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宋风 > 第17部分

第17部分(1 / 1)

>他原本的意愿。  不过王静辉是不会白白这样占徐氏的便宜的,人情固然重要,而利益也是让徐氏和王静辉靠得近的原因之一,所以王静辉说道:“徐老,如果你有兴趣参与进来的话,你们徐氏来负责这粮食生意和土地兼并的运营而我负责出钱,所得的利润咱们五五分帐。如果需要动用粮食生意赈灾的话,由我来出钱以成本价格从咱们生意中来买进粮食,你看怎么样?!”  粮食生意在宋朝也是非常赚钱的生意,粮食价格虽然除了碰到大灾年间才会有暴涨的行情出现,但总体上还是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大宋太祖开国时粮食价格在三百文左右,到现在已经稳稳的站在五六百文钱的价格上,由于最近几年小灾不断,粮食价格还会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就算粮食不再涨价,由于粮食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周转速度快,其利润率虽然要比珠宝行业要低,但总体算上来也算是个不小的数目。  徐老只是大致一判断便清楚做这一行大有可为,更何况王静辉还给出了这么优惠的条件,当下便很痛快的一口应承下来,不过他也不愿意占王静辉太多的便宜,只是在股份和分成上要求占上四成便足以了。王静辉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多计较,毕竟合作了这么长一段时间,他非常清楚徐老和李管事的为人,在玻璃生意这么厚实的利润面前,这两个人还坚持原则不监守自盗,这足以让王静辉相信他们合作的诚意,而且对于他而言,得到控股权对于以后救灾事务的开展有着绝对的好处。商定了具体的条款后,他们便达成了最后协议,双方签字画押后李管事拿去到官府做了公证。  为了尽快把这项计划投入到救灾当中去,王静辉动用了五十万贯交给徐老,由徐老选派得力人手让李管事亲自带队去许、蔡两州负责收购土地事宜。不过在地租的定价上,王静辉倒是彻底的见识了一下宋朝的利率。  在决定地租多少的时候,王静辉因为不知道这个时代的行情,所以问徐老地租定在什么价钱上比较合适的时候,徐老的回答让已经做好准备的王静辉还是大吃一惊:春贷秋还,本钱一千,须加息四百!  王静辉小心的问道:“徐老,咱们这样定的地租是不是太高了,这样农民的还贷是不是有些困难了?”  李管事说道:“改之,这样的地租还算是便宜的了,你知道吗?外面只有贷给自己本族族人的时候才会有这个地租,若是族外的人借贷,利息是五百!”  王静辉听后哑口无言:这么高的利息也有人要贷?!难怪说王安石那个老家伙实行青苗法的时候,把青苗费定在三百,他治下的江宁的百姓还说是“善法”,让他这么自信的在全国的范围内推广,弄的大地主对青苗法如此“低廉”的地租而感到大为光火,自己还以为是书本的印刷错误,原来这都是真的!要是这么算的话,李管事的地租方案在现在来说还算是极为有“善心”的了,怪不得这“白毛女”满天飞,如果算上什么利滚利之类的“驴打滚”,我的老天,我岂不是真的成了黄世仁了?!  王静辉想到这里连忙摆摆手对徐老和李管事说道:“徐老、珍泉兄,这地租在我看来实在是有些太高了!你们想想:我们兼并土地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救灾,为了给那些走投无路的灾民一条活路,咱们这样高的地租在外人看来是算的低了,但你想想如果他们不巧在明年的收成不好,还不起地租,难道我们还要给他算上利滚利吗?到头来还是给这些灾民上了条头套啊!我看这地租还是算在两百好了,咱们本来就是为了灾民,也不是很在乎这一点半点,况且土地不是粮食,吃完这一季就没有了,它可是常年累月的给咱们提供利润啊!我想这么低的灾民也有利于他们能够尽快的恢复生产,到时候收成会更有保障,他们也会念你的恩情的!”  李管事当然明白王静辉的想法,不过自己定的地租确实是按照现在的行情定的,他又想起了刘账房和他说起王静辉那泛滥的仁慈的事情,一开始自己还笑话刘账房,到现在轮到自己为难了。