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醒狮 > 第105部分

第105部分(1 / 1)

>座火箭炮、112辆轻重型坦克、89辆自行榴弹炮、69门高射炮和7个S300防空导弹系统。战区参谋部的预案中第2、第11、第12快速旅的武装直升机大队用于抗击敌军的陆航兵团,当时第2旅的已被派往隆莱基地,另2个旅共有160架武装直升机。敌军的攻击开始后,地面雷达向他们通报,敌军出动了约200架各型直升机组成10队。可是并未发动对地攻击。不久就发现原来他们是营救飞行员的,于是双方展开了抢救飞行员的拼死搏斗,我军遭到重大损失。据统计我军共击落38架敌机,可是只抢到3名受伤的飞行员,却损失了33架武装直升机。而且估计有70多名我军的飞行员被敌军的营救队抓去了。战区的好几支部队是由考拉尔德中将从西线带来的精锐,他们的指挥官是首次遭受如此惨重的打击,充分领教了中国军队强悍的作风,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被动挨打的感觉。

考拉尔德中将是位作风强硬的将领,当然不能让士气低落下去,于是强打起精神说道:“我们确实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不过并未扭转双方在东北战区的实力对比。我军总共有3800多辆主战坦克,正在源源不断地调集过来,对方绝对没有抗击的能力。第17、第18重型装甲师换装勒克莱尔坦克的培训即将结束。总参谋部已经在为我们紧急调集武装直升机,我们的陆航兵团至少能够抗击敌军的武装直升机,仅依靠重型坦克的强大打击力量也足以达成战役目标。只是空军必须紧急寻找对策,不能再这样被动挨打了,你们有什么对策吗?”

潘考德少将答道:“总部已经在调集战机增援我们,现在有二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该死的‘东北走廊’导致其他战区的战机无法迅速增援,而据情报显示中方在一线和二线总共有550架战斗机,可以在自己的领空迅速调动。其次是基地的保卫问题,尤其是夜间频频遭到敌军突击队和隐形小飞机的袭击。相应的对策是在战区保持足够的制空战机,初步定为340架,并且如果再次发生类似昨夜的袭击,北部战区将发动大规模的空袭,攻击西线预定的敌军目标。这样一来基地的保卫任务就更重了。空军正在演练LCA轻型战机打击中国零式机的战术,只是夜间很难发现它们。请司令部加强保卫的力量。如果能用一个白天基本达成战役目标,我们有能力夺取战区的制空权,而且苏-24、苏-34攻击机可提供火力支持。”

这些隐形小飞机确实令人头痛,不解决这个问题,在东北战区集中大批战机是极危险的事。考拉尔德问道:“在探测这些隐形小飞机方面有什么进展吗?总部研究的听音器有效果吗?”

潘考德少将回答道:“美、俄二国的专家也极为重视这个问题,俄国雷达专家已亲临我们战区试验新型的亚毫米波频率捷变多普勒雷达,它与听音器都有一定的效果。问题在于这些小飞机能在超低空飞行,安装在地面上探测距离太短,而且一下雨不用说听音器就是新型雷达的效能也极低。俄国专家正在设法把新型雷达装到卡-60直升机上去,可是直升机的速度太低,追不上小飞机。空军正在与美国人商讨引进OA-10“雷电”引导机来安装这套新型雷达,从空中可大范围地探测低空的小飞机,然后以火箭弹和机炮歼灭,该型飞机的速度正好压倒那些小飞机。地面上还是请司令部调用精锐部队加强守卫。”

