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醒狮 > 第348部分

第348部分(1 / 1)

>セ髯刺约毫⒓窗鸦鹂乩状锴谢豅PI模式。此时“猛禽”距苏-27也只有54千米了。令他困惑的是那些苏-27并未发射著名的AA-12导弹,他们的雷达至今也没有发现导弹的踪影。难道那些飞行员想搞近身格斗吗?令中校沮丧的是敌机在导弹启动弹载雷达后,都不再作规避动作,而是笔直地迎着导弹飞行,同时又在急速降低高度。只有苏-27能作此类高机动飞行动作,就是飞机轴线不变的情况下作升降或侧飞。17千米的距离,AIM-120C只需要飞行12秒钟,可是13秒后那24个目标还在他的雷达屏幕上闪烁,只有2个目标似乎急速地下降了片刻。48枚导弹的命中率几乎为零,他的1/3远程打击力量完蛋了。此时他的机群与对方已经接近到40多千米了,他稳定了一下情绪,当机立断命令再次发起导弹攻击,仍然是夹击。由于距离近了一半,2枚导弹的夹角大多了。于是又是48枚导弹疾速地向“苏-27”机群奔去。

谢尔曼中校完全搞错了。那24架敌机根本不是苏-27,而是我军的歼-6无人机。它们的任务主要也不是攻击“猛禽”,而是要截获F-22的电子信息。台军的飞行员曾经在台湾海峡上空上过一次当,误把歼-6无人机当作苏-27,但是他们没有向美军通报这件丑事。不过要骗美国佬也非易事,进行电磁伪装还算是比较容易的,翼尖、机腹下安装相应的角反射器,再经过仔细的测试调整就可以了。美军还有一套“非应答敌我识别”系统,最早是用在F-14“雄猫”上的。它不仅根据雷达反射波的图像来辨别目标的机型,而且根据目标飞行的动作来辨别。同样转一个湾,F-16与苏-27的动作差别就很大。那么歼-6与苏-27的差别岂不是更大,美国佬为什么不能识别呢?原来那些歼-6无人机安装了价值不菲的三轴变稳系统,可以模拟苏-27的不少动作。翼尖的“内斜视”干扰器是刚研制成功的,7个挂架上不仅有干扰器、模拟苏-27的机载雷达,更主要的是几台接收机,它们接收AN/APG77雷达在各种模式运行时的脉冲进行数字化处理后不仅记录在磁带上,而且通过“飞天”提供的高速数据链路发送到总部的电子战中心,供专家研究。只是翼尖下挂了2枚PL-12D红外影像寻的格斗导弹。

这些是无人机,地面操纵人员大胆地迎着“阿姆拉姆”飞了过去,他们根据挂载的雷达跟踪到的导弹图像,仔细地调整翼尖发射器的参数,使得战机偏在干扰形成的雷达反射面的一边。那些导弹得到的图像被极化效应放大了15倍的尺度,例如歼-6的翼展只有9米,在阿姆拉姆的雷达图像上有130多米,导弹当然是往中心位置撞击,并有近炸引信。只要战机不在中心,导弹就会脱靶,而且强烈的电磁干扰会令近炸引信失效。这些都在自己的靶场上以国产导弹或缴获的美制导弹作过试验,但是实际效果如何是只能通过实战来验证的。当然使用无人机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尽管它们的改装费用每架高达4千万元,比起真正的歼-11可低多了,关键是飞行员不用冒风险。

无人机群中有4架是特殊的,是歼-6Z型的无人机。它们不像那些歼-6改装的无人机,而是在研制歼-6Z时同步研制的无人驾驶型编号为歼-6W,两者85%机体和装备是相同的。后者没有驾驶舱,换装了高性能的数据链、遥控装置和BW-2型三轴变稳系统。这次它们挂载了我军研制的最新型的微波炮WB-1吊舱,抓住机会来验证了。代价是高昂的,每架歼-6W连同挂载的设备价值8千万元呢,电子战不仅是高科技之战,也是烧钱的比斗。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利用定向发射的高功率微波束毁坏敌方电子设备和杀伤敌方作战人员的一种定向能武器。其辐射频率一般为1-30吉赫以上。它与激光武器的差别:它对目标的破坏是软破坏,造成破坏效应所需的能量要小好几个数量级;它射到目标的照射区远比激光射束的光斑大,因此打击范围大,对跟踪、瞄准的精度要求比较低;它能全天候作战,受烟尘等战场环境影响较小;此外,微波能穿过大于它波长的缝隙,对掩体内的人员和电子元件起杀伤和破坏作用。它的成本、使用、维护和保养费用都比激光武器低廉。

