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智能工业帝国 > 第107部分

第107部分(1 / 2)

>

整个大巴山里面的各大工厂,对于钢铁的使用,哪怕在最为困难的年代,都是不缺的,因为同样在巴蜀大地里面的渡口钢铁厂会敞开供应他们。

“老区,现在你们生产,一定要严格地按照工艺来。要知道,这套工艺,可是融合了你们原来的生产工艺,以及苏联的机床生产工艺而来的。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现在目前的情况下看来,应该是最为合适的。”云非在熔炼车间溜达了一圈之后,就准备到机械加工车间里面。

“小云呐,我说,既然十多二十个小时的人工时效,能够超过一年时间的自然时效的效果,咱们用得着进行两次人工时效吗?”云非不说工艺还好,一说到现在的工艺,区远山就是火。

本来热处理方面的设备就不足够,因为以前他们生产的设备,可不是经过人工时效的。当初他们生产机床,计划都是在三年前甚至五年前下达。也就是说今年铸造的床身,一般都会放到车间外面的空地上整齐地摆放着,任由风吹rì晒雨淋,等到三年之后才会进行加工。

经过长达数年的自然时效,机床这些零部件内部的应力,就会在风吹rì晒以及自身重力下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就是床身的变形。到时候只要把这些变形的部分加工掉,那样还留在床身内部的应力,剩下的就不是很多了,在jīng加工前面再进行一个时间不长的去应力退火之后,机床内部的还残留的应力就不会多了。

那样生产出来的机床床身,结构就会变得很稳定。

现在九一重工生产机床,不按照原来9327使用了数十年的规矩来走。区远山也知道,如果让这些机床床身经过至少一年以上的自然时效,云非这个私人老板根本就承受不起。

那样一来,估计云非就是有上亿的资金,也会承受不起。按照现在整个九一重工的工资来算,整个工厂,一千多号人,每年光是工资就得好几百万。尤其这些机床床身的重量都是以吨位单位,就拿现在的生产量来说,平均每天二十台,一年就得七八千台设备,这可是得要两三万吨的钢材!这就得好几千万了!

可不管怎么说,也用不着在设备不够的情况下,还做一次仿佛是无用功一般的第二次时效处理吧?第二次人工时效,把本来就不高的产能就占用了不少。

“老区,咱们既然生产了,不说生产最好的,但是至少咱们得生产咱们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机床。表面上看,第二次人工时效没有多大的用,因为那个时候铸件内部的应力已经在第一次时效之后没有多少了。还有的应力,不过是加工工程产生的一些少量应力。”云非知道,对于这个,区远山这个熔炼车间的车间主任,比自己更明白,但是他接下来要说的话,需要这个来铺垫。

“虽然咱们生产的车床,不过是最为普通的车床,jīng密程度并不高。但是老区呀,你有没有明白,为什么现在国内那么多的机床生产厂商都面临着困境?那些大型机械工厂,情愿去买那些破产机械工厂的老旧机床,也不愿意购买那些机床生产工厂生产出来的新设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云非见到区远山一脸迷惑地盯着自己,突然卖了个关子。

区远山本来听到云非的一大堆废话,正要不耐烦,云非说的这些,应力什么的,他这个干了一辈子熔炼以及热处理方面的大学生,还能不清楚吗?后来听到云非说起了整个国内机床行业现在面临的困境,他就耐心地听着,却没有想到这小子居然在自己面前卖起了关子来。(未完待续。)

178 谁安排的?

()    “为什么?”见到云非这小子卖关子,虽然区远山心中非常不满,但是也只能顺着他的意思问云非为什么。

“为什么?我想,这个问题,我估计,所有机床生产工厂的管理层都知道。同时,所有的工人都会问,明明整个国内各种工厂大量建立,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什么机床市场反而还没有八十年代火爆了。”

“我说你小子,直接说主题吧,哪有像你这样老是吊人胃口的!你不忙,我这个给你打工的可没有你这个老板那样多的空闲,不然你到时候因为我工作没有做好扣了我的工资,我找谁去?”

见到云非依然在延续着他的废话,区远山的不耐烦直接表现出来了。

云非这个混蛋,估计多半就是想要节省工资。别看他这个车间主任工资比以往的车间主任工资高了好几倍,但是他的工作量同样是以前9327厂的那些车间主任的好几倍。

九一重工,只要是跟加热有关的,都被划分到了熔炼车间。就拿现在的熔炼车间来说吧,是原来的木工车间、翻砂车间、热处理车间这几大车间合并而来。

其实车间没有变,工作内容也没有变。不过是把原来的三套管理班子,变成了现在的一套而已。熔炼车间,现在是整个九一重工最大的车间了,人员接近四百!

万恶的资本家!

对于区远山的不耐烦,云非急忙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这段时间也不知道怎么了,说什么都是废话连篇,仿佛不把废话说够,就无法说出主题一般。

这都是闲的!云非在心中鄙视了一番自己。

“之所以很多机床公司生产的机床卖不出去,不是其他的,主要就是质量问题!”云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内机床市场不景气的直接原因。

在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迅速恢复起来,国内百废待兴,尤其是最为基础的机械行业,关系到几乎所有的行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各大机床生产工厂都迅速扩张,需求量最为庞大的车床、铣床甚至是刨床,在国内都是供不应求。有不少的国外机床工厂向着中国出口过这些普通的机床。

其中,以rì本最甚,一台最大加工直径360mm,1000mm长工件的636车床,在中国就能够卖出六七万的高价!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中国市场在八十年代对于这些机床的需求量。

国内的机床生产企业,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的丰厚利润的驱动下,追求数量逐渐放松了对质量的控制,使得卖出去的设备jīng根本就无法跟这之前生产的相比。

由于购买这些机床的主力都是民间市场,很多都是私人工厂,他们可不比国营企业那般的作息时间。这些机床在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满负荷运转着,很多人购买的车床,使用不到一年,加工jīng度就下降不少。尤其是那些做锻打工件以及断续切削零件的工厂,那些设备,甚至半年时间不到,新买的车床铣床,就只能用来进行毛坯的粗加工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生产的机床时效处理得不好。

国内工厂,以前生产机床,都是跟苏联老大哥学来的,都是使用自然时效。这自然时效一般都得以年来计算时间,在国内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他们哪里能够放弃一年的利润?很多工厂的机床,甚至是只经过两三个月的自然时效之后就买到市场上去了。

这样一来,时效处理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机床的床身结构内部不是很稳定。在受到外来的作用力的情况下,机床的床身因为内部应力没有消失,新的应力产生,机床的床身就会逐渐变形。

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机床轨道的弯曲变形。

干机械的都知道,机床的加工jīng度,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导轨的jīng度。到导轨弯曲之后,原本在加工过程中本来是一条直线的运动轨迹,就会变成波浪线,虽然很细微,但是在以0。01mm计数的机械加工中,反应得特别的明显。因为刀具或者工件的运行轨迹,就决定了加工出来的零件的外形。

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那些老式机床,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自然时效的时间够长,再加上在使用过程中,机床如果有变形,那些主要拥有的国营工厂,会有专门的钳工对导轨进行维修,使得弯曲的轨道再次变成一条直线。

质量下降了,让那些追求利益的私人老板的利益受到了伤害,即使他们再有这样的需求,也不会再考虑购买让他们上过一次当的机床生产工厂。哪怕是价格下降,他们也不会买。所以很多人,情愿花高价钱买好机床,也不会花低价格去买更多的垃圾设备。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