中将决心尽早发起大反攻。经与参谋人员商讨后,决定总攻击的时间只推迟4天至7月21日,用于陆航兵团的重组和补充战机。

卡普提河大桥7月14日16:00

我军的海军特种兵部队——第2陆战师“劫机”成功,对考拉尔德中将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突击力量的攻击力。损失也十分惨重,240架虎式武装直升机本来是他手中的王牌,现在却成了对方手中的打击力量;他从西线带来的第3快速旅,包括旅长在内的大部分官兵非死即伤,只有留在阵地上的副旅长和旅部的一些参谋,以及1个装甲步兵营、陆航兵团的22架运输直升机和12架多用途直升机幸免于难,要想重建必将大费周章;第4快速旅损失了参谋长和一些参谋,全部的陆航兵团的武装直升机大队;第14、第15装甲步兵师的陆航大队也几乎全军覆没。丢失的直升机还可以再买,这些有实战经验的官兵的损失才是致命的。

事发后,东北战区立即报告了陆军参谋部,并请求从西线和库存中再调集一批武装直升机增援,由于损失了大批直升机驾驶员,还要求调集一批人员来增援。因为武装直升机的空中火力对这次反击是至关重要的。陆军参谋部好不容易调集了60架卡-50、卡-52,80架印制的LCH及其驾驶员,只够装备第4旅和第14、第15装甲步兵师陆航大队的。第3旅的残余部队只好作预备队了。计划中的攻击力已经被削弱了。好在考拉尔德手中的另一张王牌――地面的440辆勒克莱尔坦克的攻击力也足够强大了。

此时,这460辆重型坦克在第17、第18重装甲师的坦克兵团官兵的努力下已经到达卡普提河大桥,准备过河了。他们已经在英帕尔东北的卡库尔基地培训了3周,这些坦克兵都是老手,改型并不困难。他们十分赞叹该型坦克的性能:在1999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阅兵式中才首次向世人展示的“勒克莱尔”坦克是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不论在白天和黑夜,都能在行进中进行射击的坦克。若是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前进,它每分钟仍可发射6发炮弹。坦克内装备有1500马力的马达,在战场上的时速可达71公里,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坦克之一。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若遇到1米深的河流,它也能涉水而过。它的最大行程为600公里,既能抵御北极的严寒,也能承受沙漠地带的酷热。

战斗全重54.5吨,较美国的A1M1主战坦克轻7吨。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和复合装甲技术设计的组合式装甲块,以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基本装甲框架上,组成装甲防护体系。这种装甲防护体系既便于对受伤坦克进行战场抢救,更换被毁装甲块,也便于根据威胁变化方便地调整装甲,而毋需修改坦克的基本结构,为今后更换、使用更先进的装甲块打下基础。我国多年来与该坦克的制造商――法国贾特工业公司商讨引进该型坦克和生产技术,由于北约的阻挠没有成功。

这支部队从今天凌晨6:00就出发,460辆搭载了重型坦克的运输车,还有16辆重型卡车运载着实弹训练后多余的炮弹跟在后面,组成的车队快速奔驰在公路上声势浩大。为了确保安全,东北战区加强了空中战机的巡逻;车队的前、中、后部各有4辆装备防空导弹的装甲车保护,中间还有1辆大客车乘坐着24名法国贾特公司的维护指导人员,以防路上发生重大故障时可指导抢修,4名法国教官已乘飞机前往前方基地了。经过将近10个小时的奔波终于抵达了卡普提河大桥,其间只是短暂地休息了2次。这里离开大军云集的前线只有55公里了,大家都放松了下来。此时又下起了雨,气温也下降了,比起刚才又闷又热要好过多了。命令传下来让就地休息,等一下坦克要驶下运输车自行过河。

原来为了确保这次坦克转运万无一失,事先对沿路的桥梁进行了检查。检查中发现卡普提河大桥的钢架有4处出现了裂痕,专家们确定桥梁已无法承受重达80多吨的运输车的通行,甚至也不能承受400多辆重型坦克的直接通过。要全面加固桥梁时间已经不允许,而且无法绕道,因为另一条能通行重型车辆的公路紧贴布拉马普德拉河南岸,很容易受到对岸中国炮兵的袭击。幸好在大桥上游有一处平缓的河道,即使在雨季深度也不超过1米,勒克莱尔坦克可以直接过河。绕行过去的土路只有4公里长,虽然弯曲崎岖一些,对于主战坦克根本不成问题。于是事先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做上了标记,并派遣了交通指挥人员在岔路口执勤。