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出现,把电子战推向更深层次。其特点是攻击性突出,范围更广、并能对设备和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杀伤。其作战性能与微波束的功率密度密切相关:0。01-1微瓦/平方厘米功率密度的微波束,能干扰在相应频段上工作的雷达、通信设备和导航系统,使其无法正常工作;功率密度提高1百万倍达到0。01-1瓦/平方厘米时,可导致雷达、通信和导航设备的微波器件性能下降或失效,还会使小型计算机芯片失效或被烧坏;功率密度为10-100瓦/平方厘米的强微波束照射目标时,其辐射形成的电磁场可在金属目标的表面产生感应电流,通过天线、导线、金属开口或缝隙进入飞机、导弹、卫星、坦克等武器系统的电子设备的电路中。如果感应电流较大,电路功能会混乱、出现误码、中断数据或信息传输,抹掉电脑的存储或记忆信息等。如果感应电流很大,则会烧毁电路中的元器件、使电子装备和武器系统失效。功率密度为1千瓦-1万瓦/平方厘米时,能在瞬间摧毁目标、引爆炸弹、导弹、核弹等武器。

当强度为13毫瓦/平方厘米的微波束照射炮手、坦克和飞机驾驶员及其他重要武器操纵人员时,他们的工作状态就可能发生变化;强度为0。5瓦/平方厘米时即开始产生热效应,会造成人体皮肤轻度烧伤;为20瓦/平方厘米时,只要照射2秒钟,就可造成皮肤三度烧伤;80瓦/平方厘米时,仅1秒钟就可使人丧命。在强微波照射试验中,1千米外山羊顷刻间死亡,2千米外的山羊则完全丧失活动功能。微波武器无孔不入,只要目标的缝隙大于微波波长,它就可进入目标内部,杀伤人员。

如此诱人的性能自然吸引美、俄等国的军方。美、俄在上世纪末微波武器的研制取得了突破,美国的劳伦兹·利弗莫尔实验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出频率5。9吉赫、功率1。2吉瓦的虚阴极振荡器。空军菲利浦实验室研制出轴向激励的虚阴极振荡器,频率1。17吉赫,功率7。5吉瓦。俄国研制了火箭磁流体发电系统。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已研制出舰载防空高功率微波武器样机,用于对付敌方的反舰导弹。美海军在研制能取代“密集阵”舰炮的高功率微波武器。美军最先实用的是微波炸弹和防区外发射的压制敌防空系统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它们都是一次性使用的。还在研制攻击敌通信卫星和电子侦察卫星的微波武器。

我军也及时跟踪这一技术,拿出了自己的样机。例如,WBP-1型舰载微波炮可取代近防炮,作用距离为3千米,它也有陆基型的用于近程防空,该系统可以从战舰的供电系统中得到巨大的电能作为脉冲功率源,以驱动高功率微波源。军事研究人员自然想把它装备到战机上去对付那些中远程空空导弹,这些以雷达波制导的导弹是经不起微波炮的轰击的。由砷化镓芯片组成的半导体开关,能将直流电直接变为微波信号,可大大降低微波源的重量。等离子体辅助慢波振荡器,体积小、重量轻,工作频率4-8吉赫,电子束转换效率高达15-25%。因此微波武器系统本身上机已经不成问题,比如WB-1型系统全重500千克,可以封装在一个吊舱内,两端都有定向天线,可以对付前后两个方向飞来的导弹。不过与美俄一样,机载系统难以得到巨大的电能。系统需要在1秒钟内获得超过1。5万千瓦的电能,即使有金龙电池,也要将近10吨的电池。

