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天下残局 > 第1部分

第1部分(1 / 2)

>

引言

“辫子戏”已经把大家搞烦了。但是,不管如何不胜其烦,不管我们心中脑後有没有辫子,清代二百馀年层累堆积而成的种种陈迹,对于当下的生活,仍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同治年间所谓“中兴”,更是直接影响此後数十百年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学术。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其名著《同治中兴》篇首写道:

“一个似乎已崩溃了的王朝和文明,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非凡人物的不寻常努力而得以复兴,以至于又延续了60年”。

很不幸,这次中兴为时甚短,为效甚微。清朝的命运,早在“中兴”前一百多年便被英国人马戛尔尼准确预言:

“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而又古怪的一流战舰,……它可能不会立即沉没,它可能会像残舸一样漂流旬日,然後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却无法在其破旧的基础上重建起来”。

1793年,北京,马戛尔尼勋爵代表英国提出六条贸易建议,被全部否决(甚至没有得到谈判的机会),他的外交活动以全盘失败告终。但是,他有幸在中国的核心区域驻留幾十天,见识到科学、军事乃至制度方面的落後情状,于是,他做出上述预言。

“帝国”的神秘面纱被无情扯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开始上演。在这部悲剧有条不紊演出的中间,却突然涌现出一大批非凡人物,减缓了“崩溃”的节奏。恍然间,帝国的荣光好似将被“复兴”。孰又料到,中兴变奏曲甫一开始,立告结束。时代的车轮轰然碾过,尚未展开的笑容被压成一道道形状诡异的车辙。多年後,烽烟渐散,风波已定;那些笑容(还有泪痕),那些生动丰富的往事,那些被称作“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後抵抗”(芮玛丽语)的诸多细节,不能不被重新检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是一份历史的洞察,鄙人尚未敢自信于此能有所体会。但是,不贤识小;通过对当时诸人——上至柄国权臣、中兴将帅,下及幕府僚佐、野老村夫——言动行止的考察,或许能探知那个时代的些许消息。

有一句被用滥了的话,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文革时期,则有一个腾播人口、被视作学术乃至政治必杀技的定义:“影射史学”。二者是非,实在一言难尽。囿于学识,鄙人无力探讨此类宏大叙事,一己心愿,不过做一些梳理史料、存菁去芜的工作,努力实践“传疑传信”,与读者共享。

太平无事

1912年2月12日,溥仪与民国政府签订《清室优待条件》後,正式宣布退位。清朝灭亡,直接原因是去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而辛亥年之所以有革命,多少要归功于十一年前的义和团暴动;暴动激成八国联军进京,加快中外接轨的速度,为革命创造了条件。而义和团暴动之所以发生,则有赖于前数十年间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为之提供了极端民族主义和腐朽官僚政治这两份催化剂。而看似突如其来的外患(鸦片战争)内忧(太平天国),则在乾隆朝以後便开始萌芽。道光皇帝旻宁生逢其盛,两件大事都赶上了。

旻宁熬到四十岁才当上皇帝。他上台後执政约三十年,其执政风格可概括为“老成持重、讳言变革”八个字,正如龚自珍诗所谓:万马齐喑究可哀。在漫长而残酷的皇位争夺战中,谨慎、稳重的性格是旻宁赖以最终取胜的法宝,当上皇帝後,这种性格自然衍化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执政风格。将这种执政风格加以量化和制度化的功臣,则是军机大臣曹振镛曹文正公,今日不赘述文正公在军国大政方面的举措,只讲一条他在书法上的指导性意见,庶幾能见微知著,看出曹氏在政治学上的高深造诣。

如果说天下太平是治国的最高境界,那么,这种境界的表征就是。果若无事,反映在臣子们的奏摺中,便是报报流水账,说一说套话。经过十馀年努力工作,旻宁自信天下差不多已经太平,可是,京中外省官员们的奏折依然长篇累牍,批阅起来,不胜其繁冗。看来,不是天下不太平,而是大臣太RAP,怎么办呢?曹文正公出了个主意:

