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侍立于金銮殿之上的大臣们,这些大臣无一不是智商才学过人之辈,如李东阳,如李梦阳,如王守仁——连名传千古的唐伯虎,都被这些精似鬼的天才人物挤到了江湖上去,可知朝臣的智商是何等之高。
那么多聪明绝顶的臣子,偏偏帝王的智商是越来越低,长此以往,不堪设想啊。
所以,皇帝想以智力的优势驾驭群臣,那基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你一个笨到家的蠢人,居然敢和一群天才人物斗智商,这不明摆着搞笑吗?
智力上斗不过群臣,倘若哪个聪明的大臣想要玩弄你,那实在是再也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你笨,你蠢,被人家玩儿了你自己也不知道。只是玩儿一玩儿倒还罢了,怕就怕被玩弄到最后,太阿倒持,反倒被智商超高的臣子夺走了你的权力,那后果就太可怕了。
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可怕的结局呢?
有办法!
这办法就是要激起群臣心里最深的恐惧之感,让他们害怕你,不管他们有多么聪明,可恐惧会最大幅度地降低他们的智商。而且只要他们害怕你,就不敢欺骗你,更不敢玩弄你,至于夺走你的权力这事儿,想也不敢想。
可如何才能够让群臣心怀恐惧呢?
办法太简单了,就是找一个像刘瑾这样有着明显暴力冲动的人出来,授予他特殊的权力,让他为所欲为,杀大臣宰高官,让群臣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人人自危,个个胆寒。这时候,大臣们就会无限渴望着皇帝的拯救,倘若你再将哪个倒霉的大臣从刘瑾这种暴力主义者手中拯救出来,那么他就会感恩戴德,五体投地地膜拜你,再也不敢兴起别的心思。
所以明宪宗的时候,设置西厂,让大太监汪直统领锦衣卫,专一杀戮群臣。而孝宗替自己儿子安排的是刘瑾。知子莫如父,自己的儿子是什么德行,孝宗比任何人更清楚,所谓望之不似人君,既然儿子贪玩,明显镇不住群臣,那就需要一个刘瑾赶场救火,充当邪恶的大魔头,让群臣从此生活在恐惧与绝望之中。唯其如此,自己儿子武宗的江山,才会得以稳固。
显而易见,刘瑾绝顶聪明,他知道自己被安排在武宗皇帝身边的意义是什么,所以他终究没有辜负皇家的希望,把他的角色演绎得非常精彩。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说刘瑾把他的角色演绎得非常之精彩,那是后来的事情——后来刘瑾进入了角色,与朝中群臣展开了互动,越演越生动,越演越逼真。但在一开始,他仍然只是武宗皇帝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以领导满意作为他的最大目标和宗旨,压根儿没想到会有人来找他的麻烦。
群臣来找他的麻烦,也是吃饱了撑的。早在武宗他亲爹孝宗当政时代,朝政就形成了一个内批制度,凡事涉及权幸贵戚,涉及皇族利益,行政公文就只在宫里边儿走,皇帝批阅了转太后,太后批阅了转皇后,皇后批阅了再转回皇帝这里,然后皇帝再转回皇太后处,如此反复以至无穷,直到这纸行政公文,在无数次的批阅中被恼火的太监偷偷撕了为止。
也就是说,涉及皇亲国戚的事情,无论是刑事案子还是民事案子,抑或是法规政策,都只在皇宫里内部公文履行,内阁也好,六部也罢,都没机会参与。所以当时的大臣们很是窝心憋火,但谁也不出头说话。
为什么大家不肯出头说话呢?