WB-1装备在H-6M、H-8、Y-8M、Y-14M之类的大型电动飞机上作为防卫武器问题不大,它们都装载了10吨以上的电池。那么歼-6之类的战斗机怎么能挂载呢?WB-1尽管需要功率巨大的电能,但需要的供电时间非常短促。科研人员自然会想到超大功率电容器,不幸的是,它们极为笨重,转换的效率也不高。俄国研究人员试制了火箭磁流体发电系统,能产生大功率电能。而我军研制的新型喷气发动机也是利用磁流体发电来驱动助燃的微波发生器以及发动机的启动电机,在DS-1、DS-2和DS-6型电动风扇喷气机上,干脆以磁流体发电来驱动功率巨大的风扇和压气机。以歼-6Z换装的DS-6发动机为例,它的磁流体发电装置的最大输出功率达1。5万千瓦,以此来驱动风扇和压气机。而且歼-6Z还装备了600千克的金龙电池以稳定供电系统的运行,那也可以提供1千千瓦的电能。这些电能足以直接驱动WB-1系统了。

问题是一旦风扇和压气机得不到电能供应,发动机就会停止运行的。经过艰苦的努力,科研人员解决了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微波炮可以每15秒钟内取得1秒钟的电能供应,以发射一个超高功率的攻击脉冲,而不至于影响发动机的工作。WB-1型微波炮终于可以挂上战斗机了。在攻击演习中它可以摧毁3千米距离内的主/被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我军的此类空空导弹也依据试验数据进行电磁加固处理。这是它们的首次实战运用,没想到就对上了美军的顶级战机“猛禽”。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它们根据探测到的AN/APG77雷达的跳频工作的规律和AIM-120C的弹载雷达的跳频规律,当机载雷达和红外探测仪都确认“阿姆拉姆”接近到3千米的距离时,WB-1接收到弹载雷达的脉冲,立即以同样频率的超高功率微波脉冲对准导弹照射过去。“阿姆拉姆”的弹载雷达天线突然接收到被放大了几千万倍的电磁波,刹那间电子线路冒出火花,接着强大的感应电流还破坏了弹上的其他电子设备。导弹只能在发动机的推动下直线前进,变成了一颗炮弹。

歼-6W上并没有设备能探测到“阿姆拉姆”上的这一变化,不过在攻击脉冲发射后,战机立即开始机动。一般来说在导弹的主动段,战机是无法躲开追踪的,导弹甚至可以飞出30G的机动,而超过9G的机动是飞行员不能承受的。歼-6W没有驾驶员,但是机体也无法承受超过12G的机动。操纵人员看到那枚被照射过的导弹不再机动了,他们甚至能想象到在总部的研制人员看到同步传送过去的图像时欢呼的情景。他们立即重新启动“内斜视”干扰器,以超机动动作躲开了另一枚“阿姆拉姆”的追踪。WB-1的缺点是要15秒后才能再发射一次。

“内斜视”干扰器能在弹载雷达中形成一个放大了的图形,“阿姆拉姆”则按照质心瞄准的原则往中心点攻击,如果没有击中的话,近炸引信则在距目标最近点引爆战斗部。有2枚导弹偏离了中心点,又恰好偏到了歼-6无人机躲避的方位,近炸引信又没有被干扰失效,于是让2架无人机受到轻伤。好在是1架的自封油箱的小破口被自行封堵上了,一架的侦察吊舱被打坏了也不影响飞行。

操纵人员发现了“猛禽”的第二波导弹攻击,他们改变了战术。24架无人机本来已经降到了8000米的高度,此时猛然来了个垂直俯冲,“阿姆拉姆”要化16秒钟才能飞行23千米接近到17千米的主动段,而目标已经降到了3000米的高度。“阿姆拉姆”继续以5马赫的速度俯冲追杀,以9。3秒的时间飞行了14千米,目标已经降到了300米的超低空,20架改为掠海飞行,4架歼-6W则在减速、减少角度继续向飘浮着大量“银星”的海面俯冲。那些弹载雷达可没有那么优良的俯视性能,又受到“银星”的干扰,再遭“内斜视”干扰器的干扰和微波炮的轰击,全部掉入了大海,只是溅起了24个水柱。

