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世界级安逸 > 第179部分

第179部分(1 / 2)

>呦兀⑶嘀荩ㄖ瘟僮停⒃ブ荩ㄖ乌巯兀⒓街荩ㄖ胃咭兀⒉⒅荩ㄖ谓簦⒂闹荩ㄖ渭幌兀①鹬荩ㄖ尾兀⒘怪荩ㄖ温は兀⒁嬷荩ㄖ析孟兀⒕V荩ㄖ魏菏伲⒀镏荩ㄖ卫簦┖徒恢荩ㄖ瘟啵?50'。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134'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151';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151';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151'。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151'。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151'。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152'。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又称内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153'

日南尉丞

日南尉丞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西汉时称秀才,东汉避光武帝名讳改为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武帝时期设置太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公办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153'

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你举荐个人,还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二十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保卫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153'

秦末汉初,由于长期战乱人口锐减,西汉建立时人口仅剩1300万'156',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汉武帝后期因对外战争的沉重徭役人口锐减至3200万,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157',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156'。元始二年(2年)西汉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158'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及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16'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159'。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起义导致人口锐减'160',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为东汉之最。'101'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161'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162',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16''163'。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初仅余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16''164'

农业

汉代画象砖“牛耕图”

汉代画象砖“牛耕图”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势力让然略显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165'

汉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166'。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167'。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168',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167'。'165'

冶铁

东汉杜诗水排

东汉杜诗水排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169'。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大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但民间却鲜有私人冶铁业了。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169'。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165'

纺织业

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等。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169'。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171'。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171'。'165'

第三百五十章董仲舒

第三百五十章董仲舒

次日,董仲舒启程进入关中地带,他并没有给予进入长安,而是在关中地带内,联络好友,办起学堂书院,这一办,便是三年时间!整整三年,董仲舒本是大言(同大儒),在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如今踏踏实实的做起这造福万千百姓之事,声望自然更高。

更难得的是,董仲舒从来都是身体力行,言行合一,说什么就做什么,他教导学生,不枉论朝政,讨论可以,不要站在朝臣的位置上去分析,因为你们现在还不是未来的朝臣。等等,这些都是相当实用的观点,与如今崇尚“无为”“务虚”的黄老派形成鲜明对比。

这便是秦凡为董仲舒提出的第一个指导性意见,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在听到董仲舒的名声之后,终于在董仲舒进入关中三年后,召董仲舒入长安,进宫面圣。

如今百家局势仍旧十分复杂,墨家、农家、杂家等均有所削减,反而是道家黄老派与法家,仍旧保持着雄厚的影响力。言行家,虽在汉之初,将影响力推升到了巅峰,但刘邦死后,吕后“乱政”,言行家的影响力被削弱了极大一部分,随后惠帝文帝登基,延续了道家老黄之说,正式确立汉朝以孝治天下的思想,黄老之说,彻底被发扬广大。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