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宇宙密码 > 第116部分

第116部分(1 / 2)

>理解般若无相无住之理,佛又借助须菩提展开进一步的阐说。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须陀洹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虽然说已脱离六凡境界,初入圣者心流,从而名叫入流,但也正因为其已入流,已断除了对三界一切境界的错误见解,心无所取,所以,实际上他是无所而入的。具体讲,既不入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不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入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此无所而入,所以说须陀洹仅仅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斯陀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斯陀含的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斯驼含虽然说已断除了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贪欲、瞋恨、愚痴等大多数情欲和迷惑,从而只须在欲天、人间往来转生一次,即可脱离欲界,故名叫一往来,但实际上,色身虚妄,心无所得,并无往来之相。所以说斯驼含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那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那含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虽然说已断除了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贪欲、瞋恨、愚痴各种情欲和各类迷惑,从而不再来生欲界,故而名叫不来,但实际上,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心空无我,毫无执著,并不计不来之相。所以说阿那含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罗汉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进入阿罗汉道’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除尽一切迷惑,断尽三界烦恼,情无逆顺,识境双忘,证入不可言说、不可取舍的无为寂静之体,从本质上说并无真实可取的阿罗汉,而只有作为假名的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罗汉道’,那说明他有得果之心,妄见未除,迷惑未消,尚属凡夫之列,从而必然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

“世尊,如来佛说我已经深悟无争妙趣,在所有弟子中是最能与世无争的人,是名列第一的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这样想——‘我是一位远离各种欲望的阿罗汉’。世尊:我如果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远离尘嚣、隐居幽林的寂静行者。因为须菩提已悟性空无相之理,从而不再受物役使,受境系累,心无一念,行而无行,所以假名为须菩提,如此才算是乐于远尘离俗的寂静修行。”

如来佛通过小乘四果设问,使座下众弟子们明白了四果无实、心无得念、无证而证、假名四圣的般若无住道理。对于大乘菩萨道来讲也应如此,得而无得心,作而无作想,一切不住,心清意净。所以,如来佛又对须菩提说:

“你认为如何呢?如来在过去世,身为菩萨时,随本师然灯佛学法习持,那时,如来是否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什么肯定的法呢?”

须菩提心想,就连小乘之人对其所证之果、所得之法都不执著,何况大乘菩萨?于是立即回答说:“没有,世尊。佛心空万有,菩萨心寂静,清净如虚空,绝虑断纤尘。所以说,如来佛身为菩萨之时,在本师然灯佛那里虽有传授,但绝无得与不得之分,亦无法与非法之别,貌似有得而本性空寂,实无所得。”

如来佛接着又问:“须菩提:法既不得,那在你看来,菩萨是否在如法而修、依法而持,行一切善行,做无数功德以庄严佛国世界呢?”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为什么呢?法既无实,所用岂真。菩萨修一切善法,以慈悲利众生、以善美饰国土,使佛国庄严而美妙,但菩萨已悟般若实相之理,心不住相,无所执著,视一切为虚妄幻有。所以,身行万行而实无所行,普度众生而实无所度,庄严佛土而不见庄严之迹象。因此,所谓的庄严并非真实可辨的庄严,而只是庄严的外在名相罢了。”

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便接着他的话说道:“所以,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们都应当这样,以般若作为观照一切的工具,悟得非实假有、无相无住之理,从而在思想上清除一切外相的束缚,无所执著,心地空明清净。绝不能执著于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不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应执著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概念,而应当面对一切无所执著,并由此产生无垢无染、无贪无瞋、无痴无恼、空寂纯净的心念。”

“须菩提:举个例子来说,若有一人,其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雄伟,在你看来,这个人的身体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佛曾说过,可见之身相并非真实之法身。法身无为,包太虚以无外,含万象而有余,非色法之所收,岂形象之可取。而世俗人所看到的身相,只是虚妄之形、空幻之骸的有为色相。所以,言其大,并非真性法身遍满虚空的真大,不过是相对之大,假名为大身而已。正因为如此,我们同样不能对其产生有住之污染心,而应像佛刚才说的那样无所执著,生清净之心。”

如来佛讲述了无得无作、清净生心的般若奥义之后,觉得还应该对此经再做一对比较量,以显示其无敌之胜、无边之福,于是又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那奔腾不息的恒河,辽阔而又漫长。在这千古长河之中,流水里裹带着尘沙,天长日久,那在河床中沉淀的、在河岸边淤积的沙粒便形成了一条绵亘不绝的沙带。想一想,这沙带中的沙子共有多少呢?假如将这条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再化作一条恒河,那么就会有一河之沙数那么多的恒河。如果再把这所有恒河中的所有尘沙加在一起,那沙子是不是极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极多,世尊。就是恒河之沙那么多的恒河已是无量无数,何况这无量无数的恒河中的尘沙就更是多得不可胜计了。”

如来佛就此又呼了一声须菩提,说道:“我今天实话问你:如果有善男善女将无数恒河中的所有沙数那么多的大千世界的全部七种宝物拿来布施,这些善男信女由此而获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如此布施而获得的福德必定多得难以形容,不可估量。”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