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宋风 > 第338部分

第338部分(1 / 1)

>    这本著名的奏章在表面上只是真正的“熙宁盛世”的开端,从奏章上奏的那天起,在宋朝君臣不断努力下,宋王朝前后经过了长达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中间虽然也有很多战争的发生,但经济发展一直就没有慢下来过。不过真正的历史当事人皇帝赵顼、王静辉、司马光、王安石、文彦博、曾公亮等人却都知道后面还有一份长达十五万字的《石辉奏折》——王静辉主动向王安石发出了邀请,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相互参谈后联合写出了这份“新变法派”奏章。不过这份《石辉奏折》的原本却是王静辉写出来和王安石交流用的,王安石在这份奏章的原始文件中则看到了新的天地——王静辉不仅仅提出问题和给出了自己认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还作出了详细的解释,这让王安石收获颇多。最让王安石感到惊奇的是,这份他们相互交流的奏章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写出来的,而是从熙宁二年便已经开始写了。虽然这份《石辉奏折》在大宋统治高层中所传阅,但王静辉却拒绝了王安石以自己独属作者的要求,并且将王安石的名字排在了自己的前面,以此来表示自己对朝廷变法的支持态度。王静辉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出于调和他与王安石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他打算亲自出手从正面给王安石施加巨大地影响——王安石变法以来从来就没有顺利过。当几种新法条文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后,王安石自己除了用自己地影响力和政治手腕来维护变法派的利益。另外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王静辉就是算准了现在就连王安石自己也对变法是否有必要继续下去而感到迷茫——王安石已经黔驴技穷,在这个时候,他可以给王安石再打开一扇窗户,让他继续走下去,王安石就算觉得与自己的初衷不符,他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只有选择王静辉所提供的道路。

在王静辉所看来,大宋的财政危机虽然暂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不过是将矛盾继续掩藏起来留给后人罢了。现在对于大枕头来说外部政治局面空前大好,大消除了西夏这样的心腹大患之后。大宋将会有更大地精力来注重治理自己的内部问题。王静辉也认为应该趁着王安石司马光等人还活着的时候,应该利用他们的强大无比的政治声望来解决大宋深层次的问题,在王静辉的记忆当中他们两人都是同时在1086年去世的,距离现在的寿命也不过还有十二年而已,这个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也只有借着他们二人的大旗才可以破开所有的阻力,完成自太祖太宗时代所种下的种种政治体制缺憾。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的真正价值就体现在官制改革和军事改革之上。只有他们才可以让所有的官员都闭上嘴巴乖乖服从改革。

王安石是出了名的不怕花钱,他讲求的是开源,这正与他的老朋友司马光的政见相反,而王静辉给王安石提出的第一个建议便是开始紧缩财政尤其是对行政性财政支出进行紧缩,其中最具体的落脚点便是在裁撤合并州县,这样做可以大大缩编大宋官员体制,并且还会免除更多百姓服劳役。这么做的结果也是可以降低役法给百姓所带来的灾害,更重要的是这一直是司马光所倡议的事情,只要这两个人能够同心干一件事情,那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取得成功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王安石现在就是缺一声成功来壮大自己的政治声望,虽然这也需要和司马光相互合作,但总比没有的强!

裁并州县是将以往宋制的八个等级的县裁并成为京畿直辖县、大、中、小四个等级,并且将户数不满一千户的县全部裁撤合并,这样一来大宋除了新收复的西夏领土之外,全国的县级行政单位将会减免合并到七百个以下。这样做的最直观的便是大宋臃肿的官员体制也许依然不会因为有一千多地方官员减少而达到“减肥”的目的,但地区行政体系将会更加精练——这样也就达到了王静辉与王安石所商议的精简行政机构和臃肿官僚的第一步,然后才会想办法对上层的官制体系下手,真正解决大宋长期以来存在的“叠床架屋”的官制体系。

其实更加令王静辉感到兴奋的是,一旦州县裁撤合并完成,至少会有十三万百姓不用再服差役。也许十三万百姓和一亿的人口数量不成比例,但这对于解决大宋日益尖锐的内部矛盾有着非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恢复王安石因为保甲法而变得日益狼藉的声名有着巨大的帮助。王安石也曾因为裁撤合并州县会砸了至少一千多个官员的饭碗而担心,但一想到十三万百姓可以不用服差役,这中间巨大的差距还是让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当然这些被砸饭碗的地方官员可以由朝廷发放一定的补助,前往岭南、南洋或是西夏担任官员,那里正是缺乏官员的地区。

一如王静辉当初所料的那样,当王安石提出裁撤合并州县的奏章之后,朝野之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大宋三大报纸全面跟进报道,士林中人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宋三大报纸的编辑都是非常牛的,他们的眼光比考乘兴的审卷官员还厉害,所刊登的文章无一不是精品,除了有非常可观的稿费可拿之外,真正能够让士子们所看中的是能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也同时可以被有实力的朝廷大员所看重,或是加以提拔,或是直接招入幕府,这就好比是唐朝时期的“行卷”一般。

