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屯V沽嗣跋盏挠然疃?br />
这批同志一回来就受到战区首长接见,对他们表示了慰问,其中一位是击落了5架印机的中队长梁德龙大尉,立即被授予“空中英雄”称号,那就是享受少将级待遇啊。还有好几个被报请立功受奖的。请战区医院为他们检查了身体,通过了体检的都群情激昂立即要求重返前线作战。
反观印军回去的74名飞行员,倒有21名没能通过心理测试,还有6人也是因为在战俘营中不断得到印军溃败的消息,心理受到打击,情绪消极后长期不做体能锻炼,体检不合格而未能重新上天。印军实际上并未占便宜。
昌迪加尔北部战区司令部8月11日
拉格诺中将原来是考拉尔德的副手,出任北部战区司令官能独当一面自然非常高兴。他的作战风格与考拉尔德十分相似,但在勇猛顽强之余又十分谨慎。在“门闩”战役中他忠实地履行配角的角色,对楚舒克和斗拴特别里奥地的攻击十分有节制,陆航兵团的运用也很小心,他本来就是陆航部队出身的,所以遭受的损失不大。‘他为人很圆滑,在向普拉沙德中将移交西部战区时,两人交上了朋友。从普拉沙德处,他详细了解了东北战区与中国人交手的许多细节,他尤为关心神奇的中央突击师和中国的陆航兵团的作战风格。他的谦虚和友善的态度获得了普拉沙德的好感,详细介绍了各次战役的细节,还谈了不少个人体会,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军人的智慧,“他们是用脑袋来作战的,他们极善于在局部地区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在兵力薄弱部分的部队又能坚决顶住你的猛烈打击,这是很难做到的事,不幸的是他们常常做得很好。”拉格诺通过这些交谈受益非浅。
普拉沙德还向他推荐了姆吉拉上校,经过面谈,拉格诺中将很欣赏姆吉拉的观点,也了解了他的作战经历,知道他是一位善于用脑的勇猛军官,后来把他调入了北部战区,出任第1快速旅的参谋长。
8月2日他得到总参谋部的指令,由北部战区司令部为主来组织实施“阿格拉”战役时,既高兴又紧张。他心中有数,这恐怕是印度最后一次大反击的机会了。战区参谋部的人员当然非常兴奋,谁不愿意当主角呢。他们立即在美军高级参谋团的协助下着手制订实施步骤,总部只给他们2周时间来策划。北部战区与东北战区有很大的差别,从有利条件来看,战区与中央连成一体,人员和装备的调度没有阻隔,尤其是空军,中央战区和西部、东部战区都可以直接支持。不利之处在于,整个作战地域都在崎岖的高原,主战坦克的优势无法发挥。当然参谋部认为相比之下印度的有利点还是要比中国方面的多得多,主要是后勤方面他们拥有比较良好的公路运输系统,中方的运输线更差;在距前线350公里内的空军基地和直升机基地也比中国多得多。自然,得到的一大批西方供应的直升机和战机也使他们信心大增,美国确实有了不起的力量,从印巴停火后,他们就开始大规模的援助印度,帮助培训印军的直升机飞行员和各类飞机的飞行员,最近更是疯狂地动用空运和海运力量向印军运送巨量的直升机。印军的士气一下子被鼓起来了,他们认为中国不可能从俄国买到这么多的直升机。
在计算机上真正展开图上作业时,印美两家的参谋们就感到难度了。原来长期培训装备起来的12个整编山地师,在作战初期就被干掉了11个半。贴近边界的二个珍贵的基地楚舒克和斗拴特别里奥地又落入了敌方手中。而且要在短期内转向印度军方并不熟悉的西方的武器系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在美国援助团的协助下参谋部制订了“阿格拉”战役的实施计划。今天的司令部会议就是要确认这一计划后上报总参谋部。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方案确定:战役的第一阶段是以3天的时间收复楚舒克和斗拴特别里奥地二大基地及周边地区,方案强调控制推进的节奏;再以2天的时间攻占班公湖地区的大部份战略要地,然后以2天时间集结兵力和作战物资。这就便于组织严密的防御力量。
第二阶段,以4天时间攻占整个阿克赛钦地区,然后调集强大的空运和陆路运输力量,以3天时间构建防御阵地、预警雷达和攻击基地。
第三阶段,利用阿克赛钦的基地,用持续高强度的空中打击和突击队的南下出击,摧毁藏南地区的公路系统,夺取巴里加斯、扎达等地,为东北战区的下一步大反击创造条件。以斗拴特别里奥地为基地摧毁新藏公路和中巴公路切断中方在西线的陆路运输线。
在此基础上,雨季末期在东北战区展开的全面反击将稳操胜券。
中印边境西段虽然地域宽广,但整体的高度很高,能作战的地域很少,大兵团的展开就更困难了。印度在非法占领地区的移民不多,可见其后勤也有相当的难度。只是在班公湖地区有些平坦些的台地,其北部位于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也较平坦,可是四周的交通却极为不便,由印度平原进入阿克赛钦进行开发或部署攻击基地相对要容易些,由我国的经济中心从陆路进入开发却难度很大,近年来我军拥有了强大的电动运输机组成的空运力量,并大幅度降低了运输费用,才展开了规模较大的开发。美、印的侦察卫星发现了这一点,这是印军急于夺取阿克赛钦的原因。
