其礼。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谓成王幼冲,周公居摄,犹用其礼,明不可废也。汉丞相(宰相)匡衡曰:『帝王之事,莫重乎郊祀。』董仲舒亦言:『不郊而祭山川,失祭之序,逆於礼,故春秋非之。』微臣认为,匡衡、董仲舒这等先贤,皆曰古之知礼,以郊之祭所宜先也。陛下绍休圣绪,于今而未行大报,考之于经,义或未通;今百穀嘉生,鸟兽咸若,夷狄内附,兵革用弭,乃怠於事天,恐不可以训。愿以迎日之至,升紫坛,陈采席,定天位,则圣典无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