谢尔曼中校无论如何也不能咽下这口气,还未出世就轰动世界的“猛禽”居然拿已经问世近30年的“老旧”苏-27毫无办法!他尽管知道“猛禽”在低空和近距格斗时,对苏-27并不占多少优势,还是一声令下,机群齐刷刷地向超低空的目标急速俯冲,此时双方的距离已经拉近到28千米,到了动用格斗导弹的距离。“猛禽”携载的2枚最新型AIM…9X是本世纪初服役的2第四代近程空空导弹,最大射程超过18千米,最大离轴发射角达80度,最大飞行速度3马赫。当然有得一搏。就在此时他的耳机里响起了呼救声,几乎同时E-3传来了命令,让他们拦截正在攻击下面F-16机群的敌机。

24架F-16组成的攻击机群是这场“3·21”空战中最先遭到打击,也是损失最惨重的美军中队。他们先于F-22出发,挂载的大都是“哈姆”、“小牛”和“斯拉姆”导弹和制导炸弹等对地攻击武器,每架只挂了2枚“响尾蛇”作为自卫,当然还有被动的自卫手段,载弹量达到6吨。一般的F-16作战半径仅为925公里。可是这些F-16的机身顶部都安装了“保形油箱”,可额外多携带3000磅燃料,增加了航程。它们在3000米高度直奔巴士海峡,电子战吊舱在严密搜索台湾岛东岸的雷达和防空系统。中队长斯多夫少校发现台军的预警雷达大都在正常运作,而防空系统的雷达则大都未打开。由于美军战机有台军的敌我识别码,这些雷达都没有跟踪、锁定的动作。似乎在电磁对抗层面,这里一片详和。当接近花莲与西表岛的中点时,高空的F-22机群已经超越到南边去了,海面上有飘浮的“银星”在干扰F-16的机载雷达。好在海面上并没有舰艇行驶,台军的舰艇不知为什么也都呆在军港里。

“猛禽”与“苏-27”的战斗场面他们通过Link-zZzcn16可不仅仅是提供数据传输的通道,而是一套战术数据系统。台军于2001年开始构建,透过这一信息交换界面,来共享美军和日军的机、舰和侦察系统获得的信息。台军以“衡山指挥所”的衡山战情系统为核心,建立自动化指管作业系统,下设三个区域作战管制中心。LINK-16能整合预警机、陆军作战中心、海军作战中心等处的信息,由以下部分组成:

TDS取得战术资料;持续维持战术资料库最新内容,使所有入网用户分享一致的整体战术场景图。

JTIDS――是一个“通讯、导航、识别系统”,在系统中提供信息加密、传输加密信息、自动入网功能,还能将须中继的信息转送出去,并且提供相对导航功能及加密的语音电路。

指管处理器:又称为协定转换器。还有保密器子系统。

每架F-16都是一个主动节点,自然能得到战术场景。可惜预警机也不能帮助它们躲过灾难。我军的48架歼-6Z从恒春基地出发沿台岛东海岸向北进发,一路都是在超低空飞行,在崖岸和“银星”的双重掩护下,E-3并未发现它们。它们到达花莲附近海面时分成了2队,南北相距约5千米,然后在15米的超低空以130千米/小时的低速游弋。他们都严格地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是通过数据链接收战术场景。不久,在北部的中队长柳红兵大尉看到F-16机群接近到5千米时,立即调转机头与他们同方向飞行,并开始加速。24架F-16是以比较密集的攻击阵形向前推进的,歼-6Z的阵形更密集,当F-16刚刚在3000米高度掠过歼-6Z的当口,我军飞行员默契地把油门杆推到了底。DS-6发动机发出了低沉的怒吼,战机如离弦劲箭直射上空的敌机。

3秒钟后,F-16上的红外报警装置才发出尖叫,而此时我军的空中勇士也发起了第一波攻击。对敌阵后部的6架F-16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