不过徐老这个时候站出来拍板:“就按改之说的去做,二百便二百!也算是我老头子给自己积点阴德!”听到徐老的最终拍板,王静辉和李管事都不约而同的在心底舒了口气,他们实在是不愿意在这个小问题上伤了和气。  对于中国历史上地主与雇农之间的关系,王静辉基本上没有什么了解,但他还是从本能上觉得如果对农民征收少量的地租绝对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尤其中国这样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王静辉虽然不是专门学历史的,但凭借着他有限的历史知识来纵观中国历史,他认为无论那个朝代最鼎盛的时候,其农业税收都是处于历史的最低点,藏富于民也是中国历代强国基本的标准,当然像秦国那样怪胎是个例外,他到现在也不明白秦国的人口和生产力是怎样维持六十万大军常年在外作战,而国内经济没有崩溃的原因。  在这个时代,王静辉的做法在周围人的眼中实在是属于异类,李管事虽然在会面中一直没有说什么话,但他却始终细细的观察着眼这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的商业才能让人惊叹,但他衣食温饱获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后,依然是素面朝天,没有走马章台,没有呼朋唤友,所赚取的利润都投放到令他难以理解的地方——公益事业。  当李管事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正是现在在汴都文坛呼风唤雨的顶级词人后,更是难以把他和那些留恋在秦楼楚馆中的那些文人联系到一起,但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不是很重要,像他这样商人的出身,由于中国历史上一贯的抑商政策,对于极度压制商人阶层的文人集团,与生俱来的就有一种反感。重要的是王静辉对他来说可以隐隐约约的实现一个梦想:那就是他年仅十二岁儿子,他不想自己的子孙还像他一样继续做商人,他希望自己的子孙也能够堂堂正正的立于朝堂之上!  当李管事想到这里,心中不禁为这个疯狂的想法而震撼,手中的茶杯也不受控制的抖动了一下:这可能吗?!不管怎么说,徐氏已经和王静辉非常紧密的绑在一起,他虽然不是徐老亲生的儿子,但徐老无子,将来可以继承徐氏基业的肯定是他,当自己第一次遇见这个年轻人的时候就敏锐的把握到这个年轻人的才华可以大大提升徐氏的实力,他相信徐老也是这么想的。最近王静辉所显露出来的各项才能更是使他认识到这个年轻人的一生绝对不可能永远的混迹于商贾之间,终归有一天他会给徐氏和自己的子孙带来除了财富以外意想不到的好处。他所做的只需要在与王静辉的合作中牺牲一些商业利益罢了,况且就算没有徐氏的帮助,以王静辉现在的财力,他根本不需要找合作者照样也能够完成这些商业行动。

第一第三十三章 拜访

第三十三章 拜访  王静辉之所以还是选择和徐氏合作,一方面是因为他实在没有这个精力来照顾现在这么庞大的生意;另外一方面是他想报答徐氏当初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这点儿,李管事想的非常清楚。他在即将离开汴都前往许、蔡两州收购土地前把儿子叫到了自己的屋中,再三嘱咐儿子要加紧学业,而这个年仅十二岁叫李慎的少年十分疑惑的看着父亲,因为今天的父亲嘱咐加紧学业和以往有些不一样。  在向父亲做出了保证之后,李慎看到父亲走到窗前,凝望着汴都那点点灯火的夜空说道:“慎儿,努力加紧学业吧,等你再长大一些,我将会把你送到一个奇人那里去学习,将来我们李家能够成为什么样,就看你从他那里学到多少东西了!”  李慎虽然年龄还非常小,但在李管事全心的培养下,他明显的要比同龄的少年要成熟的多。李慎也非常明白父亲对他的期望,所以在功课上也非常用心,他今天感觉到自己一向崇拜的父亲有些反常,但却没有开口问为什么,只是在他心底留了个疑问:谁能够得到父亲如此推崇?  就在李慎父子在书房中相对无言的时候,王静辉拖着既兴奋又疲劳的身躯回到了他的大本营——平民医馆的书房。