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这批读书种子,天下的富户也必将闻风而动——天下读书人都跑北京去了,想要子孙读书,就必须也跟着去北京!
真是一招釜底抽薪的好计!
只是有些不像是父皇的风格父皇为人专断,更喜欢直接粗暴的手段,这般委婉圆滑,简直令人惊叹。
朱高炽回过神来,朱棣的旨意接二连三的让他震惊,他缓了缓心神,才看向了第三个折子这个倒是比较简单,只叫他为安肃县令记上一笔,三年后的考评可为优。
朱高炽放下折子,看到依然站在一旁的长子,心中一动,长子和父亲感情甚笃,不然朱棣这次外巡也不会单单带了长子,若是想知道父亲为何这么异常问他最有效果了。
朱高炽神情一缓,对着朱瞻基招了招手,“瞻基怎么这么快就回转来了,不继续陪你皇祖父了?”
朱瞻基也是人精,他自然不能说朱棣不辞而别,他开口应道:“祖父事情繁忙,孩儿不想给祖父添麻烦了,就回来了。”
朱高炽似笑非笑的看了儿子一眼,小小年纪生了一堆心眼,“哦?那路上可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朱瞻基眼睛一亮,从朱棣带着他寻找祥瑞庄开始,有趣的石子铺的路比御花园还强上一筹的护院花,有趣的小儿——
朱瞻基并不知道那是郭大学士家的孙子,自然也不清楚关秀秀的身份,朱高炽便只当这爷孙二人遇到了有趣的村妇。
待听到那小儿从房中捧出海螺和木船,他眉毛挑了挑,朝中各类民户限定严格一个内陆的种田人家绝无可能出现这等海上之物!
朱瞻基遮遮掩掩,最后还是说到了那小娘子,他愤然道:“那乡下婆娘竟然下得去手,把一干异种鲜花都生生铲了去!”
顿了下,太孙殿下偷瞄了朱高炽一眼,继续愤慨的道:“她还说是父王的学生!怎么可能!”
朱高炽一下坐直身体,电石光火间,他仿佛亲历一般,朱棣祖孙二人的路程在他面前清晰的走过了一遍。
石子路,私塾,那小娘子家门前的鲜花异种,他喃喃道:“关秀秀——”
朱瞻基目瞪口呆的看着朱高炽脸上的温情和怀念之色,事已至此,他又如何看不出来,那乡下婆娘所言句句是真!
太孙殿下稚嫩的脸颊上突然飞起两朵红云,他偷看着神游太虚的朱高炽的脸,小心翼翼的挪了一步又一步,终于到了朱高炽身前,他一下伏下身子,抱住了朱高炽的大腿,一叠声的叫道:“爹爹!爹爹!”
朱高炽一下回过神来,震惊的看着儿子,朱瞻基睁圆了黑漆漆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他,嘟着嘴巴,不满的道:“爹爹,你都能教那乡下婆娘读书识字了,也要教孩儿才行!”
朱瞻基是朱高炽长子,又是正妃所出,如无意外,他日将会是下一任新皇,自幼教导严格,乃至年纪稍长,就经常伴驾,少年老成,进退有度,言行颇为符合众人对太孙的期待。
和他几个弟弟相比,与朱高炽相处的时间却是大大减少了,父子二人也不甚亲近。
今日见了儿子这般撒娇情状,朱高炽却是被吓到了,半晌,他咳了两声,尽量的板着脸道:“身为太孙,怎能如此无状,看看你说的话,哪里还有皇家威严!”