在雨中一辆辆坦克驶下了运输车,然后驶离公路沿着标记向渡河地点行进。运输车、12辆防空装甲车、法国人乘坐的客车和弹药车则直接通过大桥前往会合地点,而且弹药车将直接前往阵地。按照计划整个渡河的行动需要1个半小时。起先还是蛮顺利的,接着坦克就要拉开距离了,坦克手只见雨中站着不少交通指挥人员克尽职守地在指路。第一辆坦克的车长是第17师的参谋长,经过半个小时的行驶就要到达河岸了,他忍不住打开了舱盖冒雨探出身子向前察看,此时由于下雨,天色已经很暗了,他还是看到了河水,通过无线电向等在会合处的人报告道,一切正常,他们马上就要过河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路的交通指挥人员已经全部换成了中央突击师的人了。

第2陆战师顺利地夺取了240架虎式直升机后,郝志刚决心吃掉考拉尔德的第二张王牌――460辆勒克莱尔坦克。这些天电子战小组频繁出击,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这批坦克的运输路线和方案。他们预先用特殊手段破坏了卡普提河大桥,并且不露痕迹。制造了夺取坦克的良机。印军坦克要绕道,只得请当地的守备部队负责指路和引导。郝志刚提前一天把大批的突击队员和坦克手埋伏在这个地区,在这荒丘野地散布了2000多人外面一点也看不出。坦克一驶下公路进入小路,他们就迅速地解决了印军的交通指挥人员,换上了“冒牌”的印军,并得到了发给他们用于联系的对讲机。那些坦克兵根本就不认识这些守备部队的人,所以也不可能觉察这些变化。

这时在路旁的正好是特种兵连长,他不失时机地让一名队员去指挥第二辆坦克停一下,然后一个箭步窜上了低速行驶的坦克,用无声手枪击毙了那位参谋长,并一下子把他拖出坦克扔到路边。另一名队员则跑到坦克前做手势让坦克停下,驾驶员莫名其妙地停了车,由于舱盖已经打开,只见一个交通指挥人员站上了坦克对他说,前面拐弯处有一个大坑你也去看看能否通过吧。他就钻出了坦克,里面的炮手居然也跟了出来,倒是省了一番手脚,两人被解决后,这就成了我们的第一辆坦克,立即有队员上前在坦克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贴上了2个荧光标记,我们的人只要一看就知道是自己人的了。我们的坦克手虽然能驾驶,可是不能用它来作战,好在计划中就不需要他们作战。一名善于模仿印度人说话的队员则进去冒充“参谋长”,他只要略微带些着凉咳嗽,再加上在通话器中“加入”一些雷电干扰,无人能识别出来。说来话长,实际上只是几秒针的时间。

坦克行列又继续前进了。等过了河,又行驶了1公里,在突击师参谋长傅其彪上校的一声令下,坦克行列纷纷停了下来。有的是交通指挥人员让他们停的,然后以各种办法让他们出来,自然就把他们解决了。有的是突击队员暗中堵住了坦克的进气口,制造出“故障”,迫使坦克手出来予以解决。最神的是这么大的行动居然没有出乱子,这也可见突击师官兵的素质之高。只不过20分钟的时间,这460辆勒克莱尔坦克已经落入我军之手,当然他们暂时还没有很大的战斗力。

到离开会合点只有800米的时候,第一辆坦克中的“参谋长”呼叫负责维护的法国人,说他们前面的3辆坦克发生了故障,“可能”是涉水时出的问题,把路也堵死了。法国人的队长问道,大概是什么问题。回答是转向操纵失灵。于是这位队长带了8位技师拿了一些工具,跑了过来。此时,在会合点负责的是第17师的一个参谋,他马上命令2辆装甲车上的人下来当警卫,保护法国人。这一行人迅速地从好几个交通指挥人员的面前走过,他们还热情地为法国人指路呢。可是等他们刚看到坦克时,就悉数被我军的突击队员制服了。那位法国人的队长在枪口的威逼下,只好向那个印军参谋通报,再有15分钟就能排除故障了,不过要请法国的维护人员立即送几件工具过来。于是参谋让他与其他法国人通话,他用法语讲了几个专用名词。于是又有8名法国维护人员在另2辆装甲车的印军的保护和帮助下,拿了工具直奔小路而去。等他们也落入我军之手,傅其彪上校按预定方案发出了信号。突击队员立即分工向各自的目标出击。

