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醉卧江山 > 第350部分

第350部分(2 / 2)

李仁爱得以当成太子,其实更多的只是因为迫于辽国对西夏和李乾顺的压力,为了讨好辽国,才将之立为太子。

因为若论才干,二皇子李仁孝堪称文武双全,乃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可惜这些年李乾顺崇尚汉礼,甚至建立国学,专门学习汉人的知识和礼仪,将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文化都引入西夏,并大力推广,所谓长幼有序的礼法,他们不一定会遵守,但碍于辽国方面的压力,这一次终究还是将太子李仁爱派了过来。

如今西夏的兵权,大部分其实都掌控在晋王察哥的手中,这位晋王殿下乃是李乾顺的庶弟,素来勇武多谋,乃是西夏军中第一人。

李良辅已经是边陲老将,这一次不需劳动晋王,也就只有他这个老人出来主持大局了。

再者,种师道已经拿下居庸关,燕云十六州已经收复了一大半,也就只剩下西京大同府以南,雁门关以北的应州云州等地,若种师道往西面进兵,则需要李良辅坐镇大同府。

关于军事上的布置,李良辅心中早有定议,让他心忧的是,这位太子李仁爱。

耶律南仙并非辽国皇帝的亲生女儿,只不过是个宗室女,被辽国皇帝封为成安公主之前,据说与萧干就素有私交,暧昧不清,当初还是萧干押着送亲队伍,亲自送来的西夏。

而耶律南仙也是水土不服,常常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李仁爱受其母影响,耳濡目染之下,对辽国也充满了向往。

这些年辽国的情势日益恶化,又不断遭遇强敌打击,耶律南仙就曾多次请求李乾顺出兵相助,李仁爱更是数次主动请缨,但李乾顺却没有答应。

也正因为李乾顺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姿态,以至于母子俩郁郁寡欢,太子李仁爱也只是隐忍不发,在西夏朝堂内没有太好的口碑。

然而李良辅很清楚,这位太子只不过是韬光养晦,他身上有契丹人的血统,从小又不太受到兄弟姐妹的认同,于是暗自努力,文武韬略上甚至比李仁孝要深厚,可惜无人得知罢了。

也正是因为李仁爱的这种情感考虑,才让李良辅感到头疼,他们来西京大同府是势在必得,可李仁爱这样的姿态,实在让人有些担忧。

若他与萧干暗通款曲,或者冒着大不敬的风险说一句,若耶律南仙与萧干有些什么私下的协议,将西夏大军拖进更深的战争泥沼,可就有些不太妙了。

不过眼下还没有见到萧干,李良辅也只是未雨绸缪而言,可自从踏入辽国境内之后,李仁爱整个人放开了许多,这些天主动与李良辅交流,说话甚至比以往在西夏数年加起来还要多。

李良辅自然是有问必答,有答必精,但言语之间也不断地用西夏来对比,希望借此来提醒一下李仁爱。

若是别人,自然不敢如此放肆,但李良辅乃是边军第一人,又是李乾顺极其倚重的老资格,皇子们甚至对其执子侄后辈之礼,他这般提点也不算太过分。

不过李仁爱显然对这些并不太感兴趣,虽然他已经多次听母后说过六军大王萧干的神奇事迹,但母后难掩溢美之词,而李良辅的叙述则要客观中肯很多,让他对萧干又多了一层更深的认识。

李仁爱彼时也才年方十六,正是热血激荡之时,可常年阴郁积压,造成了他性格有些极端,对李乾顺似乎颇有微词,李良辅也是苦口婆心。

好不容易才挨到了大同府境内,萧干为表示诚意,只是带着一千精骑出城迎接,不准党项铁骑入城,只许在城外三十里处安营扎寨。

李良辅作为武将,并不能直接与萧干商谈耶律淳和大同府的交割问题,李仁爱身份敏感,又正值年少,不堪重任,一切皆有李乾顺的特使来商议。

耶律淳就被保护在大军后方的步卒大营,眼下刚刚进入辽国境内,也为双方的商谈争取了不少的时间。

萧干急着返回上京争夺和侵吞辽国的势力,时间对他而言实在太过宝贵,所以西夏这边不紧不慢,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姿态,是你萧干有求于我西夏,谈判未开始之前便已立判高下。