出动的兵力:主力是新组建的第1陆航集团军,它由全新的第1、第2、第3快速旅组成。第1旅的陆航团以对地攻击为主,150架阿帕奇与50架OH-58D“基沃瓦勇士”、100架虎式配对,利用后二型直升机优良的探测仪搜索目标,然后向阿帕奇指示目标,实施组合攻击。第2旅的以直升机空战为主,美国人对俄国的双机编组的战术很欣赏,所以该旅的“低空制空战团”由100架OH-58D与100架超级山猫配对组成,由OH-58D以先进的探测系统获取周围的敌情,或接收预警指挥机的指令和敌情,通过数据链把图象直接显示在“超级山猫”的显示器上,并输入到它的火控系统中,山猫的飞行员只要选定目标就可以发射空空导弹或发射机炮攻击对方的直升机。超级山猫和基沃瓦勇士都是以速度和机动性著称于世的,应能压倒对方。第3旅以掩护垂直空降和战场营救任务为主,以50架OH-58为指挥机,每架率领2-3架阿帕奇、虎式、山猫作为一个小组,既可作为直升机突击队的火力支持小组,也可以再组合1架米-17作为营救分队。三个旅既有分工,又都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集团军总共拥有:400架改进型阿帕奇、400架虎式和“山猫”轻型武装直升机、200架OH-58D基沃瓦勇士武装侦察直升机和100多架大中型运输直升机和战勤直升机。这1100多架直升机中,只有25架米-26、40架米-17和一些卡-60是俄制的,其余均为西方的。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支陆航集团军,印度总参谋部引以为豪的是,在世界之巅将展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直升机大战,当然将以印度的胜利告终。为了维护和协调这支庞大的低空打击力量,有40名美国技师和10名教官进行现场支持。每个快速旅都有5个营的机械化部队,除了原有的BMD伞兵战车外,还引进了大批的新型法制AMX-10RCII“沙漠之狮”轮式战车和“潘哈德”火力突击车,鉴于中国的微型步兵战车“电甲虫”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印度也引进了大批的最新型的德制“鼬鼠II”微型战车,它们都可在高原的地面上推进,也可搭载直升机垂直输运,在阿克赛钦和班公湖一带的高原台地上应能发挥作用。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支美制M79式榴弹发射器,增强了突击火力。
另一支主力就是刚恢复建制的第5整编山地师,他们加强了防空力量,不仅在各团配置了防空导弹系统,还在每个连有一个防空班――清一式配备“毒刺”导弹。看来他们吃够了我军陆航兵团的苦头。还有第11快速旅、第35、第36装甲步兵师和第73轻步兵师。他们是攻击的主力。另有127、137二个后备师担负守备和战俘处理等战勤事务。
空军方面,印度人租借了2架E-767预警指挥机和4架E-3C;10架改装的OA-10,装备了最新型的双模毫米波PD,从空中探测中国的隐形小战机的能力,它将向LCA战机指示目标。空军还得到了48架C-130J,加上原来的16架伊尔-76,可用于大规模空运。
美国的电脑网络专家指导印军专家在军用网络的重要节点设立了一系列的“防火墙”系统,美国还提供了大批的新型电脑供印军改进原来的系统。民用网络与军用网络的4个通道,24小时处于值班人员的监视下。还重施故技编制了一个虚拟的名为“重返英帕尔”的作战计划,目标是收复利多、萨地亚和马库姆三角地区。
为掩护“阿格拉”行动,中印边境全线的印军不断地向我军防线发起小规模短距离的突击。在东北战区加强对利多-密支那公路的空袭和特种部队的偷袭;在西线则不断发起空袭和武装直升机的突击攻击我军的公路和前沿基地。这样既可以消耗我军的军力,还通过实战可以快速地掌握新的装备。
印度的舆论则不断贬低上次反击战役失败的意义,强调印度是大国,将以持续不断的顽强战斗来“赶走侵略军”,并呼吁国民全力支持军方的反击。
印度急于在雨季结束前取得一次大捷,以扭转连战连败的局面,并且一改以往强调兵员优势取胜的思想,试图在西方强国的支持下,以高技术兵种来压倒中国,据西方的军事专家的研究,高技术兵种是美国和北约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而美国等西方国家这次是下了大本钱的,决心刹住中国连胜的势头。他们深知伊拉克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对手太弱,根本不足以证明他们的高技术兵器的真实能力,他们的战略理论也没有经受考验,因此急于借助这个机会对此进行验证。当然,美军的高层也知道他们并没有把精华交给印军,F-22战机和科曼奇隐形直升机都没有拿出来,从内心来说他们也不认为阿帕奇比电动“短吻鳄”强,超级美洲虎比苏-27厉害,可是他们绝对相信中国人不可能在数量上接近这支世界上最大的陆航集团军。美国人居然想以数量来压倒对手,这可是在二战后的第一次,这是否一个象征呢?这将由后世的军史专家来论证了。
