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小声问:“这人看着眼熟,你有印象吗?”
秦墨回道:“若我没记错的话,这厮就是被你充军的杨奇。”
“杨奇?竟会这么巧?”
“无巧不成书嘛。”
“然我印象中他的眼没这么大,也没这么水……水汪汪的。”
“什么水汪汪的,他害眼疾。”
“啊……”
“桃花眼”正是杨奇,骑白马的少年是新任天德军都团练防御使、丰州刺史严荔的独子严规。
杨奇充军到丰州后,因为手下有帮弟兄,起步就做伙长,很快又做了队头,此后又学会了打仗,打山地战,越打越少,在阴山下闯出了名头,年初升任都头。
严荔由华州上任丰州,身边并没有亲信可靠的武人,他是文人不喜欢军中那一套,军府里的老人一概斥之不用。杨奇参军不久,身上的兵痞气息尚不是很浓,为人仪表堂堂,会说话会办事,又和严荔的夫人是同乡,同乡三分亲,便点了杨奇的名。
就这样一纸调令,杨奇就由阴山下回到军府。凭借着同乡之谊,杨奇很快就在严夫人面前混了个脸熟,有严夫人的赏识,杨奇终于时来运转,一跃成了严荔独子严规的弓马教师。
前阵子杨老师带着学生去阴山下长见识,这天刚刚回来。
一行人刚刚渡过黄河,听见税卡这边吵闹,便过来查看,却没想到撞到了李茂一行。李茂这几年面相没有大的改变,杨奇一眼就认出来。
对李茂,杨奇是爱恨交加,恨他把自己充军几千里外,别离亲人来这苦寒之地戍边,爱的是若非李茂当初把他弄到这儿来,此刻他多半还在乡间厮混,今日的军功地位自然无从论起,今后的出路前程也不知在哪。
心里揣着这份矛盾,杨奇就没有急着跟李茂相认。
第363章 没法给你解释
李茂奉命出使塞外,杨奇是知道的,当初李茂途径丰州出塞时,他还曾率众负责过使团的沿途警戒,不过因为是外围警戒,与李茂并未谋面。
严规仔细看过那份税单,问杨奇道:“既然在振武军那边交过税了,咱们这边还有必要交吗?”杨奇回道:“都是大唐的关税,交一家即可,论制不应该再交。”
秦墨笑道:“应该交,应该交,朝廷下旨各道自行筹备粮料,方才那位兄弟也说了,振武军是振武军的,天德军是天德军的,混淆不得。”
严规闻听这话羞的满脸通红,这伙人竟拿着四十年前的露布来盘剥过往商旅,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严规大怒,厉声喝道:“把这几个吮吸民脂民膏的败类统统给我抓起来,带回军府听候处置。”
杨奇依旧复述了一遍严规的话,指示部属:“把他们包围起来,统统带回去。”
几个税吏大叫冤枉,跪地求饶,严规照那税头劈头一马鞭,厉声喝道:“尔等还敢喊冤,正是尔等这般胡作非为,我大唐的恶名才远播草原,那些鬼城流民,畏惧官府胜过马匪,尔等可曾想过原因?你们,就是你们这些败类,外毁我大唐的声名,使同为炎黄子孙,却恨我如仇寇,帮着外族,荼毒同宗。也是你们,使我官民对立,民心离散,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国家糜烂四十余年不能恢复,尔等皆罪不可恕。”
少年一口气骂完,脸色通红,显然如此当众骂人并非经常。
杨奇懒洋洋地对几个伏地求饶的税吏说:“要怪只能怪你们自己有眼无珠,谁的钱不好拿,非要拿李少卿的钱,堂堂的鸿胪少卿,是你们能敲诈的起的吗?”