两句话下来,朱瞻基一张小脸上的喜色尽皆褪去,他站了起来,使劲眨了眨眼睛,眼圈却还是泛了红。
朱高炽垂着头,却是没有注意,他又咳了两声,艰难的道:“等下你把写的大字拿两张给我看看,若是功课有什么不懂,也可问我——”
朱瞻基眼睛一亮,欢快的应了,小鸟投林一样向外奔去,显然快活已极,他漫不经心的想到,那小儿虽然年纪小,手段却可怖,只要那么一抱,那么一望,再那么一叫,皇祖父无可奈何,父王也抗拒不了啊,以后却是要多用用。
这章六千字,连昨天的一起补上了哦
☆、194 有其父必有其子
转眼又是多半年过去,已经到了永乐七年开春,郭志彬却依然在海外漂泊,关秀秀也死了心,知道这人一时半会是回不来了。
幸好她居于家乡,亲朋甚多,隔三差五的串串门子,日子过的也甚是逍遥。
她父亲家中兄弟姐妹四人,母亲家中亦是四姐弟,现在孙辈也有了二十多个,俨然都成了大家族。
只是最为遗憾的是,至亲的兄长却是从她出嫁至今也没能见上一面。
关凌云公务繁忙,每日里忙于修建河堤,疏通河道,这又是朱棣迁都计划的一部分,北京偏僻,若要想成为一国之都,必须物质丰饶,故而打通运河,保证南货北调。
兄妹二人偶然通信中,关秀秀提及郭志彬收拢了不少杂书,关凌云便上了心,不时叫她查找典籍,寻找古人筑堤经验,兄妹二人的通信倒是日渐频繁。
这一日,关秀秀又接到了兄长来信,她迫不及待的打开信,细细阅下后,眉毛挑了挑。
原来关大宝信上提及,他在南边时,因土地稀少,他引入了些番邦物种,产量惊人的高。
到了这边后,每日里忙于修建河堤,却是没有时间推广种植,甚是遗憾。
关凌云也是习惯了和妹子通信提及公务,这一次也是看着又到了粮食开耕,临时想起,故而随口一提,话中的遗憾之情却跃然而出。
关秀秀心道,这有何难,她这一年多已经收了良田不下千亩,用来试种再好不过。
她抬起头,看到郭豆豆已经自发的研好了墨,不由揉了揉儿子的脑袋,夸赞了他一句,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后,最大的好处就是郭豆豆会主动的帮她做事了。
关秀秀提起笔来一气呵成,仔细的封好了回信,叫郭管事速速发了出去。
未几,关凌云的回信快速的到了同时到达的,还有一车良种,关秀秀看了回信,上前认了认,见一共两种作物,一种外表灰扑扑如石块,唤作土豆另外一种则是橙黄如金,唤作玉米。
关凌云在信上还详细的解答了这两种作物的种植方法,那玉米也还罢了,和稻子麦谷也无甚区别,都是把种子直接种下去,土豆却是要切成小块,一块块种入地里。
关秀秀闲来无事,打定主意做好这一桩事和父母打好招呼后,带着郭豆豆,上了马车一路沿着自家农田的分布路线前进。
郭管事买地极有水准,分布在京郊诸县之中,每一县却也并不买上许多,省的惹人注意,但凡买下来的地又连在一起,方便种植。
关凌云只叫她试种一部分,关秀秀却另有打算。
闲来无事,她也把郭志彬准备的那一箱子书读了个七七八八,知晓这种新粮食试种,最好选上气候地形均不同的地区分种。
所以每一个农庄她都亲自选了一小块地来,有贫瘠的山地,也有肥沃的上等田地,甚至河边滩地也种了些。
同时牢牢记下下种时间,又嘱咐农庄管事时时记录下这些粮食成长情况。
如是忙忙碌碌,待她带着郭豆豆回转了来已经是初夏。
刚一到家,便接到了家书,这次却是李氏写来的信,言及郭大学士奉了皇上诏书,将要到北京伴驾,她随行而至,中途会在祥瑞庄小憩几日。
关秀秀大喜,她把屋子内外又好好的收拾了一番,郭豆豆被她使唤来使唤去,母子二人忙了整整两天,才算妥当。
没几日,李氏果然准时抵达,关秀秀牵着郭豆豆站在庄子口,遥遥相望,看到一队车队徐徐行来,李氏探出头来,远远的看到这母子二人,亦是忍不住仲出手来招呼。
到了庄前,李氏便不肯再坐马车,叫管事把车队径直驾去关家,她一手牵着关秀秀,一手牵着郭豆豆,看了又看,连声唤道:“我的儿,怎么晒得这么黑!”
关秀秀大,讪笑两声,挽着李氏,亲热的往家中行去。
到了旧宅门口,李氏感慨万千,虽然早从书信中知道小儿媳和孙子居于旧宅,并无人伺候,亲眼见了才知道是何等光景,一时间又心酸又欣慰。
关秀秀在一旁安静的候着,待李氏回过神来,才把她往家中让去。
进了门,郭豆豆立刻挣开李氏的手,颠颠的跑了进去,搬了把椅子过来,轻车熟路的放到树荫下,对着李氏叫道:“祖母,坐!”
待李氏坐下了,郭豆豆又跑进屋去,片刻后,小手小心的捧着杯热茶出来,放到了李氏面前,喜滋滋的叫道:“祖母,喝茶!”
李氏极是诧异的看了关秀秀一眼,关秀秀对着她眨了眨眼。
郭豆豆第三次跑进了屋子里,这次却是拿了把扇子出来,自发的站到李氏身旁,两只小手握住了扇子,使劲的扇动簿片刻功夫,李氏还没怎么凉快,他倒是先出了一身汗。
李氏把手里的茶放下,一把将郭豆豆拽到了怀里,在他小脸上贴了贴,欣慰的道:“我家豆豆真是孝顺,你爹爹和伯伯比你可差远了。”
她自然看出来,郭豆豆做这一切无比熟稔,且完全出于自愿,可见关秀秀把他教育的有多好。
李氏搂住郭豆豆,一手牵住了关秀秀,笑道:“我原本还担心你们过的清苦,现在是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