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着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本使用痕迹非常明显的笔记本,还有一个u盘——
在进入21世纪之后,软盘这种东西总算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常浩南把u盘插上电脑,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几十份试验记录文件。
“我们已经优化出了几种根系强度突出的作物品种,包括披碱草、裸燕麦、藏沙蒿…这一类植物根系可以对土体产生摩擦加筋作用和网格包裹作用,提供附加的黏聚力,同时减小土体受到的侧向剪切力。”
庄秉昌得心应手地把笔记本翻开到想要的那一页,把上面记载着的数据指给常浩南看:
“另外,植物本身的水力作用也可以调节土体水分在大气、植物和土体间的运移交换,改变土体的抗剪强度…也就是说,能够直接增强您之前提出来的那种万向结合约束力…”
“在通过两到三轮次的土体条件改善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正在培育的耐旱、耐盐碱的紫花苜蓿和大豆品种,开始对土地肥力进行恢复…”
听到这里,常浩南当即打断了对方:
“你是说,之前的三轮太空育种…就算是有成果了?”
太空育种的有效性基本完全靠一手运气虽然在足够大量的基数下,总归不愁找到几个对人类农业有益的变异性状,但如果特别选定两个要求,那对上号的概率其实并不大。
所以在此之前,这两类豆科植物的育种工作,也是除了固化剂筛选以外的另一个老大难问题。
“算是吧…”
庄秉昌有些迟疑地点了点头:
“我们运气不错,在第二批回来的种子当中,就找到了之前一直想要的几个典型性状,又刚好在那段时间找到了符合要求的野大豆,更妙的是其中不含有孟山都申请了专利的标记基因…”
“只是目前培育出来的品种,生存能力强是强,但本身几乎没有产量…”
显然,对于他一个作物育种专家来说,还是希望能找到同时具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产品。
但对于急需出成果的常浩南而言,这已经属于意外之喜了。
“足够了…已经足够了。”
常浩南轻轻一抬手,示意这不是问题。
接着又继续问道:
“那整个改善方案的全流程测试做过没有?”
“做过。”
庄秉昌回答道:
“从前年开始,我们就在蒙省西部进行了十四个片区的改性测试,目前已经进行到了第三轮…主要发现的问题是,这套流程目前只能用于挽救尚未完全退化成沙漠的既有耕地或草原,但对于已经完全退化的沙地无能为力。”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book/258856/10536991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book/258856/10536991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