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1 / 2)

>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可去,他们都同意了。接着他们就收拾了行李,到华国大使馆集中,然后一起填了些表格,同时到M国政府那里登记了些信息,接着很快就被华国的包机送走了。这一连串在M国的事情他们在飞机上回想起来,都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快速前进的电影。

他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在机场的办事部门填了些信息,被发了新户口本,然后就马不停蹄地从机场坐高速到市里,接着换车到达乡镇小车站。最后他们没有停留接着换车,坐半个多小时的弯绕山路,才到达他们被告知的避难村子。一路上他们行程匆匆,就随便吃了点干粮和水,连澡都没洗,但大家也知道事态紧急,都默默忍受着。M国和华国到处都是匆匆忙碌的人,大家都在抢时间,他们深知这一点,也很配合华国人的安排。

对比M国人们现在乱糟糟如无头苍蝇的情况,华国不要好太多,而且看样子这个村子更好,设施齐全专业,建设得还挺有规模的。杰克和里奥非常庆幸能到华国避难和被分配到这里,其他同车的M国人在晚宴交流时也深有同感。

村委们组织会外语的村民,连夜赶制了外文和华文对照的村规手册,和一本老外专用的大岗村生活指南,方便老外们熟悉村里。村委也向村民们事先好说了,就当老外们是普通村民,一样和大伙劳动,凭干活挣工分,不享受超村民待遇。政府给前来避难的老外们颁发了老外专用户口,村里为了方便老外们的安家落户,也给他们发放村民卡和信誉卡。

老外们统一属于外户,挂在村主任的户口之下。本来村委想让他们跟随村长户口,结果村长连连推辞,说他不会外语,就推给了大学本科毕业的村主任,说村干部中,就村主任学历最高,这外户管理,非他莫属。村主任只得默默把他们全收了。他一边收一边心里在流泪,天知道自从他下乡当了村干部后,就没有说过外文,以前学的差不多忘光了。

来村子里的老外除了自己的行李,带来的物资很少,为了不至于让他们一来村里生活就饿死,村子先给他们分了一些口粮,当然这是要扣工分的(邵文柏原话),还给他们的村民卡设置了高额度的月工分透支额。工分的月透支额本来是跟信誉度相挂钩的,现在就只得为老外们开了特例。至于房子,就安排老外们住着,不分配到他们个人名下了,每个月村委的住房管理处会扣他们一点工分当房租。后来没多久老外们熟悉了村里生活,要求落户村里,应着他们的要求,村委才把房子分配到他们家庭中,从他们的村民卡扣了巨额工分。

老外们从村规知道了工分卡可以在村里的大超市购物后,就高高兴兴地刷了一堆生活必需品回来,对他们在村里还没有开始挣工分,就背负上了巨大债务毫不在意。而且老外们听说欠的工分可以靠以后的工作慢慢还,没有限期后就更高兴地刷卡了。

原住村民们第一天就深深感觉到,他们跟老外确实不是一个大脑回路的。

现在原住村民们对工分是尽可能地积攒,除了刷房子,吃吃食堂,买点生活必需品,别的能不花就不花,留着以后支付水电杂费。外来村民们大多在还没有还清房子的巨债前是惦量着花的。只有老外,也只有用惯了信用卡的老外,在村子里无产(房子)、无钱(工分)、无物(粮食)的情况下,还能毫无压力地在超市刷刷刷。

陈鑫发和赵小平带着俩老外在超市采购,看到他们的卡在刷卡机上显示的负分,吓得说什么也不让他们再用自己的卡刷,而是抢着用自己的卡替他们付工分。他俩是原住村民,在超市消费得少,大多物品还有额度可刷,就当是送给老外们的安家礼物了。

俩老外如今跟赵小平连说带划能交流了,跟陈鑫发用点手势可以领悟一些意思,知道他们的意思后,很高兴地说他俩以后再回请。

陈鑫发对赵小平说:“他们能少欠点债我就谢天谢地了,也不指望他们回请了。”这么大一笔债,哪天能还完哦。他显然忘记了债多不怕愁这句老话,但这群老外跟之前村里那帮偷懒不上工的欠钱大爷是不一样的,人老外压根不管这叫负债,人家叫花未来的钱。

第二天杰克和里奥在陈鑫发家吃过早餐,高高兴兴地跟向导孙青竹去领工种上工挣工分了。赵小平本想跟着去的,无奈他自己还要上工,只得依依不舍地看着孙青竹远去的背影。

杰克是学畜牧养殖的,被分到村里的牲畜饲养所,里奥是学农业高科种植的,专攻无土化栽培,被分到温室实验所里,都是固定岗位人员的工种,工分还挺高的。陈鑫发知道后,才松了口气,觉得俩老外有望能早日还清债务。

