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果好啊,不用种多,种上个几十棵,够自己吃,再进贡些给李老二打开名声,剩下的高价卖给勋贵人家,唐时人并不懂嫁接技术,萘果又是必须嫁接才有的,没什么种子之说。正好中学时参加生物兴趣小组学到的嫁接技术可以派上用场,萘果苗只有自己能搞出来,由于没办法用种子种出来,所以也不用怕别人来偷,而且即便萘果树被人挖了去也不用怕,一棵萘果树,顶多五六年就退化了,还得重新再接。自己每年嫁接个几十棵,也不过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完的轻松活,这钱好赚。甚至,自己完全可以在长安种下萘果,只要定期的更换淘汰果树就行了,什么照料送礼行销的,都交给林家人和程处默他们去做就是,自己就可以坐着数钱数到手抽筋了。
黄大接了王况使的眼色,就接口回答:“某以前从珠宝商行出来,就帮一些行商挑挑货物之类的,有次走到关外,碰到一个书生想用这种石头换茶叶,商人们不懂,某见这石头类似于玉石,便和行商商量,用某的脚力钱换了茶叶来与那书生交换。”黄大这几个月跟着王况混久了,加上又是闯南走北的,这谎话是张口就来,而且编得是有模有样,没丝毫破绽。
“那书生有没跟黄大郎提起过这石头的出处?”蒲熙亮原本以为黄大挖到过这样的石头,现在一听也是换来的,脸上顿时就从满是希望转变为失望至极,但又不死心,追问了一句。
“这种石头比之于玉石又差了些许,要玉石,尽可上于阗,上好的羊脂白玉多的是,某也就不关心其出处了。”黄大依然是面不改色,张口就来。
二人这一问一答,王况就放心了,察其言,观其色,这个蒲熙亮也是偶然间得到的田黄冻,并不明白其出处,恐怕他也是在家中把完不少时日才知晓田黄冻的好处,等到想追问出处的时候,已经是无路可查了,否则也不会问黄大问得这么细。
而从程处默和尉迟保琳及李业嗣的表现来看,恐怕自己手中的这块田黄就是世间仅有的一块被人发现价值的田黄了,寿山村离长安远隔万里,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人刻意去找,肯定不会再有现世的。如今蒲熙亮又被黄大和自己误导到了南辕北辙的关外,应该穷其一生也无法再找到田黄了。
分割--
第二更到,今日到此为止。继续征召副版主哦。
您的支持是灰雀的动力呢。
上架感言
呃。
好像灰雀刚才忙乎半天写的上架感言不知道跑哪去了;重写吧;就算先写的等下冒出来;那就算接着上面的好了。
今天上午得到通知上架的;这就上了;嗯;比火箭快多了。
第一本书;从签约到所有的分类强推;全是编辑大大主动搞的;别看不吭声;在灰雀后面那是可劲的用劲呢。
老话重提;这本书;说实话;当初是准备当试水的;看水深不深;不深就换个题材;那个题材早在几年前就构思好了的。:=)没想到就这么签了,没想到就这么上架了,再次谢谢各位书友的支持
这本书应该还有至少百来万的字,现在可以算是刚刚进入一个大**期,早着呢,喜欢一口气看的可以养着,喜欢追的那就追吧。
不知道这样的感言算不算合格?
就这样罢。
晚点更新(1点前更)
惭愧;现在才码两千字左右;码完再检查一下;大概还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愿意等的就等等;或者早点睡觉吧;等下更的依旧算今天的更新;明天的6千不变。
第一四五章 蒲造办的过山车半日游
此时书画名家不少,只要把那块地圈了起来,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圈到自己名下,找个和自己不相干的人看护着,等时机一到,先自己刻上一方印章,找机会亮相一下,不愁没人识货,田黄和其他石头不同,根本不需要上油养护,很多好石头还需要人经常的把玩,天长日久方能显出其温润来,即便是玉,也是需要温养,而田黄则不需要,尤其是上好田黄,从山中冲下来的时候,在那块田里面已经被田中的某些不知名的物质温养了几千几万年,甚至是上百上千万年都有可能,因此一出土就自然的温润无比,而且也不像其他石头一般,放置时间长了,水份一失去就失去了光泽,因而其他的玉石是一定要抹油养护的(田黄属于寿山石的一种,若是书友去买寿山石,店家有抹油的,那么不外两种情况,一是店家外行,二是这寿山石是假的)。
王况是越想越兴奋,这是大奖,奇大无比的大奖哦,什么彩票几千万?和我比?连我的零头都不不上。这一刻,王况已经被天上掉下来的巨大无比的馅饼给砸得晕乎乎的,连蒲熙亮跟他说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机械的随口应道:“没问题,没问题。”
蒲熙亮这次明显是有求于他而来,傻子都看得出来,可还有比田黄这块地大的事情么?肯定是没有,这个时候哪怕是李老二站在他面前说:“王二郎,朕念你救护皇后有功,内府库中的奇珍随便你挑,能拿多少都算你的。”王况也是会丁点兴趣都没。
“如此,就请王二郎将图纸赐于某家,某好回去仿制。”蒲熙亮见王况满口应承了下来,也是舒了一口气,还好,这块不知名的黄玉没白送。虽说他是读了书,可这话只能信个半分,读一天书也算是读过书的,读一生也是读。所以他算是半个大老粗,但因了手艺精巧,常去帮各贵勋家中打造些器具,见识也算是不少的,也正是因为常帮这些大佬门的忙,而监丞这个职位既不掌兵,又不掌权,所以这些人也乐得送他个人情,趁着帮皇后造了躺椅和汽沐房后,李世民心中高兴,就几人联名保举他一跃直接跳过流外到了正七品上,要不然蒲熙亮可能到目前顶多是个流内的小吏罢了。这可就不是连升三级了,而是连升十几级,而且,从流外到流内,是个大坎,从流内到九品,也是个大坎,从九品到八品,八品到七品都是大坎,可以说,从九流一下升到一流连升八级,那比起从一流升到从九品下只升一级容易太多。寻常的官员,穷其一生恐怕也是很难越过这些大坎,而蒲熙亮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