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宋仕妖娆 > 第320部分

第320部分(1 / 2)

>

李凤梧轻轻扒开李巨鹿,毫不在意的道:“我知道你的身手,之前一直不如巨鹿,应该是保留了实力,那么问题了来了,你究竟是镰几?”

魏廷晖有些泄气。

总不能真收拾妹夫……况且自己虽然保留了实力,但要和李巨鹿全力一战,胜算最多五五开,甚至可能是四六。

自己四,李巨鹿六。

也不知道李巨鹿这货究竟是哪里冒出来的,竟然比自己还厉害。

不得不服李凤梧这个妹夫。

低头道:“镰一。”

李凤梧并不意外,“不用说,我老婆肯定不知道你的身份,我倒是好奇,不知道我那老大人知道么?”

魏廷晖苦笑,“我爹也不知道。”

李凤梧长叹了口气,“还是别让他知道了,不然老大人又要担心。”

难怪王望北和魏杞联姻之后,官家赵昚并不急,感情结婚的这个人,就是他赵镰的王牌镰子,当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魏廷晖想了想,“也别告诉妹纸。”

李凤梧点头,“不敢告诉她,怕动了胎气。”

魏廷晖怔住,“这么快?”

这怎么可能,昨夜成婚洞房,今天就有了?

喜当爹?

也不可能,我家妹子德行家教不说临安第一,绝对是标准的名门淑女,这么多年,也就被你李凤梧一个吃了豆腐……

李凤梧哈哈一笑,“反正我现在待制,有的是时间,你就等着当舅舅罢。”

魏廷晖也乐了。

妹子反正是正妻,而且是天子赐婚,不用担心她今后会受到欺负——她现在的诰命,在李府是最高的,也没人欺负得了她。

李凤梧倏然笑容一凝,“你今天来,是官家交待你事情了的罢。”

魏廷晖脸色沉稳下来,“官家让我问一句,赵汝愚是不是你杀的。”

李凤梧作惊讶状,“赵汝愚死了?怎么死的?”

魏廷晖无语,“你就装……”

现在临安的眼线势力,就你李凤梧最强,有德云堂,有六扇门,还要加上赵恺的眼线势力,你会不知道赵汝愚死了……

鬼才信!

李凤梧呵呵一笑,双手一摊,“不是我。”

真不是自己,昨夜自己洞房呐,哪会去见血腥——不对。

昨夜见的血腥也挺多。

李巨鹿不动声色的挑了挑眉头……

魏廷晖看了他一眼,不过李凤梧不承认也没办法,为了妹子着想,自己回禀官家的时候,当然也要圆一二,不能让妹子下半生担惊受怕。

咳嗽了一下,清了清嗓子,“官家还说过一句话。”

李凤梧正色,“请说。”

这恐怕才是官家将魏廷晖送到自己面前的意图,是告诉自己,别以为你蹦跶得很厉害,我能让魏廷晖变成镰一,就能让你身边其他的人也变成朕的人。

魏廷晖说了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李凤梧沉默了。

这句话,自己初入仕途的时候,叔公张浚也曾说过一次,说这是做官入仕的大忌之一。

官家让魏廷晖转告自己,当然不是探讨仕途。

而是在提醒自己,做事要留有余地,如果自己太过耀眼,就会成为朝臣的公敌——他真正的用意,是警告自己不要对柳子承下手。

因为一旦柳子承玩完,这个大宋朝堂,能制衡、抗衡自己和张杓的,就再也找不出第三个人。

官家的意图,李凤梧摸的太清楚了。

大宋的天子,传承了一贯的作风:制衡。

这是大宋几百年统治岁月里,朝堂上永恒的手段:主战主和制衡,朝臣互相制衡,而且归根结底,大宋冗官,制衡是个不可或缺的诱因。

还有个诱因,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

所以说,对于古代中国而言,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各有裨益。

中央集权制,加强了皇室对地方的掌控,不至于出现晚唐的潘镇割据困局,但也催生了冗官,以及掣肘地方军队建设。

有利必有弊。

但是不管怎么说,官家这么保护柳子承,保护一个自己必然要对付的人,用意很明显。

从这方面来说,官家是在敲打自己。

而官家为什么要敲打自己?

只有一种可能:官家即将重用自己!

这都是环环相扣的事情。

官家如果不重用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来敲打自己了。

自己刚待制,官家却有了要重用自己的意思,是为了哪样?

答案呼之欲出。

官家想北伐了……

第二百七十五章天下无人不知魏公浩然长气

赵汝愚之死,在临安根本激不起浪花。

历科进士,最终能佼佼然耀于朝堂中,也就那么几人,即使是一甲状元,最终泯然众人的也不要太多,区区一个赵汝愚,还无法让临安朝臣牵心。

是以这件事在官家的暗示下,临安府和六扇门都有意无意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最终便消散在历史的车轮里。

没有激荡起浪花来。

轰轰烈烈的乾道六年春天,就这么悄悄的走了。

随着恭安郡王赵惇出任荆湖南路漳州知州,坐镇常德府,大宋从隆兴就开始延续到乾道六年的争储风波,终于落下帷幕。

出乎李凤梧意料的是,那日和魏廷晖谈过之后,官家并没有立即起用自己。

就是赵恺接连上书都没有用。

初夏。

四川那边传来消息,张浚因病去世。

在张杓赶回四川老家不到半个月后,张浚终于捱不过去了,悄然死在了四川老家。

然而毕竟是大宋的功勋之臣。

又曾是枢密使。

魏国公张浚之死,在大宋还是激荡起了一层浪花——张浚当然不是赵汝愚可比的。

随着张浚之死,临安很是惨淡了几日。

枢密使蒋芾着书信去了四川吊唁。

大宋官家赵昚也伤心了大半日,当众言曰:朕失一肱骨也,大宋失一参天大树也。

而直接导致张浚致仕的大宋左相汤思退,因为赵惇争储的失败,备受打击后沉寂了一段时间,得知魏国公张浚死后,在书房里愣了半天,最后才喟然叹道:“魏国公之死,我大宋之殇也。”

随后,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却并没有送去四川。

第二日的大朝会上,这位大宋左相很是诚挚的谏言,魏国公张浚为国劳高,功勋重臣,当由官家亲书挽联,八百里快马加急送去四川。

无人反对。

毕竟死者为大,毕竟是曾经撑起大宋半边天的枢相公。

于是赵昚亲笔。

卸下铜甲,尽一世苍茫,跨马枪挑落日轻纱。

讨来白衣,谱一曲沧海,落笔轻书万骑奔流。

横批:功业长存。

张浚的一生,在历史上褒贬不一,就是今日的大宋,对这位魏国公,口风也不一致,崇拜者有之,鄙视着亦无不少。

很难说,这是一位功臣,也很难说,这是一位庸将。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