当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王安石公开的政敌——司马光终于在几天之后,王安石上呈了更加详细的裁撤合并州县的方案之后,他终于在《大枕头新华报》、《大宋明镜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建议——非常赞同王安石的主张。

第一第三百六十二章 分裂

这是一场规模宏大改革的序幕,虽然王静辉现在对中国历代的朝廷官制进行研究比较,还没有提出一个能够令王安石非常信服的体系,但总体官制改革自下而上的顺序已经为两人形成共识,高层官制体系暂且不管,在兼并州县后能够让底层官员体系得到有效的改制,这却能够使得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其中的好处,唯一的坏处便是那些受到精简的官员难免有些“冤枉”,不过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心中对此都不屑一顾,王静辉一直是“老好人”的形象,也害怕这次改制会得罪太多的人,但好在这顶大帽子已经带在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头上了,再坏也轮不到自己,他也乐得出让这份功劳以换取自己的平安。

天章阁侍讲王雱在得知朝廷最近做出的种种改革政策之后,他却看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的风险,但是一方面他同样为背后所能够改变变法派的声名利益所吸引。不过他心中依旧非常的不舒服——都是王静辉所策划,即便改革的最终条例有所不同,但大体上还是体现了驸马的思想和意志。这是最让王雱最为恼火的——他坚决反对变法派和驸马的合作,因为驸马在变法的问题上一直是左右摇摆不定,除了在其影响力巨大的淮南东路和两浙路对朝廷的变法条例阳奉阴违,肆意的改变变法条例的实施办法之外,甚至还公开地阻挠变法进行,最为让生气的是趁着河北大旱的机会来由银行接收青苗钱干脆让天下看了变法派地笑话,这是他所不能够容忍地。

不过王雱再怎么生气,对于驸马他还是无计可施的。而王安石在这个时候因为王静辉对他的公开倾谈多少改变了以往的看法。两人在变法问题上正在展开积极而坦诚的讨论,尽管分歧依然很多,但王静辉地处事态度和智慧则更加令他心折,如同他和司马光之间的关系慢慢好转一样,不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深一些——毕竟是王静辉努力向王安石靠拢。这也是王静辉觉得现在的政治环境已经大大改变,他如果再像以前那样靠挖王安石墙角来壮大自己,那王安石所领导的变法派很可能将会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和保守的司马光共事会令他更加难受。

王雱心里不痛快,但吕惠卿比他还不痛快——王衙内这段时间没有少找他地麻烦,吕惠卿早就在心中有所明悟。王雱会在田产的事情上和他相互纠缠,他也不怕王雱,不过他没有想到王雱会这么绝,把他兼并田产的事情给慢慢的透露出去了——对于吕惠卿这样地人来说能够踩到他的痛脚的地方除了让他贬官之外。就是有损他地名声了。

无论在什么时候,清流总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也许倒向一个政治流派。但对于那些清介如水的官员,即便是对方与自己政见向左,也会非常敬重对方,他吕惠卿在清流中还是非常有“市场”的。至少被天下士林认为是“颜子”。王雱地手太黑,居然在吕惠卿最珍视的“名声”上下手来打击他。完全不顾忌两人同为变法派地情分。对于最近闹得纷纷扬扬的吕惠卿兼并民间田产一事,御史台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在这个时候还并不像王静辉所处的历史时空那样,王安石彻底清洗了御史台,换上了蔡确等人,这个时候的御史台中保守派的实力尽管受到了打击,但依然保有深厚的实力,弹劾吕惠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王安石虽然在某些事情上有此执拗和糊涂,但精通权术的他首先便将驸马王静辉给排除在外,而自己亲生儿子所做的手脚自然也瞒不住他的眼睛。对于变法派内部出现的分裂,王安石心中一直就非常清楚,不过是为了变法大局的着想他一直装做看不见,但并不代表他是个糊涂蛋。

王静辉也没有想到自己放出的这一招“闲手”会被王雱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更没有想到王雱为了打算日后领导变法派而将吕惠卿的声誉败坏的如此之惨,这倒让他有些喜出望外了,由此而引发的变法派内部分裂的趋势更是让他感到自己先期所做的工作非常值得,简直是超值回报。变法派内部的分裂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变法派的高层除了王安石之外基本上都是政治投机分子,吕惠卿在能力上虽然出众,但并不能够遮掩其他人平庸的资质,人平庸一些也没有什么,就怕被权力的欲望遮蔽了自己的目光,不幸的是变法派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是以像苏辙这么有能力的人也打了退堂鼓退出了变法阵营转而倒向了王静辉。

按照历史经验,变法派还稚嫩的很,他们还没有经历太多的考验,能不能成熟起来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考验。在王静辉所在的时空中,变法刚刚开始就有分裂的苗头,王安石失去权柄之后变得愈演愈烈直至最后分崩离析,失去了成为一个成熟政治集团的机会。不过现在变法派内部分裂早早的就暴露出来,而王安石还正深受皇帝器重,如果没有其他骤变的事件发生,可以预见其把持大宋权柄至少还有五六年的时间,这段时间足够他重新整合变法派了——这也是王静辉隐隐向王安石提出的建议之一,纯净变法派能够使得变法更加事半功倍,当时王安石对此并不重视,不过现在他对王静辉先前隐约透露的建议开始慢慢重视起来了。

