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天下残局 > 第1部分

第1部分(2 / 2)

于是,再要听到谁说某翰林如何如何、翰林院又如何如何,龚自珍便满脸不屑,傲然说道:翰林有什么了不起?翰林院又有什么了不起?俺家女人个个都是翰林,俺家就是个翰林院!翰林?翰林院?什么玩意儿,哼!

学问优长

“我的朋友”胡适之说: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他讲这话,是为了提倡“整理国故”,也就是要用西洋科学方法去整合和复兴乾隆、嘉庆时期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号称“乾嘉朴学”,即训诂考据之学,也称汉学。与乾嘉朴学不同,还有一种学问,叫性理之学,又称宋学。两种学问,各具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俗谓“村学究”者,就是汉学的基层代表;俗谓“道学家”者,则泛指宋学的粉丝们(fans)。当然,“道学家”和“村学究”的学问都不怎么样,其学养适足与电视剧中常见的“马列大妈”一较短长。

汉学做好扎实的基础研究,宋学发挥性命天道的精妙,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固然是相得益彰的好事。但是,道光以来,汉宋之争势如水火,不单不相与谋,还要鸣鼓而攻,这是为什么呢?症结就在“学而优则仕”五个字。学问是学问,做官是做官,本来是两码事,但是,科举制度却风马牛为一体,将二者紧密结合。八股文和试帖诗,自有一套严格的规矩,本不涉及汉、宋学派的异同,但是,考官们却坚守汉、宋藩篱,在考试过程中上下其手,党同伐异。很多考生在考前便在省会、京城住上一段时间,通过宴饮面谈、投稿请教等方式获得有希望成为考官的官吏们的欣赏。正式考试时,试卷上的考生姓名虽被遮住,考官却早已暗示中意的考生,在行文时留下一些印记以利辨认。试卷缴上後,考官阅卷,首先就去找这些留有“後门”的试卷,不论诗文写得如何,批了高分再说。

一旦学问成了敲门砖,那么,学问与学问之间,也就有了红黑冷热的差别。派往各省的主考们,若是汉学家,录取的便多是考据派;若是理学家,毫无疑问,望之俨然的岳不群们中举的幾率就大得多。这是地方上的情形。举子们赴京参加会试,高考指挥棒就由皇帝和大学士们操纵,揣摩风尚,投其所好,就成了必做的功课。曹振镛盘踞中央达二十三年之久,他对理学的偏爱必然影响乃至决定考风的走向,于是,汉学爱好者们发现作官的路越走越窄,宋学迷则躬逢盛世,大有作为。

流风所及,身处高位的汉学领袖阮元也遭受打击。他自乾隆末就是副部级干部,此後历任督抚三十馀年。道光十四年某日,君臣闲谈,帝问曹氏:阮元官运如此亨通,何解?曹答:由于。道光觉得这个答案很别致,再问:此话怎讲?答:臣听说他在督署内日日刻书,时刻不忘治学。数语间,汉学研究和不务正业便划上等号,曹氏下黑脚成功。不多久,阮元即被内召,投闲置散,没有了实权。

从此,理学派全面掌握主流话语权,“道学家”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

喳喳喳是是是

继曹振镛後,军机处领班大臣是穆彰阿和潘世恩。二位大佬不折不扣地继承和发扬曹氏老成持重的行政风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此,道光一朝三十年间,便成为一个“不痛不痒之天下”。

苏州人潘世恩是个“全A生”;戏曲里津津乐道的的“状元宰相”,说的就是他这号人。他学习成绩好,政治素质高,拥有各种最高级别的文凭、证书和奖状,是全面贯彻“时代精神”的时代骄子。不幸的是,那个时代是一个“不痛不痒”的时代,他既然代表那个时代,也就注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具有“不痛不痒”的特征——荣耀及身而止,名字与身俱灭。同治年间,李元度编撰极具权威性的清代名人大辞典——《国朝先正事略》,潘氏名下除了任职经历、恩奖记录、世系子女以及生卒年月,便再无其他内容。後人眼中的他,不再是时代骄子,只是一个时代的影子。

