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高考重庆市理科状元杨禅灿就是一个例子。她在高考前一夜未眠,想事情。我问她想些什么,她说顺其自然,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惟独不去想“现在睡不着觉明天考试怎么办”。就着样,第二天上午的语文考得也不错,中午睡了一小时后,下午的化学也考得很好。
第三,采取一些安全有效的方法。睡前喝一杯热牛奶、用热水泡脚10到15分钟,都有助于孩子入睡。第三种办法是自己用大拇指按摩脚底的涌泉穴(脚心凹下去的地方),顺着一个方向缓慢地有节奏地按摩72次。还可以数数,从一数到一百,反复地数,不慌不忙,情绪很快会平稳下来。
有时候,孩子睡不着觉可能是对记忆中的某一个情节比较兴奋,甚至会忍不住地想象考试不利的场面。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尽量回忆过去考试成功的经历,用良好的情景印象去压倒和抵消、减弱不良想象的刺激。
帮助孩子作好应急方案
应急方案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因故被堵在去考场的路上怎么办?到了考场却找不到考号怎么办?发下的试卷有缺页和空白怎么办?考试用具出现问题怎么办?准考证遗失怎么办?
尽管这些问题出现的机率很小,也要尽可能地有所准备。一旦有所准备,即使遇到麻烦也很容易解决。反之可能误了大事。
第21节:孩子高考,家长五要
孩子高考,家长五要:
情绪要稳定
家长的稳定情绪常常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的作用,反之亦然。
有一位家长在考前听说,自己孩子填报的第一志愿学校今年报考人数特别多,竞争将会十分激烈。他一下子慌了神,整天托熟人打探小道消息,想证实这个说法可靠与否。
其实,这个孩子本来功课复习得不错,也比较有信心,可是看到爸爸那副紧张兮兮的样子,整天念叨“这么多人报名,怎么办怎么办”,搞得他也敏感消沉起来,还没上考场就好像注定了考不上似的。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每一位家长都要引以为戒。无论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可信还是不可信,都不能用一种慌张的态度去面对孩子,影响孩子。
情绪要愉快
在任何一个家庭里,父母以饱满而愉快的情绪生活着,孩子的性格通常也会乐观开朗。高考前更是这样。比如有一位考生家长,在孩子备考期间也像平常一样,吃饭前放一些孩子爱听的轻音乐,孩子休息的时候就让他听听相声,全家一起说说笑笑。在这样一个氛围下,孩子就不会感到高考像一道过不去的“鬼门关”,而6月也不会是“倒霉”的6月,“不堪回首”的6月。
2001年,我在高考第一天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考场,看到很多家长在外面等着孩子。其中有一位妇女满嘴是泡,我凑过去问她:“大姐,你的嘴怎么了?”
“咳,别提了,高考前半个月我们单位有些同事请假回家照顾孩子,我本来觉得没必要,可是一看人家都回去了,我还在这里上班,别人会不会认为我不关心孩子?我也就请了假。可我这个老三届的初中生,学习上的事都弄不明白,眼看孩子每天紧张,我心里干着急,一急就嘴上起泡。我儿子还问我怎么回事,我也不敢告诉他呀,就说是辣椒吃多了。我儿子却说,妈,你就别蒙我了,你这是着急上火呢。其实,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你郁闷我也郁闷。你瞧,到头来,孩子倒做起我的思想工作来了。我这哪儿是照顾孩子啊?整个儿就是给他添乱呢。”
只要孩子尽力就行
有些家长唠唠叨叨,特别是母亲,没完没了地说,嘱咐这个,嘱咐那个。“不要马虎,要仔细。”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些话。
有的考生向我抱怨:王老师,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妈就跟我说这些话,到现在还是老一套,你说烦不烦呀!
考入北京大学的广东省状元许顺说,我爸爸妈妈在高考前就跟我说了一句话:“孩子,只要尽力就行。”
的确,父母和考生除了生活上的交流以外,关于高考,只说这一句话就好过唠叨一百句。简简单单几个字,孩子却能从中感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的理解,还有信任和体谅。大人这样说,孩子就像吃了定心丸,有了主心骨。
而且,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因为父母说了这句听上去有些“纵容”的话,就真的松懈下来了,不思进取。18岁的年轻人,已经能够辨明是非和轻重,父母的信任会让他们卸下那些无谓的思想包袱,在梦想面前更加义无反顾。
确保孩子身体健康
尽管高考不会直接考核身体素质,但是孩子良好的身体状况是他正常进行高考的体质基础。家长怎么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呢?
首先,要保证孩子吃得好,吃得卫生。注意饮食平衡,素食和荤食相结合。只吃素怕营养跟不上,过量的大鱼大肉又不适合夏日进食,热量太高,也不好消化。
为了让孩子食欲好,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刻意限制。另外吃饱也很重要,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品要每天补充。因为高考复习要消耗很大的体力,热量和营养跟不上,脑子也没活力。
饮食卫生很重要,不能使孩子发生胃肠疾病和消化系统紊乱,尤其注意不要吃隔夜的食物。孩子自己在家复习功课时,父母要帮他安排好三餐。如果午餐只能出去吃,就帮孩子在附近选择一家卫生条件好的餐厅。
夏天温度高,容易出汗,家长要叮嘱孩子多喝水,保持体内充足的水分。凉白开水是最好的,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冷水不能喝,容易头疼、胃疼。
第22节: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
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
高考无小事。孩子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家长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关于考前文具等的准备。建议考生在6月4日就把必要的考试物品,铅笔、钢笔、准考证、橡皮等,都准备好,装在一个透明袋里,便于检查。
对待高考的“平常心”,还体现在考试用品上。不要特别准备一些新的、特别的文具。有些家长高考前给孩子买了新笔,其实没必要,原来用的笔只要写得流畅,就应该用原来的笔,因为用习惯了写起来比较顺当。有些新的钢笔和圆珠笔,孩子也没有试过,直接拿到考场上来用,天热可能会漏水、漏油,污染了卷面就非常麻烦了。
准考证一定要放在透明塑料袋里的明显位置,6月7日早上出门的时候再看一眼。有的孩子忙忙叨叨,可能考试前一天从塑料袋里取东西,顺手把准考证拿出来搁在别处,过后又忘了放回去,上考场时还自认为带了。
北京就发生过一件事情,特别值得考生和家长从中吸取教训。一个考生和母亲一起去考场,都以为准考证在对方那里,其实谁也没带。这种事情每年都在强调,又每年都在发生。
发现准考证没带后,连忙返回家取,再打车回来。由于路远堵车,到考场已经过了九点半,考生下了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考场大门,门卫都没拦住。可是当他跑到考场门口,还是没能进去……按照当时的规定,考试正式开始半个小时以后,考生不得进入考场。
知道这件事,他妈妈瘫在出租车里下不了车。为了今天的高考,辛辛苦苦12年,一时的疏忽却令前功尽弃。
第二,关于考试时间的把握。手表是用来掌握时间的,可因为手表误事的例子也有不少。我在前面讲过一个典型例子。一个考生的爷爷年老眼花,将孩子戴着上考场的手表调快一小时,弄得孩子感觉特别仓促,根本来不及思考就慌张作答。等到后来发现时间还有富裕,很多答错的题目已经没有办法改了。
2001年高考,一个来自山西吕梁地区的孩子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他告诉我,他原本是能上清华大学的。怎么回事呢?因为家庭贫困,他从来没戴过手表,考试前妈妈想方设法帮他借来一块。考理科综合的时候,表停了,但他不知道,以为离交卷还有很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