吕惠卿兼并田产本来算不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宋朝的政治生态圈中,官员兼并田产,广置物业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按照其品级的高低,或是在自己的辖区内干这种事。若是品级足够高。完全可以做到跨地区兼并田产,朝堂之中像王安石、司马光这样清介如水地官员虽然也有,毕竟还是极少见地,其余之人若说有什么不同,那就看谁把自己的屁股擦的更干净了。

吕惠卿这样兼并田产被人给捅出来对于他一向持有的“清名”非常不利。再加上王雱从中做鬼,不仅自己所掌握的御史弹劾吕惠卿,保守派御史更加不甘落后,一时间弹章如雪花一般飞向皇帝地案头,原因就只有一个——吕惠卿的官职其中之一便是崇正殿说书——自英宗赵曙时代开始,当时摄政的曹太后便出于快速培养君主能力的考虑。引入当时的大儒和名臣给皇帝做老师,他们也许官职上并不高,但能够给皇帝做老师,陪皇帝读书。这是莫大的荣耀,日后前途也不可限量。现在吕惠卿在道德上出了问题,那自然是不可能再兼任这个职务了。换言之便是吕惠卿反而因为这个职务地显要清贵反而断送自己的政治前途。

皇帝赵顼对吕惠卿虽然说不上如同王安石一般敬服,但绝对是非常看重的,可惜就是这么一个人在道德上出现了问题,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更要命的是吕惠卿兼并土地地对象居然是他的妹夫。这不仅让他更加气愤——相比王静辉的功劳而言,所给予地赏赐可以说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就这样还受到别人的盘剥,若是不为自己妹夫出口气,这实在是太对不起自己的妹夫了,不过吕惠卿也是变法派地重要人物,更是被公认为王安石的好学生,如何处理吕惠卿不能不顾忌到王安石地想法和感情。

王安石很快的便被征召入宫,在一番长谈之后,吕惠卿的问题便被他们两人所决定,不过由此变法派的纯净行动也拉开了序幕,王安石终于开始舍得对自己的阵营进行一次大手术了。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大宋汴都驸马府的听雨阁中,王静辉一身麻布白衫负手而立,他的身后却跪着几个人。

“你们的孝心我领了,不过西夏诸事初定,内部还不算稳当,你们千里迢迢赶到这里给师母拜寿,这置朝廷边防重事于何地?!”王静辉没有转过身冷冷的说道。

王静辉身后跪着的几个年轻人便是一直在西北的无心、天机、济成、关良、永仁、鼎澄、佩澄等人,而最近的那个便是已经改名为王顺的冰封。再过五天便是蜀国公主的生日,他们在半个月前便商定赶回汴都为主母拜寿,同时也是希望王静辉能够收回将他们逐出门下的决定——王静辉给们的恩惠实在是太过深重,要让他们和驸马割断关系,这实是让他们每个人都非常难受,因此想趁着拜寿之际请王静辉收回成命。

“镇燕城和兀自刺海城已经扩建完毕,十万定西军驻扎于此,契丹纵有强兵亦难攻取,河套平原稳如泰山!学生几人日夜思念先生和主母,若是不能回来纵有天大军功又有何用?!学生几人别无他求,只望先生能够允许学生回归门下,日日服侍在先生身旁!”无心昂首说道。

“稳如泰山?!哼哼!好大的口气!”王静辉冷冷的笑道,“你们可知太祖太宗北伐之事?!你们知道涅心现在在那里么?他正在辽国大定府!辽国那边正有事要发生,只是交通不便又深入敌国内情不清,所以还没有发信息给你们注意防备,日后若是有需要,你们就要从辽国西南进行威慑,现在你们跑到汴都来,到时候我去找谁来统筹西北?”。

无心十二兄弟对王静辉崇敬非常,已经无法用一个“先生”来概括,他的话虽然不重,但已经足够让他们几个将身躯更加靠近地面了。刚才无心还敢说明自己来汴都的来意,但现在几个人谁也没有胆子来应王静辉的话,尤其是听到老二涅心居然亲自去契丹大定府,更加可以猜测这背后一定蕴藏着天大的秘密,宋辽之间现在看似平静的背后又要掀起滔天巨浪?

“都跪着干什么?”赵浅予漫步走进听雨阁,她在后院听到红月说几个师兄从西夏返回汴都给自己祝寿,结果正在听雨阁被先生痛骂的时候,便匆匆忙忙赶来劝慰。王静辉将学生逐出师门的内情她心中非常清楚,这十二弟子连同红月都是王静辉最先从街上救回来抚养长大的。其中关系最为亲密。远非后来地弟子所能够相比——毕竟王静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