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让父母苦恼。他们对于节目的要求非常少——不需要什么创造性,也不问够不够艺术标准,只要有马,有枪手,或有靓哥靓女,就可以吸引住他们了。因此,从一个节目的开始到结束,一天又一天,孩子门所面对的全是凶暴、残杀、肥皂剧和怪声怪调的广告。
至于网络,再也没有更让人熟悉的情景了。孩子们打开电脑,除了聊天、打电子游戏,众多有用的信息不是视若无睹,就是根本分辨不了。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对电视和网络的态度通常都有些矛盾复杂。他们既喜欢电视和网络占住了孩子,使他们没工夫捣乱,却又怕电视和网络损伤了孩子的眼睛和思想。他们常常会苦恼地问: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娱乐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并保持某种心灵的纯洁度?
非常有意思的是,专家们的意见也是莫衷一是,彼此矛盾的。比如,专家们虽然认为,就电视对视力的影响而言,是没有什么损害的,即使看的时间过久,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就电视对品格的影响而论,他们的说法却非常游移不定:
一种意见认为,电视对孩子是有害的。因为电视会引起孩子对暴力和凶杀的欲望,使他们对于人类的痛苦的忍受程度变得很迟钝;
但另一种意见却认为,电视对孩子有益。因为戏剧化的暴力表演能帮助孩子,使他们发泄掉仇恨冲动;
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很小。电视上的幻影不会影响孩子,孩子的品格是由父母和他的同伴造成的。
电视的情况如此,网络的情形也颇类似。因此,在如何处理孩子看电视和上网这件事上,是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办法和普遍有效的准则的。唯一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像有些家庭那样,只准孩子在周末上网和看电视,或只容许孩子在许可的时间内,看经过父母选择、同意的节目和网站上的信息。只有这样做,父母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对于像电视和网络这样的一种药,孩子究竟应该在什么时间吃,而且分量要正确。节目不能让孩子自由选择,而应加以适度的管制,这样的做法是对的。我们不能让杀人犯和打手在自己的家里影响到我们的孩子,这是父母呵护孩子的天职。
此外有一点是父母们必须注意的,就是电视和网络会“浪费”掉了孩子生活中许多更具有意义的事物——他们跟电视或网络呆在一起的时间越多,跟父母和其他一些事物比如书籍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因此,做父母的如果真要做到对孩子的精心呵护,多给孩子一起相处,使孩子不至于与培养他们品格的正常氛围相疏离,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部分:责备的分寸第8节:最该说的话
1、好好的一杯牛奶被打翻了,真可惜。
看着初通人世的孩子越来越淘气越来越神气,做父母的,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但是,
当孩子的淘气在不知不觉间越过了某种界限、甚至犯了“错误”的时候,身为父母,你就难免要责备或批评孩子。
责备和批评孩子是父母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在孩子的天真无邪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天然,本无所谓对错;但是我们的成人世界却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这些规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因此,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这个世界,做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把这些规则施加于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越了轨”,又在什么时候“犯了错误”。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从自己所犯的小过失中,学会如何对一件事物作正确的评价、采取正确的态度。
责备和批评孩子是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责备和批评可以滥用。谁都知道,有的批评使孩子心悦诚服,有的批评却招来孩子的敌意和愤怒。因此,批评或责备是有分寸的。
批评的分寸应该如何把握呢?换句话说,什么时候的批评是建设性的?什么时候的批评是具有破坏性的呢?在这里,我所能够提供的答案就是:建设性的批评是完全抛开孩子个人品行上否定特点,而仅限于只指出必须要做的该如何去做。越过了这个临界点,批评便完全招致你根本不期待的结果。
比如,五岁的小宁不小心把一杯牛奶打倒在饭桌上了。这时妈妈便忍不住责备说:“你这么大了,连杯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拿!我说过多少遍了你要小心!”
而爸爸则附和:“没办法,他生来就是笨手笨脚的。你怎么说,他都改不了。”
小宁只不过打倒了一杯五毛钱不到的牛奶,就招来了这样的一堆刻薄言语,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方面的伤害,是用再多的钱也难以弥补的。因此,在事情出了差错的时候,不是就一个人的品行来批评的恰当时间。这时,最好是就事论事,而不论及他个人的品格。相反,下面这个例子就具有建设性:
六岁的小宇漫不经心,把妈妈刚给他倒好的牛奶打翻在了桌子上。这时,妈妈忍住怒火,镇静地对他说:“牛奶打翻了。我去给你再倒一杯来,快拿抹布。”妈妈起身去拿了一块抹布递给儿子,然后再给他倒了一杯牛奶。惊慌的小宇这才放下心,不相信地望着妈妈,呐呐地说:“啊,妈,谢谢你。”在妈妈的帮助下,他擦干净了桌子。妈妈没有再补充修正的意见,也没有作无益的训诫。但是,小宇在缄默中却对她充满了感激。
轻微的过失或不幸,应该以下列方式向孩子表示:“啊,你又丢了你的手套。这真教人烦心,因为又得花钱去买。好好的一双手套丢了,真可惜,不过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手套丢了,就是丢了,不必为了丢掉的手套而触发你的脾气。衬衫撕破了,也用不着拿撕破了衬衫做题目,演出一场你自编自导,高兴怎么演就怎么演的剧目。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父母在看到一个打破了的鸡蛋的时候,所产生的反应就如同是断了一条腿;看到一扇打破了的玻璃窗,就如同是砸碎了自己的心。对这样的父母来讲,确实应该问问自己,你究竟是更爱你的物品呢?还是更爱你的孩子?
2、你这样做,妈妈心里很不高兴。
责备和批评孩子的分寸之所以很难掌握,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做父母的既要传递自己的情绪感受,但又要适度克制自己的愤怒。
在责备孩子的时候,父母很难有不生气的。而生气到了一定的程度,也就成了愤怒。父母应不应该对孩子的过失行为表示“愤怒”呢?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看,显然是应该的,甚至它还是儿童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因为假若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一律表示忍耐而不发怒的话,它所给予孩子的印象不是慈爱,而是冷漠。因此,凡是关心子女的人,都不能逃避愤怒。
但是,愤怒是一种代价颇高甚至危险的情感,要使它发得有价值,做父母的就不能只有付出而没有收获。也就是说,对父母而言,你可以对孩子发怒,但是你又不能随情绪的波动而随意加重你的愤怒。你不能让孩子们承受凶暴而残酷的愤怒洪流,但是你可以让孩子明白:“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由于发泄愤怒的目的是松弛自己因忧虑和痛苦而引起的紧张感,让孩子产生内心的自省,同时又不至于产生副作用,给双方带来新的伤害和痛苦;因此,当父母对孩子发怒时,所要掌握的分寸就是,既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图传达到对方,但又不至于引起新的、无休止的侮蔑、仇恨和愤怒。做父母的当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述三个步骤的训练既简单,又实用。
第一步,就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惊涛骇浪是随时可能到来的。这时,我们要接受的三个假定是:
一、承认孩子们会使我们发怒是不可避免的;
二、我们有权发怒。对孩子发怒并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什么耻辱;
三、我们有权在安全的限度内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是这种表露决不会伤害到孩子的人格。
当这些假定在我们的内心根深蒂固之后,一旦遇上必须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判明自己情感的强烈程度,并对孩子警告说:
“我心里很不高兴了。”
“我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