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三天读懂金融学 > 第21部分

第21部分(1 / 2)

>

第三节 我们能一直赚美国人的钱吗——国际收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保持了二十余年的贸易顺差,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把商品卖给外国人,赚到了很多很多外汇。顺差越多越好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普通人看来当然是肯定。但为什么每每当央行的官员们提及“双顺差”这个词语时,总会和“国际收支失衡”连在一起?本节内容将介绍国际收支的相关知识。

国际收支的定义

国际收支分为狭义的国际收支和广义的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常为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国际收支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二、所反映的内容是经济交易,包括:商品和劳务的买卖、物物交换、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无偿的单向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无偿的单向金融资产的转移。

三、记载的经济交易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将国际收支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和特定账户分类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报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和总体状况。

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需要对各个项目进行归类,分成若干个账户,并按照需要进行排列,即所谓的账户分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提供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分类标准,即分为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两大帐户,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下面,让我们以简略的2008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来认识一下国际收支平衡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

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通常的做法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的国际经济交易,按照交易主体和交易目的的不同划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按交易主体和交易动机来识别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基本框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性困难。实践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观察,通常是在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对比的基本框架下,具体对国际收支的几个主要差额进行比较分析。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周期性失衡;结构性失衡;收入性失衡及货币性失衡。

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造成的危害有目共睹,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会耗费大量的国际储备,导致国内通货紧缩和生产下降;会削弱该国货币和国家信用的国际地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资本流出引起的,则会造成本国的资金短缺,利率上升,从而使该国消费和生产下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进口大于出口引起的,则会导致本国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国民收入下降。

我国从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项目有逆差外,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的顺差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了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加强了我国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但同时长期保持国际收支顺差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弊端也显现了出来。

持续保持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危害在以下三点:

一、本币持续坚挺,出口受到影响。

长期的巨额顺差会使外汇供过于求,迫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本币过于坚挺,会引发大规模的套汇、套利和外汇投机活动,破坏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会使出口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影响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

二、导致通货膨胀。

持续顺差使得外汇储备急剧上升,外汇占款大幅度增加;同时,会增加外汇的供给和对本币的需求,货币当局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大量外汇进行干预。两种情况都会迫使国内货币投放量扩大,物价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此外,巨额国际储备的囤积使得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增加,外汇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

三、不利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量的顺差,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常常表现为出口和进口的失衡,因而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影响国际经济关系。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摩擦、21世纪初我国和美国、欧盟国家的贸易争端,都是典型的例子。尽管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都有会产生种种不利影响,相对而言,逆差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各国都注重对逆差采取调节措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无论从持续时间还是从产生原因,顺差也应引起重视。比如,如果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是由于资本流入带来的,而不是经常项目的顺差,则说明该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差,一旦外资大量流出就会造成逆差,经济实力显现出脆弱性。通常国际收支偏离平衡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越大。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关于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主要有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结构论等几种。

◆弹性论

弹性轮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单价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马歇尔…勒纳条件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是指: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

Em+Ex>1(进口商品需求弹性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和大于一)

◆吸收论

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消除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比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通过“乘数”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是指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时,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