这里有个原因,大明帝国在朱元璋开创时期还马马虎虎,成祖朱棣同样以武功治理天下,则牛气得很。此后是仁宗、宣宗,仁也好宣也罢,都是拿出来响当当的字号,表明帝国的皇帝超级英明神武,帝国很有面子。但到了英宗时代,虽然这个皇帝谥号为英,但实际上却丢人现眼,英宗曾经在亲征土木堡之时,遭到蒙古瓦剌部落的绑架,堂堂皇帝被人家绑了肉票,说出去已经够丢人的了,可是英宗之后的宪宗更怪,竟然长期拒绝上朝。
明摆着,帝国出了问题,越来越走下坡路。所以群臣心里急惶,就琢磨在宪宗的儿子孝宗这一辈扳回一局,哪怕是孝宗再没有出息,那也要把孝宗人为地打造成一个绝世帝王,也好让帝国有点儿面子。
所以大明历史上,对孝宗的评价就很高,认为孝宗这个皇帝蛮不错——但实际上,这个蛮不错的评价,是群臣们彼此默契搞出来的商业包装。事实上孝宗超级的扯淡,比之于宪宗更不堪提起。单说一个公文内批,内阁六部不得与闻,就明摆着会遗患无穷,迟早会把帝国搞得一塌糊涂。
但为了维持孝宗时代和谐的假象,群臣们闭紧了嘴巴不说话,那是因为他们打算等孝宗死了之后,到了孝宗的儿子武宗这一辈,再把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纠正过来。
所以武宗甫一登基,群臣就纷纷上书,要求废除公文的内批制度,行政办公透明化,公开化。
可是事情的麻烦在于,虽然武宗登基时才刚刚十五岁,可是他肩上的担子却非常重,他不仅要供养老太后,也就是他的生母,还有一个太皇太后也需要供养,这可是他的亲奶奶啊,不养成吗?
可不管是皇太后,还是太皇太后,供养起来都是非常花钱的。皇家的太后,可不像民间的老太太,给一碗凉水,打发两个干硬馍馍就OK(行)了。太后和太皇太后两家,男男女女都少不了几百号人马,个个都要吃山珍海味,人人都要住超豪华级别的公家免费大别墅。这么麻烦的要求,全得由少年武宗皇帝来解决。
怎么个解决法呢?
把这事拿到朝廷上去,让群臣讨论?
想也别想,这事如果端出来,群臣少不了拼死劝谏,哭的有喊的有,上吊的有撞死在金銮殿上的有,是绝无希望解决的。
这种事,只能走内批。
武宗皇帝在文件上批阅:皇家没有那么多的钱来养活太后和太皇太后,咋办啊,转太后和太皇太后阅。
太后和太皇太后俩老太太,看了武宗的批阅非常恼火,批奏道:皇上,你缺心眼儿啊,不会让几个太监出宫,办几家企业……嗯,就叫皇庄好了,老百姓家的地咱们低价买来高价卖出,这不就有钱了吗?
武宗虽然是皇帝,但他是太后的儿子,太皇太后的孙子,只得依言照行。于是令太监出宫,强行夺占百姓家的土地和漂亮女人,老百姓呼天抢地去官府告状,官府急忙向朝廷报告。内阁及六部官员得知此事,无不是怒火攻心,义愤填膺,齐声吼叫道:
刘瑾不除,国无宁日!
咦,这事跟人家刘瑾有什么关系?
跟刘瑾是没关系,但是你替群臣想想,老百姓土地被占,妻女被抢,朝廷无论如何也得从宫里拖出来个活物来,还老百姓一个公道吧?可是皇帝不能拖出来,太后不能拖出来,太皇太后也不能拖出来,这些当事人都惹不起,那还能拖谁?
只能拖出来一个刘瑾凑个数字,谁让他和皇上的关系好呢?
史上最强硬的内阁
八虎不去,乱本不除!
朝臣不光是要找“无辜”的刘瑾的麻烦,还包括了谷大用、马永成、张永、魏彬、罗祥、丘聚、高凤七名内侍,为了名正言顺,朝臣还给这八个替死鬼起了个黑社会才有的称呼:八虎。
要知道,这时候的明武宗才刚刚十五岁,还不懂人情世故,全靠了他身边这八个人,替他出主意想办法。如果能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运动,将这八个人一次性全部打掉,那么,懵懂的明武宗就落到了群臣的手中。这些群臣无一不是智识之辈,到时候想让武宗圆他就得圆,让他扁他就得扁,岂不快哉?
儒家学者,莫不是存有一腔政治野心,希望能够得到机会,大展手脚,实行自己的治国理念。但是在皇权体制之下,这种可能性基本上来说就不存在,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能够碰到一个不懂事的小皇帝,听任你的摆布,这种机会可遇而不可求,现在大家终于遇到了十五岁的明武宗,当然会莫名亢奋。
所以大家一定要找借口,编理由,甭管这借口多么离谱儿,甭管这理由多么荒唐,只要群臣一心一意,不愁清理不掉小皇帝身边的保护者,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