从M国撤到华国的老外们是大使馆的人提前几个月看好的,对华国无恶感或态度友好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这些老外对华国能提前准备抗灾除了佩服感叹外,也没别的负面情绪,有些还大骂自己国家浪费纳税人的钱,说他们政府每年花费巨额的资金监测红石公园,得到的结果却不比几个提早准备的国家好。

老外们在村子里住下后,开始是向导带着上工,熟悉了几天环境,就自己去上工挣工分了,村里一部分村民是从海外回来或都懂一点外文,跟他们交流不成问题。村委特意为他们开设了华文班,老外们除了挣工分,晚上还去上华文课。

现在的太阳日照时间还是很长,村子里的作息时间也跟着调整。早上天一亮人们就起床,五六点上工,中午十二点收工,下午太热,一般是有需要的才开工,一部分工作就不安排开工了。收工后村民们趁着日头还在,都不顾太阳晒着,纷纷去忙自己家的活。杰克和里奥下了工,就跟着陈鑫发一家干各种农家活。俩老外吃得多,但干活力气也大,几大麻袋的红薯眉头都不皱,两人轻松搬上板车,轻松拉走。自从俩老外来了陈家,陈鑫发父子省了不少体力活,陈父干脆就专心在家忙活,编竹器做红薯干。

村委跟村民们说过,不用特意照顾老外们的口味,家里该吃什么就吃什么,让老外跟着吃就好。他们也要趁早适应村里早上白粥窝窝头咸菜,中午和晚上吃米饭的饮食。要是依着老外们的饮食习惯,光吃肉就得把村子吃穷。

陈鑫发父亲为了方便杰克和里奥吃饭,给他们配备了叉子和羹匙,都是用竹子现做的。但俩老外为了随乡入俗,笨拙地用起筷子,实在夹不好,就和羹匙配合着吃,叉子是弃之不用了。

最后来的一批军人都纳入大岗村军队统一领导管理,家属们分别在大岗村和三个邻村随军安置下来。等安置完这批人,村委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感觉终于要停止来新人…建房…来新人…建房的节奏。哪怕村委之前将基地规划得再周详,也想不到有那么多后续尾巴,怎么也甩不干净的感觉。

邵老爷子在邵二叔家招待了邵安阳的朋友周至诚一家三口和另外几家军人和家眷。

周至诚除了自家的父母哥嫂和妻女,还有妻子的父母,嫂子父母家以及他们的儿女几户人家,加起有二十多口人,也亏得邵文柏的房子够大,地基面积接近两百平米,这才把一伙人容纳下来。

周至诚今年接近四十岁,跟邵安阳差不多的年纪,女儿才上小学。他常年在国外替国家从事一些秘密工作,妻子张梅欣带着女儿在城市里跟她父母住在一起,等着政府对军属的后续安置。

在周至诚还在国外往国内赶的时候,邵安阳得知政府安排这最后一批军属有点困难,就打电话跟大岗村和另外两个兄弟避难点沟通了一下,确认可以帮忙接收的人数后,再跟军里的领导联系,说老家的村子可以分担一批人。跟领导们确认好安置名额和地点后,邵安阳联系到张梅欣,让她赶紧准备好行李,到时候和周至诚到他老家乡下的部队安置。

如今城里很多居民是聚居在避难所里,分到房子的居民是几家人合住,都好不到哪里去。居民们按着户口名额领用限量的水和粮食,还要每天出工建避难所和配套工程,日子与以前相比不太好过。

张梅欣听到邵安阳说她们一家可以到乡下住,还可以带上父母,就跟公婆和父母说了。张梅欣想着乡下再不好,也是人少地多的地方,带着四个老人,挤挤也能住得下,总比让老人们在城市好。她家还好,亲戚在别的城市,本市就她和父母,所以很好地解决通知的问题。

周至诚家就不一样了,他父母跟着大儿子周至信一起住。周至信有两个孩子,儿女各一个,周父周母根本不可能撇下大儿子和孙子,所以理所当然地通知了周至信,周至信的妻子又理所当然地通知了她的父母,她父母又告知了自己另外的儿女。。。几家子推着一溜装行李物资的板车,浩浩荡荡聚集在张梅欣家,说什么也要跟着一起走,张梅欣急得都要哭起来。不久接送的货车来了,张梅欣在一旁跟接送的军人交谈确认周至诚的行踪,这几家子生怕坐不上车,赶紧把自己的行李迅速搬上车仓,最后等张梅欣和她父母,在来人的帮助下搬自己的行李时,那几家人早就在车仓里坐好了。

到了邵家所在的城市,他们刚好跟从国外回来的周至诚接头,车队一起把周至诚也捎上,就这样将他们送到大岗村。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