众人闻言皆大惊,严规听说眼前的便是李茂,连忙下马参拜,口称晚辈。
李茂挽起,笑道:“少公子嫉恶如仇,又有如此大视野,边塞百姓之幸也。”
严规连道岂敢,神情十分恭敬,再不肯多发一言。
就近处看了杨奇一眼,秦墨说的不错,杨都头的确是在害眼病,而且害的不轻。
天德军都团练防御使、丰州刺史严荔闻听李茂到了城外,连忙出城迎接,他资历比李茂老,地位也相当,但李茂是当今天子面前的大红人,严荔丝毫没敢托大。天子近臣一言可兴人,一言可败人,可是万万得罪不起的。
虽然仓促间礼仪未备,但严荔的热情和诚意,李茂还是感受到了。
能与一镇主管携手进城,一路上谈笑风生,接受万千羡慕目光的关注,这在几年前,李茂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今却成了事实。
望着严荔那张讨好的老脸,李茂感慨唏嘘。
严荔不知兵,这点他自己也承认,这就有点问题,丰州和振武军、朔方镇一样,乃是构成大唐京西北防御草原游牧势力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让一个不知兵的人镇守于此,朝廷究竟是出于何等考量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严荔,严荔苦思不得其解,十分痛苦。
李茂是天子的股肱之臣,与执政宰相杜黄裳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严荔急切地想从李茂这解开这个谜。
朝廷如此安排是什么用意,李茂看的一清二楚,但他却绝不能泄露半点给严荔。因为时机未到。
一个月前入朝,早他几天严荔接替李希皓赴任丰州,这是巧合吗?绝不是巧合。
早在李茂离京前,杜黄裳就曾跟他说过,韩全义年后将入朝,韩全义当年讨伐李希烈一役中,瞻前顾后,迁延不进,致使战局崩坏,朝廷损兵折将,荼蘼粮饷无数,却未能平息淮西之乱,影响极其恶劣。
当年因为时局动荡,朝廷出于稳定大局的考量,没有追究韩全义的过失,反而将几个言辞激烈的言官逐出了长安,其中就有杜黄裳的一位挚友。
时过境迁,李希烈已作古,杜黄裳成了执政宰相,是到了清算旧账的时候了。
韩全义肯定也觉察到了危险,他入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夏绥地处京西,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军粮官饷皆仰赖度支,没有跟朝廷对抗的本钱。
但若让他束手就擒,韩全义又岂能心甘?
杜黄裳由此推断韩全义入朝后会留他的外甥杨慧琳以留后的身份执掌夏州,以此作为跟朝廷讨价还价的本钱。
舅甥俩合谋不是为了割据自雄,不过是互为依托,以保全家族的荣华富贵
但杜黄裳不想给他这个方便,按照杜黄裳的说法就是荣华富贵朝廷不是不可以给,但前提得是为臣子者须忠义,淮西一役,韩全义果然是兵力不足,能力不够而吃了败仗,都有情可原,毕竟李希烈乃一代枭雄,人家有纵横天下的本钱。
韩全义首鼠两端,自己的小算盘拨的哗哗想,却牵累整个战局,这就是罪不可恕!时过境迁,果然韩全义现在爽快地交出夏绥军政大权,老老实实进京混吃等死。
他杜黄裳也不是小肚鸡肠的人,只要天子能容忍,他可以闭嘴不说话。
但偏偏韩全义又玩出拥兵自重的小花招,杜黄裳决心已定,这次跟韩全义老账、新账一起算,决不妥协。
年前,杜黄裳要求李茂预作准备,一旦韩全义如他所料,不爽快,玩花招,他便建议朝廷以武力解决夏州,向京西其他藩镇亮明朝廷的态度:京西不是河朔,想割据自雄,朝廷绝不会容忍。
在此背景下,调走知兵强硬的李希皓,调来文官出身,儒雅有才气,却不懂兵略的严荔就显得顺利成章了。杜黄裳不想给人留下自己不能容人的印象,他给了韩全义机会,若他自己不知道珍惜,那就怪不得自己心硬手狠了。
李茂判断若杨慧琳真的走上举兵叛乱的那一步,丰州其实不必做什么,夏州兵粮控制在朝廷之手,只需断了粮道,军队自然哗变,杨慧琳束手可擒。
这番计较,李茂无法跟严荔明言,毕竟韩全义刚刚入朝,是对抗,还是顺从,尚待观察。而杨慧琳虽以留后身份暂摄夏州军政,却也是合乎情理的——他本来就是节度副使,节度使缺位,他有资格暂代其事。
第364章 天塌下来哥哥替你顶着
李茂言道:“当今天下太平,朝廷对边镇宜以‘抚’字优先,我这一路行去,发现草原蛮民对我大唐还是心存向往的,只要我大唐仍能像贞观、开元年间那样以海阔的胸怀,容忍百川千流,则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举,不久之后就会再现我华夏大地。到那时候严公便是中兴大唐的首功之臣。”
严荔出身官僚世家,不知民间疾苦,入仕后又一直在京城担任清要言官,他仍一厢情愿地活在开元、天宝初年的盛况中,浑然不知世事变迁,大唐早已不是鼎盛时期的大唐了。
李茂的话他听在耳朵里十分悦耳,新朝新气象,或者天子真的要有所振作,这才把他调任天德军,止息兵戈,传播文化,以他的满腹经纶软化草原蛮人的那颗冷硬的心,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