国家承平以久,天下本无事,但是,一些人偏就喜欢危言耸听,没事要找话说,小事往大里说,以博取善于办事的虚誉。皇上若因此怪罪呢,不免蒙上拒谏的恶名,他还捞着个敢言直谏的名声;但篇篇都看呢,实在又费时费力不讨好。我说哪,皇上今後看摺子,压根别看他内容如何、事情曲折,而是专挑那字体来看。凡奏折字体不用馆阁正体,学这个碑那个帖的,统统给他拈出来批评;要还有笔画错误、重字漏字的,就给他罚俸降职。他们若见皇上对字体纰漏这种细节都严格要求,自然就明白了皇上持重为体、不事虚言的心思,今後再有陈奏,必然深思熟虑,出言慎重,不敢造次了。

主意不错。旻宁依计而行,逮着幾个点背的重重处罚。杀鸡儆猴,立竿见影,此後章奏便“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了。通过奏摺看国势,俨然一副的气象,道光帝和文正公不由得相视而笑。

于是,在君臣愉快的笑声中,英国军舰“有事”于东南,洪秀全在南方小镇创立了拜上帝教。大清国,出事了。

俺家就是翰林院

干禄,就是吃公家饭;有关干禄的书,相当于今日的干部必读或公务员手册。自隋唐以来,字写得好不好,逐渐成为干不干得到禄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了句俗谚叫做“字是打门锤”。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伯父颜元孙就专门作了一部《干禄字书》,将每个字的写法分为通、俗、正三体,告诫有志于官者多写正体,不要因字体犯错而砸了公家的铁饭碗。孔乙己自诩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但不一定知道那种是正体,故此吃不上公家的饭,潦倒一生。

道光年间权臣曹振镛死後被谥为“文正”,生前却是个“字正”。他在高考中极力推行“齐整无破体”的书法,要求考生写字严格遵照以董其昌、赵孟疃沂榉ㄎ〉墓莞筇澹晃饰恼滦吹娜绾危醋痔迦氩蝗敫瘛U庵衷木硖茁罚胨ㄒ榈拦饣实劭醋噙〉姆椒ㄒ宦鱿喑小M保嫒魏擦衷赫圃貉浚棵窍虢擦衷海肟嗔犯筇澹蝗煌蛲蚬涣恕白终闭庖还亍?br />

说来奇怪,写毛笔字这件事,并非熟就能生巧的。书法发烧友康有为练字五十多年,名碑名帖,揣摩殆尽,却终于只写得出一手“俗”字,不得不慨叹:“吾眼有神,吾腕有鬼”;最终断绝做书法家的念头,改行做了书法理论家——康氏《广艺舟双楫》是近代著名的书法批评专著。在他之前,另有一个倒霉蛋,也被恶鬼附了手腕,并因此绝了做书法家的念想,不过,这人改行做了书法教育家,而非理论家。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龚自珍。

论才情,论学问,论见识,龚自珍都有资格进翰林院。可是,院长曹字正公偏不关心才学识,他只看你小楷写得好不好。龚自珍却死活也写不好馆阁正体,进不了翰林院,无奈,他只得在部曹一级(相当于今日干部的科级)折腾大半生,不到五十岁便郁郁以终。人一憋闷,总得找个出气的办法,明着斗怎么也斗不过当朝极品,那咱们就想个办法恶心他腻味他;文人手中之笔,未尝不可作匕首、投枪,龚自珍深明此理,乃运笔如刀,模仿颜氏《干禄字书》,写了一本《干禄新书》。《新书》也讲如何写字,且专讲如何写一手翰林必备的“俗”字,且可当作教材用来培养“准翰林”。《新书》写就,龚自珍便令家中妇女——包括女儿、媳妇、小妾、丫环——全要对着教材练习馆阁体,日有程课,月有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龚家女子竟人人写得一手符合翰林标准的“俗”字。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