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本方可涤痰开窍,息风止痉,用于痰迷心窍,风痰内盛,神识昏蒙或嗜睡,痰多,肢体瞤动者。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涤痰息风;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利膈;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另可服中成药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苔黄舌红者,加葶苈子、天竺黄、竹沥;肝风内动,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粉;血瘀明显,唇甲紫绀,加丹参、红花、桃仁活血通脉;如皮肤黏膜出血,咳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4。阳虚水泛证
症状: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前方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后方通阳化气利水,配合真武汤可加强利尿消肿的作用。
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健脾利水;赤芍活血化瘀。
若水肿势剧,上凌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者,加沉香、牵牛子、椒目、葶苈子行气逐水;血瘀甚,紫绀明显,加泽兰、红花、丹参、益母草、北五加皮化瘀行水。待水饮消除后,可参考肺肾气虚证论治。
5。肺肾气虚证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前方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于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后方功在补肺益气,用于肺气虚弱,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
常用药:党参(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肺;冬虫夏草、熟地、胡桃肉、脐带益肾;五味子收敛肺气;灵磁石、沉香纳气归原;紫菀、款冬、苏子、半夏、橘红化痰降气。
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肉桂、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养阴清热;气虚瘀阻,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丹参、苏木活血通脉。如见喘脱危象者,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中成药可服固本咳喘片。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
【预后转归】
此病的预后转归与体质、年龄、病程及治疗的及时与否均有关系。若病程尚短,正虚不甚,经过恰当治疗,注意生活调养,可使病情缓解或中止发展,取得不同程度的康复。但一般来说,因本病多属积渐而成,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多难期根治。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变端。
【预防调护】
应重视防治引起本病的原发病,防止经常感冒、内伤咳嗽迁延发展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形成本病的关键。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可常服扶正固本药物,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病情发展。
由于本病重症易生变端,故护理上宜认真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突变,同时注意饮食及生活调摄。
【临证备要】
1。掌握证候的相互联系。临床常见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阳虚水泛、肺肾气虚五个证候。各证常可互相兼夹转化,夹杂出现。临证既需掌握其辨证常规,又要根据其错杂表现灵活施治,其中以痰蒙神窍、阳虚水泛、肺肾气虚尤为危重,如不及时控制则预后不良。
2。老年、病久防止感邪恶化,警惕变证丛生。老年、久病体虚的后期患者,每因感邪使病情恶化,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变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但因正气衰竭,无力抗邪,正邪交争之象可不显著,故凡近期内咳喘突然加剧,痰色变黄,舌质变红,虽无发热恶寒表证,亦要考虑有外邪的存在,应注意痰的色、质、量等变化,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判断。
【医案举隅】
刘某,男,65岁,工人。人院日期:1998年11月3日。
主诉:患肺心病十余年,平时咳嗽气喘,心悸胸闷,吐白痰,时有下肢水肿,能胜任一般体力劳动。近3天来因感冒致病情加重,咯吐黄痰,量多,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恶寒头痛,口渴,无发热,舌红苔黄,脉数。心率110次/分,律整。双肺满布哮鸣音,双肺底有湿哕音。
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Ⅲ度,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辨证:素有痰湿,外感风热。
治法:当以宣肺清热平喘为先。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6g,炒杏仁9g,生石膏30g(先煎),甘草6g,金银花30g,蚤休30g,黄芩12g,炒地龙10g,苇茎30g,荆芥10g。6剂,水煎服。
11月10日二诊:服药6剂,气喘减轻,咳痰有所减少,恶寒、头痛、口渴愈,双肺听诊哮鸣音明显减轻,舌脉同前。
上方去荆芥,加葶苈子20g,紫菀10g。6剂,水煎服。
11月17日三诊:服药6剂,病情稳定,诸症减轻,能平卧,仍活动后胸闷气喘,咯吐少量白痰,基本恢复到平时状况,舌红,苔薄白,脉沉,双肺哮鸣音消失,左肺底有少许细湿哕音。此时标证已解,治法以健脾祛痰、补肺平喘治其本。
处方:补肺汤加减。党参30g,黄芪30g,葶苈子15g,五味子6g,紫菀10g,桑白皮15g,茯苓15g,甘草6g。6剂,水煎服。
编者按:肺心病患者往往因感受外邪而病情突然加重。由于年老体虚,有时外感症状并不明显,只是咳、痰、喘、肿等症状突然加重。这时病人虽然无发热、咽痛、流涕等症,在治疗上仍应以祛邪为主,以宣肺、清热、祛痰、平喘为基本治法。切忌见病人咳喘不能平卧、动则喘重就投以补肺纳气、利水平喘之剂,而犯实实之戒。
(高洪春编著。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次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古代文献精选】
《寿世保元·痰喘》:“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胁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嗄不鸣,痰涎壅塞。”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肺胀本为肺经气分之病,故宜以收敛为主,宜诃子青黛丸、清化丸。即夹痰夹血者,亦不离乎气,不得专议血、专议痰也。”
《丹溪心法·咳嗽》:“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
第六节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