萧干不是个婆婆妈妈的人,虽然他比耶律大石要更加的深沉,可现在不是玩阴谋诡计的时刻。

他的军队已经在幽州和居庸关吃了大败仗,手底下人手严重不足,除了需要耶律淳来高举正统大旗之外,他还需要兵马人手。

否则空有耶律淳这个“废帝”,没有可战之兵,即便名声再端正再响亮,也没军队拿出去跟人家争夺地盘,更不用说将老皇帝推下皇座。

所以除了耶律淳之外,他还需要党项发兵来助攻!

在他看来,辽国老皇帝其实早在之前就已经向西夏求援,但李乾顺爱惜羽毛,并不像掺和这场大战,这也使得耶律南仙郁郁寡欢,最近更是心病缠身,与李乾顺原本和谐美满的夫妻感情,也日渐冷淡。

今次允许太子李仁爱随行,便是李乾顺为了修复夫妻关系所做的努力。

而李乾顺之所以不发兵,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这个原因也只有李良辅和晋王察哥这样的高层才有资格知晓。

那就是金国的密使早早就已经进入西夏境内,并得到了西夏王李乾顺的秘密召见。

金国人可比辽国皇帝大方太多,他们曾经允诺,只要西夏出兵,攻击大辽后方,与金国首尾夹击,待得大局落定,辽国西北甚至西南的大片领土,都将归西夏所有,金国人公开承认,支持李乾顺称帝,与金国平起平坐,结成兄弟之国,一同瓜分南朝大焱的疆土!

这个提议实在让人心动万分,西夏与大焱的恩怨纠葛断断续续数十上百年。

别的暂且不说,早在大德三年,李乾顺出兵占领大焱定边军与德靖军之后,时隔七八年,又占领了大焱的西宁州。

同年,大焱的西安州知州任德敬投降了西夏,他甚至将十七岁的女儿献给了李乾顺为妃子,封任德敬为静州都统军,他的女儿任妃也成为了任皇后,地位比耶律南仙还要高。

而二皇子李仁孝的生母曹贤妃同样也是汉人。

这就足以证明了李乾顺对大焱是多么的向往和忌惮,能够得到金国人的许诺,今后真正拥有征伐大焱的资格,对于他来说,绝对是致命的诱惑。

李乾顺虽然比不上西夏老祖宗李继迁和李元昊,但同样也是西夏历史上有名的雄主,以及今后的李仁孝,都是能够在西夏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今后的成就,他之所以没有立刻答应金国人,自然不会是为了顾及耶律南仙的感受,而是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是不成。

西夏乃是辽国的附属,耶律南仙下嫁之后,地位再次得到了提升,俨然有了兄弟之邦的态势。

越是这样,他就越不能悍然对辽国出兵,做那趁火打劫的事情,古人其实重视名声,但其实更重视名声能够带来的利益和不好的影响。

为西夏王国开创了基业的李继迁和李元昊,功绩自然无可置疑,可他们的行事却为人所不齿。

李继迁为了保护西夏党项人的火种,以及区区的领地,数次背弃与大焱的合约,在大焱和辽国之间蛇鼠两端,堪称卑劣,但他是为了西夏人的基业,西夏人没有资格评判他的所作所为,可在大焱和其他国家的眼中,这种评判却一直存在着。

至于党项人的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名声,也算是臭名远播,即便他李乾顺,也不敢太过恭维。

李乾顺想要将西夏打造成文明之国,想要国民脱离野蛮,开化而体面地生存下去,就必须顾及自己和西夏的名声,他要做一个不一样的皇帝,要让所有人改变自己对西夏的看法。

所以他并没有接下金国人跑过来的诱惑,可现在不同,萧干是打着耶律淳的正统帝号,师出有名,他将耶律淳藏在西夏国中,可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如今有萧干出面,效果比他带着耶律淳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