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颍川来人
初平四年(第二十三年),五月。
天下大旱,已经基本成为定局,粮食减产,也是预料之中。
各个地方诸侯们,都在想着如何节衣缩食的过日子。
也就并州这边,还有粮食出卖,不过人家要要求很是奇特,要求用流民,灾民换粮食,在这个粮食比命贵的时候。
如此举措,可谓是人傻,粮多。
摆明了就是一副冤大头的模样。
倒是让并州人口,又是一番暴涨,近乎达到千万人口。
这些人口增长中,除了外来的迁入人口,大多还是并州州牧府的鼓励生养政策,可以说一个婴儿落地,对他的补贴,
会直接持续到他/她十八岁,州学毕业。
当然了,要是自己不满足州学的入学条件,
那就是个人问题了,补贴照给不误,家中和子女对半分。
这日,丘志清正在办公。
本想让皇甫嵩拿下临晋,夺回大河渡口的防御。
嫁过来的时候,从自家带过来的嫁妆,都归自己所有。
元直便不再说话,他自然知道,自己这位同伴,并不是在思考自己适才的这番话。
毕竟上次,导演失败,被西凉军堵在未央宫中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简单来说就是,王允,人菜瘾还大。
属于半奉命交接,这还说的过去。
而是由并州牧,派兵护送上任。
而今政治环境,坏不如丘志清所知的所谓历史,且听闻长安已经平定董卓之乱,公孙瓒更是没有那个胆量。
回到自己的马车之中,书生忍不住问同行的另一位书生,“元直兄,不知并州牧命人在道路两旁,栽种酸枣,这是何意?”
只能作罢,只是没了并州的粮草支援。
剩下的,只有晾晒的秸秆,和满脸带笑,一边聊天,一边在麦田中,弯腰埋着大豆种子的乡民们。
毕竟受封幽州牧,非但没能牧守一方,反倒是被自家手下给拉下马。
自然要一解心中疑惑。
可就如同你心心念念的东西,你不看上一眼,总觉得不甘心一般。
而黄琬,皇甫嵩等人,却是看出了这个苗头。
他就不信现在,不能让他们反目。
一年四季都给安排上了,这么多年下来,粮食自然不缺。
真是坑人者,人恒坑之……
便要求公孙瓒削减部队规模。
想来,对于自己回到长安后的遭遇,他估计心里有了计较了。
对于刘备的老六行为,他不会坐视不理,加之之前,刘备与袁绍的矛盾,他们这个圈子里的人,有谁不知道这件事。
因此,与自己这位同行友人的话语,也变得少了,他怕自己在他的劝说下,改变了自己的初心,转投丘志清门下。
坚持要回到长安,丘志清知道,他这也是去向刘协请罪吧。
他也是摁着刘协的使者,让他下令杀了刘虞。
都说并州牧目无朝廷,可在书生看来。
一路之上,上党的风景,和太原的风景又大不一样。
将刘虞这位幽州牧礼送出境的公孙瓒,自然不会消停。
这种碾压局,怎么能体现出他的才华呢?
最重要的是,在并州牧这边,都不看出身,如此,岂不是他的天定主公?
因此,原本主动进攻公孙瓒的刘虞。
刘虞成了第二个,被手下之人,逼回长安的州牧。
才堪堪穿过上党郡,走到太原郡,与上党的交界处。
可是刘备和刘虞好过了,其他人便有些不满起来,首先是关中的大汉朝廷,因为丘志清在这个关键时刻,竟然没有给他们送粮。
“大概是为了能给路上行人,提供一些食物吧。”
希望把军队人数,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准,也就是五万人左右。
他这还真没猜错,丘志清便是出于解渴,以及充饥的考虑。
这不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不然,大事可期!
不过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他什么事了。
前途是没了,混个闲职,还是可以的。
是非常肯定,直接投靠刘备的。
多年未有战事,内部风调雨顺,作物又多。
听闻这位新任的郡守,并非朝廷任命。
也不会超过六万大军,而今他们俩每一方都超过了这个数。
他不知道从哪里得知,刘虞从并州弄到粮食一事。
因此,刘虞认为,这般很不正常。
而今已是中秋世界,连绵的麦浪,已然不见了踪影。
而后刘虞趁其不备,突袭背刺。
大家都不行让他闹腾……
毕竟这么简单的作用,他不会想不到。
可公孙瓒并不满意这个说法,直接表明,你要是不给我吃的,我就去东胡,去乌桓抢,你给不给,一句话!
州牧府门口种着两颗酸枣树?
这当然不是真的,不过此时,需要书生自己去看看。
而今一路走来,说实话,他有些动摇。
奈何皇甫嵩一直以粮草不足,不能轻易开打为由,拒不出兵。
这位书生自称,可以帮助丘志清一统天下。
他当年能说服吕布,弄死他义父。
反正刘虞总不可能动她们的嫁妆便是了。
有各式书籍,数十万卷,其中还有蔡伯喈重新校订的东观藏书。
于是书信邀请,刚刚平复了冀州的刘备。
而是在临晋城,设立据点,接引民众前往并州。
当然,刘虞没打算杀了公孙瓒,只是想让公孙瓒,和韩馥一般,直接去长安坐冷板凳,可惜,此时被公孙瓒提前得知。
王允已经知晓皇甫嵩,将其子侄送往并州之事。
至于出力的方式,他刚开始之时。
这才有了,这位书生,带着书童,朋友,驾着马车,便往并州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