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虽然国内的学者并不兴起使用个人网站的习惯,不过他还是寻思,既然要薅,那就薅个彻底。
个人网站也去逛逛吧。
随后他便找到了萧易的个人网站点了进去。
结果进去之后他就是一愣。
“诶?好像还真有东西啊?”
看看这个人网站中,相比起之前,又多了一个新的栏目,就叫做成果。
点开一看,赫然是萧易过去的各种成果,全部都发在了这上面。
“原来是萧神把自己的成果都给整理了一遍,然后统一发在这上面了吧,也算是大佬们特有的开放获取了吧。”
看着这些的成果,郭晓明就感觉到一种炫目。
瞧瞧这些论文,一个比一个牛。
最差的都…
嗯,最差的都差不多是top级的。
这特么还怎么去说最差的?
孪生素数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杨米尔斯存在䗼和质量间隙问题…
绝对电子䗼原理、高温超导理论、HTSC1高温超导体…
再看看期刊,IHES、数学年鉴、JACS、prl…
深呼吸一口气,虽然屏幕上的光芒并不刺眼,但是这里面的内容能让他眼睛都看瞎。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一愣。
“嗯?这篇论文是什么?我怎么之前没有见过。”
最关键的是,这篇论文还是中文标题,不像是其他的论文,因为都是发在国际期刊上面,因此也都是英语。
“电子界面反应迁移模型?”
他印象中,萧易也没有发过这种论文来着啊?
再看了一眼发布时间。
其他论文都是半个月前的某一天统一发出来的,而这篇论文是今天才发出来的,而且才发出来不到一小时。
他眼前猛然一亮。
“难道是…”
萧易的新论文?!
他立马点进去看了起来。
果然,是一篇新的论文!
而且还全都是中文写的!
传统的反应扩散方程无法充分描述电子的量子迁移行为,特别是对于界面反应过中的电子迁移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结合了量子力学和界面态密度的方法对反应扩散方程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优化,提出了电子界面反应迁移模型(EIRM)。
EIRM主要用于描述和分析电子在界面反应过程中的迁移行为的重要理论框架。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对EIRM模型进行了详细验证和总结。首先,我们采用循环伏安法、扫描隧道显微镜、光电子能谱及时间分辨光谱等多种实验技术,测量了电子迁移速率、电势分布、态密度、隧穿效应和反应动力学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EIRM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界面处的电子迁移速率、电势分布和态密度,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在5以内)。此外,通过质谱分析电化学反应产物的种类和浓度,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在反应路径和产物分布预测方面的准确䗼…
看着这一长串的摘要,而其中所描述出来的信息,郭晓明一时间人都看呆了。
这个论文…
这个论文…
看起来好像又是一种等同于绝对电子䗼原理的成果?
一时之间,他人都呆住了。
绝对电子䗼计算的影响力,他其实不是研究计算科学的人,也知道这个方法在学术界有多么重大的意义,随着其含金量越发重要,即使是曾经计算科学的核心方法,密度泛函理论都有些被取代的兆头了。
而现在又来一个?
但很快,他就激动了起来,这样一来的话,那接下来的文章发什么不就有了?
他顿时二话不说,将这篇论文下载了下来,这旁边还有个下载量统计,目前还是0,说明他是第一个发现的人。
随后,他就一边看论文,一边从里面选出一些关键的东西,写起了文章。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把这个消息发在了自己的群内,给自己的这些核心粉丝们分享了这个消息,顺便询问了一些研究材料学的,知不知道这个论文有什么用。
然后,他的群里面也炸锅了。
他的这个核心粉丝群里面,来自各大名校的研究生或者是已经毕业的都丝毫不少。
他的分享,便直接炸出了一堆学材料的人出来。
其中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在读博士就惊呼道:卧槽,这个模型,这个实验数据,晓明,你确定这是萧神的?
郭晓明回複道:废话,肯定是萧神的啊,我这是从他的个人网站里面下载的那名博士立马回複:\b我淦,如果这个不是萧神的,这些实验数据我都严重怀疑是不是造假的,怎么可以有这么牛的数据。
其他人也纷纷喊了起来。
真是神了,我现在就发给我导师看,妈的,我感觉萧神已经趋近于无敌了。
我也发给我导师看这玩意儿用来研究电化学也太有用了吧?
我的天!
看着这帮学历丝毫不比自己差的群友们如此惊叹,郭晓明即使不是研究这领域的,也大概能够想象得出萧易的这个新成果有多么重要。
原域名已被污染,请记住新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