他今天不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出乎意料的把徐氏的力量混合到今后他那还不成熟的粮食买卖生意的系统里面,至于效果是好是坏,他并不能确定,虽然粮食生意的经营由徐氏来负责,但大体方向是掌握在他手中的,而他又可以从繁杂的生意中挣脱出来去干别的事情,这无论如何也是个胜利。  不过他刚走到书房门口就碰到了自己的管家王福,王福正亲自端着一壶茶走向自己的书房,看到自己的东家回来了,他的脸上露出了解放的轻松感:“东家,你可回来了,颍王殿下已经在书房中等了你好一段时间了!”  由于颍王赵顼频繁来到平民医馆,管家王福自然对这个显得尊贵的客人的真实身份了解。王静辉听后脑袋直发瞢:这个家伙真是阴魂不散,好不容易这么长时间没有看到他,没想到他又找上门来了,该不会是朝我索要什么见鬼的策论或是诗词佳作吧?!  管家王福看到王静辉的脸上不仅没有兴奋的表情,反而还非常沮丧,好像颍王殿下亲自上门拜访不是件好事似的。这让他十分不解,颍王殿下虽然现在不是皇帝,但天下人都知道等现在的皇帝大行后,颍王赵顼肯定是新皇继位的不二人选,天下有多少人想巴结还愁找不到门路,怎么自己的主子听后感觉好象颍王是个上门来讨债的呢?!不过管家王福的经历告诉他:不要妄自揣测自己主人的心理,否则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他聪明的闭紧了嘴巴,只是在王静辉的身前领路。  颍王赵顼确实已经在书房中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他从下午来到平民医馆后就一直耐心的等待王静辉回来,但这个桀骜不驯的家伙好似跟自己过不去似的,两个时辰过去了,居然没有回来,要不是他今天的身份肩负有着重要的任务还有蜀国公主在一旁劝慰,恐怕早就回去了。  以前王静辉的书房可是他非常喜欢的地方,那里有让他新奇的策论,还有很多堪称神来之笔的诗词,只不过王静辉的毛笔字在他的眼里差劲的很,而王静辉使用的鹅毛笔后,虽然字体确实比原来好看了许多,但他却对鹅毛笔不屑一顾,每次从王静辉那里拿来的诗词手稿,他都会自己抄写一遍收起来。  不过这一次赵顼到王静辉的书房可没有前几次那么有收获。这次在王静辉的书案上是有些没有完成的书稿,但他拿起那本刚刚装订好的书稿翻看了一下,便让他有些沮丧:书稿上全是些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字符和符号,还有就是一些奇怪的图形和线条,这本书对于他来说仿佛如天书一般难懂,不过好在还是有几个汉字夹杂在中间,使他觉得这本书好像是写数学的。当他翻到第一页的时候,才发现书的前半部分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讲解书中各种字符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赵顼这才确定这本书是讲数学的。  虽然宋朝的数学成就非常高,单就数学的发展速度来说,宋朝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历代朝代之首。“数”虽然位列君子六艺之末,但这个时候并不被传统的读书人所重视。颍王赵顼虽然有好学之名,但他也不能幸免, 他对数学实在是不感兴趣。原本他以为王静辉不写策论改写书后,会有一些类似《六国论》等的文章,但看到这本书后,很失望的把它放回了书案上。这次来的太失败了,连王静辉的诗词都没有,这不禁让赵顼有些失望,在他看来王静辉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用写书来代替策论无非是王静辉推托疏远自己的一个借口而已,同时他也觉得自己说服王静辉入朝为官的难度又增加了。  王静辉一走进书房就看到了这个未来的神宗皇帝现在的颍王赵顼,当然他也发现了坐在一旁的蜀国公主。蜀国公主的出现让他感到很惊奇,因为颍王赵顼自暴身份后,蜀国公主就再也没有和赵顼一起到平民医馆来过,最后一次还是在东阳郡王府的诗词宴会上才看到过她一面,不小心还被她小小的“暗算”了一把,成就了王静辉这个无赖“才子”的名声。  “颍王殿下,真是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不知殿下到我这里来有什么事吗?”王静辉进门后面孔立刻换成了精神抖擞的样子,热情的和颍王赵顼打招呼。他虽然知道在赵顼旁边的那个女孩很可能就是蜀国公主,但这个时代对男女之防虽然没有后世说的那么夸张,但终归还是需要注意的。更何况蜀国公主是皇室中人,如果传出去那名声可不好听,所以王静辉干脆就把蜀国公主视而不见,免得屋内众人尴尬。  赵顼笑着说道:“王兄客气了,好些日子没有见过王兄,今天特地来此拜访,不想我们兄弟二人不赶巧,碰上王兄出门,也没有等多久!”这次蜀国公主知道颍王赵顼要来劝说王静辉入朝为官,所以也磨着赵顼一起前来,赵顼对这个妹妹格外的疼爱,所以让蜀国公主装扮好后就把她也带了出来。  王静辉请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八仙桌旁,从管家王福那里接过茶具后,王福轻声走了出去,关好门。王静辉给他们两人各倒了杯清茶后说道:“殿下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来我这里有什么事情呢?如果我能帮上忙决不推辞!”  虽然王静辉不喜欢做官,但在二十一世纪生活了二十年,就是再傻也明白在中国官商结合的威力,而面前的这位未来的神宗皇帝就是他今后二十年当中最有威力的挡箭牌。想想历史上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的时候,正是有了这个超级后台老板才能与佛杀佛,说扁就扁,反对者全都到海边去钓鱼了,朝中还有谁是王安石的对手?!  现在这个王静辉本家的王老头还没有出山和赵顼见过面,所以他要先期对赵顼进行投资,这并不是不说他王静辉在赵顼成为神宗皇帝后能够力压王安石,但他必须要自保就已经超过自己的预期了。现在他的心情已经和刚来汴都那天晚上转变了许多,“不管怎么样,做现在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情。”是王静辉在这个陌生时空唯一的信条。他也不会把民族复兴,灭夏屠辽,建立万世不拔的中华帝国作为己任,这样活着太累,还不如做些实在点的事情更为实际些,至于王静辉能够改变历史多少,他自己已经不是很放在心上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不想做官的念头的松动。“至少如果我愿意,采用铅活字印刷技术的水力印刷机将会在遍布宋朝的每个重要的行政中心,书籍的价格也会一夜之间变得极为廉价,仅这一项技术的应用就足以给宋朝带来太多的改变!”王静辉每次在深夜想到自己的“历史功绩”的时候,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看到王静辉这么爽快,颍王赵顼心中也感到一阵舒畅,但他多少对王静辉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知道自己如果贸然提出让王静辉入朝为官,那铁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所以他还是把话题引向了别的方向,笑着说道:“如果你真这么想那我可就有眼福了,只要你能多写点策论给我看看,我也就知足了!”  王静辉听后也是脸红了一下,不过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练,这个无赖文人抄遍后世著名文人的诗词作品,脸皮早就练的比城墙拐弯还要厚了:“多谢殿下抬爱,在下文才有限不能满足殿下的愿望让殿下失望了!不过我听说‘说的好不如做的好’,还是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好些!至于诗词策论如果那天在下灵光一闪,写出了自己满意的文章,当第一个送给殿下点评。”  “?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