此时已是当地时间18:40,雨越来越小了,天已经黑了。12辆装甲车又有2辆的人下车,到了师参谋的身边,好听从他的差遣。另6辆的人,觉得车内闷气,也打开了舱门透风。那些运输车的驾驶员也都放下车窗靠在座椅上打瞌睡养神。那辆客车上只有7个法国人了。这时他们的近旁突然冲出来大批的突击队员。6枚枪榴弹准确地钻入了那6辆装甲车,一举把车内的印军报销了。另外一批突击队员迅速钻进了另6辆空的装甲车,他们立即驶近那辆客车,不过已经有好几名队员先跳上了车,击毙了印军的驾驶员,并立即让法国技师俯卧到车厢的地板,还每人给了一顶头盔,让他们都套上了防弹背心。于是留下2辆继续警戒。那个师参谋和他身边的印军早已被解决掉,4辆装甲车和大批突击队员已经用狂猛的火力扫射那些坦克运输车,那些毫无戒备的运输兵如何是对手,转瞬即被全歼。

却说那16辆运输坦克炮弹的重型运输车,在第17师124坦克团参谋长的率领下沿着丘陵间弯曲的公路急速奔驰,这里距前线只有55公里,公路的控制权已由军方接管,为了给这支庞大的坦克输运车队让路,这段时间极少有车辆通行。他们刚要绕过一个山嘴,只见一个印度兵手臂上箍着“执勤”字样,挥舞一面小红旗让他们停车。他跳上了踏板向团参谋长行了个军礼,说道:“报告长官,刚才下雨把前面的公路冲出了2个坑,工兵已经在赶过来抢修了。大概要1小时后就修好了。否则,你们派人去看看能不能把车开过去。”

参谋长当然不愿意等,于是亲自带了2个司机前往察看,其他司机也纷纷下车透透气,此时雨已经停了。参谋长刚转过山嘴就被解决掉了,路边埋伏的突击队员也顺利地解决了那些司机和押车的警卫人员。他们找了块路边的平地把车停好了,要等着后面的坦克开路才能到达我军阵地。

当卡普提河大桥畔开火的信息传到利多的突击师指挥部后,这次行动的总指挥郝志刚少将将命令参战部队出击。47集团军的坦克师这次配属他指挥,220电动主战坦克在陆航兵团120架武装直升机的火力支持下,向利多到迪格博伊南方28公里宽的印军防线发起了冲击。4架WZ-12M以扫雷火箭弹为坦克打开了通道,重型坦克的前锋是8辆带有推土铲的主战坦克,它们不断地填平通道上的反坦克堑壕。主战坦克以强大的火力摧毁了印军的地堡和工事,很快地突破了印军的前沿阵地,后面的步兵战车和轻装步兵迅速跟进,以火力清除印军步兵的反坦克火力。这支从低空到地面的铁军协同地向印军的纵深阵地推进。

一支由12架WZ-12护卫的运输直升机分队迅即来到了卡普提河大桥,接运了俘虏的法国人和大批印军的坦克手。突击队员则大都登上了完好无损的300多辆空载的坦克运输车的驾驶舱,跟在先头部队的220辆坦克之后,后面又是240辆坦克,我军尚未掌握这批坦克的作战技能,仅以坦克上的重机枪扫射,所以那6辆火力较强的装甲车反而在最后押阵。途中又接上16辆弹药运输车,让它们居中。这支庞大的坦克?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