美军秘密组织了一个考察团,要求印度政府同意让他们去前线实地考察这次战役的全过程。既然美国人出了那么多钱,印度也只好同意了。印度军方虽然无法反对,但达维尔多给拉格诺下了指令,让他借口安全问题,尽量不让美国人接近关键部门,并从国防部的公关部门借调了一批公关高手,其中当然不乏印度美女,全程陪同美军考察团,主要任务当然是同美国人“泡蘑菇”。反过来美军在印军网络上有“后门”也不怕印度人封锁消息。“阿格拉”战役还没有同中国人开战,美印双方倒先干上了。印度在提防美军把情报提供给自己的死对头-巴基斯坦,美国当然也要防止印度把美国提供的装备去对付巴基斯坦,那样既得罪阿拉伯产油国,又会破坏南亚的力量平衡。
不管怎样,随着D日――8月29日的临近,印军这架战车在美国人的推动下全速向前飞驰。
注:M79式榴弹发射器,是一种新型面杀伤武器,也是第一种以发射旋转稳定榴弹闻名于世的制式武器。它配备有多种弹药,其中高爆杀伤弹提供了400m内的杀伤压制火力;榴霰弹为丛林作战提供了近距离突击和快速反应能力;杀伤破甲两用弹提供了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和简易土木工事的能力;而信号和发烟等特种弹药提供了直接有效的特种保障能力。它增强了步兵分队的火力和独立作战能力。重量2。72千克,长731mm。发射40×46mmSR系列榴弹,初速76m/s,战斗射速6至8发/分,有效射程350m,最大射程400m。
北京西山战略指挥中心8月17日
王刚和军方高层并未被东线大捷的胜利冲昏头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全力支持印度的态度十分明显,大批美英等国的武器源源运抵印度。这场冲突又到了一个紧要的转折关头。今天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将决定下一步的对策,除了总部的官员外,从前线把前指的年副总理、曾友君司令员、前线各集团军司令员和即将投入西段边界作战的第1、第54集团军的司令员,还有郝志刚少将、4位空军师长都接来参加会议,他们是分乘3架专机抵京的,一下飞机即被送入指挥中心参加会议,可见中央军委对这次会议的重视程度。
首先由总参情报局局长林双清少将报告敌情:美国联合英、法向印度提供了大笔军援,现在大批新型武器正源源不断地运到印度,这些国家的训练基地几乎住满了印度的学员。报告列举了各型直升机、战机等重型装备的型号和数量,并介绍了印军制订的“阿格拉”行动计划的详情。
不少前线将领大为惊讶,总参怎么会得到印军刚制订的作战计划的细节的呢?这次可不全是前线特种兵和电子战团的功劳,其关键部分都是从美国“绕道”搞来的。美国人如此“慷慨”地向印度提供军援、武器以及大批先进的电脑系统,包含了控制印度的险恶用心。大批美国专家“帮助”印军加强军用网络的处理能力和安全保密能力。那些参与其中,并负责监视的印度专家,虽然号称“国际一流”,可是一涉及庞大的电脑和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全都成了“睁眼瞎”,他们给军方的结论是“极大”地加强了网络的安全,并大大地增强了处理能力。实际上美国人搞了很大的鬼,在系统的核心处留下了好几个极为隐秘的“后门”,于是中央情报局可以从中源源不断地获取印军的情报。
那么这些情报又是怎么转到我军手中的呢?早在本世纪初,我军就派遣了大批电子战勇士以博士生、硕士生的名义去美国等西方国家就读,后来大多数人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留下打工了。他们不但从网络中获取大量的情报资料,而且在电脑、网络界广交朋友,大家都知道那里是年青人的天下,美国的年青人相对来说是难以“严密约束”的。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军网络战士已经十分熟悉了他们这些朋友的风格,并严密跟踪他们的行踪。在网络的世界里距离是不成问题的,美军招募的不少“密室勇士”都在我军的监视下。为了理解下面的故事,这里要简略地介绍一个概念:“公众信息库”。
到了2006年时,大多数专业人员已经不把个人资料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中了,几乎每个人都吃过电脑病毒的苦头,辛苦积累的资料被洗劫一空。于是一些电脑公司用超级计算机建立了公众信息库,个人可以安全地把个人资料存入其中,因为有专业人员管理,绝对不受电脑病毒的侵害,而且美国已经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用自己的手提电脑随处都可以从公众信息库获取自己的资料或存入资料。这个产业能存在的一个条件就是有了一个极为方便,又极为严密的密码系统。然而再严密的安全措施也有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