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锪抑吩蚋恼婢?br />
2。心脾亏虚证
症状:阳举困难,心悸,失眠多梦,力不从心,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遇劳加重,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概要: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
治法:补益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功效益气健脾,养心补血,适用于心脾不足,气血虚弱之证。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熟地、当归、龙眼肉养血生血;木香、香附理气解郁。
临床应用时可加巴戟天、仙灵脾、九香虫、露蜂房等以助兴阳起痿,重者另配人参炖服。本证多见于劳心劳脑、操劳过度者,治疗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配合药膳调补更好。
3。肝郁气滞证
症状:临房不举,举而不坚,或寐中或其他时候却有阳事自举,心情抑郁烦闷,胸胁胀满或窜痛,喜太息,脘闷不适,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所愿不遂,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不用。
治法:疏肝解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行气养血柔肝作用,用于情怀不畅,抑郁烦闷,气机阻滞证。
常用药: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调理气机;芍药助柴胡和肝解郁,养血柔肝;陈皮、枳壳、川芎行气活血。
若气郁化火,出现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目赤尿黄,可加丹皮、山栀子、龙胆草;兼有瘀血,可加丹参、赤芍、鸡血藤以活血化瘀。兼见纳呆便溏者,为肝郁脾虚,可选逍遥散加减。
本证多见于年轻者及新婚者,须重视心理调理,辅以药物治疗,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4。惊恐伤肾证
症状:临房不举或乍举乍泄,心悸惊惕,胆怯多疑,夜寐噩梦,言迟声低,常有被惊吓史,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病机概要:惊恐伤肾,肾精破散,心气逆乱,气血不畅,宗筋失养。
治法:益肾宁神。
代表方:启阳娱心丹加减。本方具有益肾壮阳、疏郁宁神作用,适用于惊恐伤肾,心肾亏虚证。
常用药:人参、菟丝子、当归、白芍补益肝肾;远志、茯神、石菖蒲、生枣仁宁心安神,交通心肾;柴胡、香附、郁金理气疏郁。
惊悸不安,夜寐噩梦者,加磁石、龙齿重镇安神;脉络瘀阻者,加蜈蚣、露蜂房、丹参、川芎通络化瘀。
5。湿热下注证
症状:阳痿不举,阴茎痿软弛长,阴囊坠胀作痛,潮湿多汗,瘙痒腥臭,胁胀腹闷,倦怠体困,泛恶口苦,尿黄灼痛,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概要:湿热下注,蕴结肝经,宗筋不利。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适用于湿热下注肝经之证。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清利湿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当归、生地活血凉血坚阴。
阴部潮湿瘙痒者,可加地肤子、苦参、蛇床子以燥湿止痒。若湿盛困遏脾肾之阳,可用右归丸合平胃散。若湿热伤肾,阴虚火旺者,可合用知柏地黄丸。
临床应用本方须注意中病即止,以防过于苦寒,伤阳损脾。
【预后转归】
本病之预后,因不同病机与病情轻重而异,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恣情纵欲或思虑过度而致命门火衰,气血亏损者,予适当治疗与调养,精血自能恢复。对肝郁、惊恐、湿热而致气机不畅,气机逆乱,经络阻遏者,当各种病理因素去除,病情亦可向愈。但对先天不足,天癸缺失,或久病痰瘀闭阻经络者,则预后大多不良。
【预防调护】
畅情怀,正确对待性的自然生理功能,减轻对房事的焦虑心理;调饮食,不过食酒醇及肥甘厚腻;勤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整体机能,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适劳逸,在感到情绪不快、身体不适、过度疲劳时,应暂时避免房事;早诊断,早治疗,切忌讳疾忌医,隐瞒病情,贻误治疗时机。
【临证备要】
1。男子阳痿不是孤立的问题,非独肾虚或肝郁可以致痿,五脏皆可致痿,尤其情志因素是影响性功能的重要原因。性者,心生也(左“心”右“生”,即为“性”),故无“心”则无“性”。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在心神统帅之下,脏腑功能协调,气血畅顺,性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不良情绪可以诱发和加重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亦可诱发和加重不良情绪。所以,治疗阳痿等性功能障碍应注重心神调理,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养心安神、解郁安神或交通心肾、温通心阳等法治疗。
2。男子之阳,以通为用。今时之人,往往以车代步,多坐少动,多食少劳,情怀自扰,多瘀多郁,或痰瘀交阻,气机不畅,邪实者十之八九。此类阳痿患者,临床所见甚多,乃宗筋气机不通而然。阳器阳气,通则为用,不通乃病。治疗男子阳痿,重在恢复宗筋正常气机,以使阳道通畅。通阳之法,又当谨守病机,随证而施,或疏肝,或宣肺,或散寒,或涤痰,或活血,或化湿,或清热,或娱心以通阳。确有脏腑亏损、气血虚弱者,补虚与通阳相结合。
【医案举隅】
王某,男,41岁。1985年5月初诊。
主诉:阳痿已十余年之久,或举而不坚,或痿而不用,下肢痿弱无力,精神萎靡,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多梦纷纭。曾用针灸并中西药多方治疗,未见效果,故来求治。
诊查:舌苔薄白微黄,脉沉细,略有弦象。
辨证:肾精亏损,日久阳气虚亏,宗筋失养,以致作强无能,形成肾衰阳痿之证。
治法:补肾益精,温助元阳,以充作强,缓缓调补。
处方:生地黄60g,山萸肉30g,怀山药60g,枸杞子30g,炒川续断60g,紫梢花120g,柴狗肾2具。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早晚分服2丸,淡盐水送下。
患者诉,连服上方药四天即见功效,阳事欣然。继服药一个半月,效果继增,并得以巩固。一料丸药服尽,健如常人,并嘱摄生之道,十余年之阳痿竟获愈。
按:阳痿多由肾精亏虚,命门火衰而成,所以火衰,当先水亏,阴虚及阳,致成阳痿不用。余在临证治疗本病,多以地黄、山萸肉、怀山药、枸杞子、续断、紫梢花、柴狗肾等为基本用药,以滋补肾阴为主,随症加减,辅以助阳之品,做成丸剂,并以淡盐水送服,以资助肾之元阴也。以此缓缓调补,如法服用多效。若欲急于求成,反欲速而不达。试观重服汤剂,喜用参、茸、海马、附、桂、三鞔等品,致使火升鼻衄龈肿等症,而阳痿如故者不鲜见。
本案此人年过四十,肾气渐衰,阳事不举已有十余年之久,当时未满三十,正是“肾气平均,筋骨强劲”、精血旺盛、元气充沛之时即患阳痿。余审其手足心热,夜寐多梦,脉沉细略弦,阴虚之象已明,故用六味地黄丸“三补”中熟地易生地。因生地甘寒滋阴能补肾,是从阴补阳,以生地黄为主,突出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之特点,故效果甚为满意。
(董建华,王永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出版社。1990)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人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证治准绳·阴痿》:“阴痿弱,两丸冷,阴汗如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气,尻臀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膝亦冷,此肝经湿热,宜固真汤、柴胡胜湿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