满洲镶蓝旗人穆彰阿也是一个影子,不过,他是一片面积巨大的阴影,幾乎笼罩了当时大半个中国。道光晚期,凡在政坛上有名有姓的角色,绝大部分出自“穆党”。即在咸丰前期,穆氏倒台、穆党势衰以後,仍有很多经穆氏提拔的官员占踞着各条战线的重要职位。曾国藩就是穆门高材的杰出代表。道光二十七年,经过穆氏的“运作”,他由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超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正二品),连升五级,自叹“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同治七年——距穆氏逝世已十馀年——已是“中兴名臣”的曾国藩晋京面圣,在各类表彰庆典不暇接应的情况下,犹专程探问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的穆氏後人,馈赠巨款,聊报知遇之恩。

与三十多年前的“权相”和嘟希耸屏υ诓僦洌牵抡冒⒂牒瞳|有本质区别:他不是好货之人。对他来说,权力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并不一定要成为敛财的工具。穆氏追求权力,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更大更持久的权力,并不准备用这些权力作一番与之相称的事业。他是一个为权力而权力的权迷。故此,作为军机领班的穆彰阿,思虑所及,不过牢牢把持手中的权力;而潘世恩之自我期许,亦不过安稳作个太平宰相。然则,任何对现状的改变,都为二人所不喜,自上而下的改革固然无从谈起,由外而至的事变也要讳莫如深。上行之,下必效之;于是,水旱灾变,民众暴动,都通过层层转报的公文系统,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皇帝有什么吩咐,也都唯唯诺诺,不作争辩,避免局面复杂化。最终,天子无事,天下无事,你无事,我无事,大家无事。

当日民间流传一副对联,戏仿穆、潘二人“面圣”情形,便是一幅生动的“盛世”君臣同乐图:

“喳喳喳,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性情宽厚的OloFlen

鸦片战争以前的八十馀年,广州是中国法定唯一的外贸港口。其时,在广州经营进出口业务的“民营”企业集团,称十三行。鸦片战争以前二十年间,怡和行是十三行中的老大。南海人伍秉鉴则是怡和的董事长兼CEO。

当日,伍氏常被称为浩官,或者沛官,其他行商首领也多在姓名字号以外有个这官那官的“商名”,例如在伍氏之前先後占据广州外贸头把交椅的潘启官和卢茂官。“商名”中带个“官”字,不难想见其中官商勾结的紧密。以伍秉鉴们的商业谋略,不和官府勾结,他们的生意也不会差到哪去,难道是因为社会认同感不够,买个“官”名以混入主流社会么?非也。起初,广州外贸被朝廷钦派的“皇商”垄断,伍秉鉴们并无准入权,但是,“皇商”们做生意乏善可陈:他们倒买倒卖,却常常亏掉本钱;他们广签合同,却常常延误交割。最後,“皇商”们山穷水尽,既没钱也没货,洋商一怒之下拒绝与其交易,转而与没有营业执照的伍秉鉴们做生意。“皇商”背後的政府坐不住了:法律哪能当儿戏?执照岂是一张废纸?于是,找了个台阶:“皇商”退出广州商界,由民营企业接任,只是,行商们还是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指导,并交纳比“皇商”多得多的各项公私税费。因此,伍秉鉴们也就不情不愿的变成了伍浩官们。

行商崛起,广州商界气象一新。在广州做了十幾年生意的美国商人WilliamC。Hunter,由衷地称赞他的清国贸易伙伴,说他们是“可敬可靠的生意人,他们恪守合同,性情宽厚”。守合同、重信用,固然可以参评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性情宽厚”这种人格上的美德又从何说起?这得从洋泾浜英语说起。

伍秉鉴——不,得称伍浩官了—?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