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经历了事,总会有变化。姚娘就是如此,她入京后忙于交际,在衣着打扮上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差别,连说话谈天都多了几分圆滑,和以往那个村妇相比,有点脱胎换骨的感觉。
蓁蓁却更怀念以前的姚娘,那时候的姚娘,直爽热情,虽然有些不拘小节,于礼节上有些不通,但待人是用了真心的。现在的姚娘,却好似京中那些夫人一般,礼节上丝毫不出差错,但那份最可贵的真心,却不见了。
两人聊了片刻,竟没什么话可说。玉腰在外头见两人似乎气氛有些冷,忙进来禀报道,“姑娘,宝福小姐和宁少爷的包袱收拾好了,聂公子那头说想来送送少爷和小姐。公子说,他来正院不合适,就去正厅等着。”
蓁蓁点点头,姚娘却是笑着道,“你这丫鬟一提,我才想起,方才忘了恭喜聂公子了。等聂公子来了,我却是要道一回喜的。他们兄弟三人,倒是我家程垚没出息些,落了个同进士出身。”
蓁蓁闻言忍不住蹙眉,同进士又怎么了,那也是程垚凭自己的努力打拼来的,姚娘身为妻子,怎么好这般说自己的丈夫。但到底是人家夫妻间的事,她觉得不好,但也不能贸贸然插嘴,只好忍下情绪,顺势起身邀姚娘往前厅去。
送走程垚夫妻后,府里又恢复了平静,只是少了宁哥儿和宝福,府内倒显得有些过于安静。蓁蓁一开始还不大习惯,和玉腰谈天时说了一两句,“从前还不觉得,宁哥儿和福姐儿回家了,倒显得有些空荡荡的。”
玉腰闻言便是一笑,捂嘴道,“姑娘这般喜欢孩子,日后给姑爷多生几个就是了。到时候,小少爷模样似姑爷,小小姐模样似姑娘,府里保准热热闹闹的,姑娘到时候说不定还嫌孩子闹腾呢。”
蓁蓁被她说的脸有点热,就不肯聊了。倒是覃九寒听玉泉说了一嘴,又瞧着蓁蓁在屋子里发嗲,第二日就请了个说话本子的女先生来。
女先生唱念做打样样俱佳,说起话本子来引人入胜,很快成了府里新的消遣。
转眼就到了殿试的日子。
覃九寒和聂凌一道入了皇宫,随着数百名贡士一道往保和殿去。
走在百转千回的长廊上,入目是熟悉的景色,覃九寒忽然发现,他也并不像之前以为的那样,对滔天权势和富贵有什么留念。相反,宫中这些红墙绿瓦、亭台楼阁,从内到外透着死气沉沉和森严秩序,比起深红的宫墙,家中爬满爬山虎的围墙更让他有赏的兴致。
“宣今科举子入殿!”
小黄门尖声尖气的喊声,他连喊了两遍,随之而来的是,暗红色的沉重宫门缓缓打开。
应试的举子们不敢随意作声,但依旧能感受到他们紧张战栗的情绪,和那种飞黄腾达、大显身手的美好愿景。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з(?ω‘*)?棠(灬? ε?灬)芯(??????ω????)??????最(* ̄3≧▽≦ ̄)╭?甜?(???ε???)∫?羽( ?…_…?)ε?`*)恋(*≧з)(ε≦*)整(*  ̄3)(ε ̄ *)理(ˊ?ˋ*)?
而这一刻,就是他们苦苦等了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那个机会。
第76章 。。。
保和殿内。
数百名举子被分派到几个房间; 只有包括覃九寒在内的前三十,被安排在正殿内进行殿试。
殿试,虽说是当今圣上主事; 但圣上贵人事忙; 如何能陪着一群连官职都无的举子; 还一陪就是数个时辰。
所以,除了那些想要宣扬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名声的皇帝,几乎都只是临收卷的时候来转一圈,再就是公布三甲名单的时候。皇帝亲临,钦点状元、榜眼和探花之席; 剩下的便没这般待遇了。
梁朝读书人; 对科举一事有无比的荣誉感; 即便凭着科举入仕只能做个芝麻官; 但进士出身的官员,哪怕官小些,也向来自诩出身正统,嘴上不说; 但心里是瞧不起那些世袭勋贵的。这大概就是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但不同于对世袭勋贵的不屑; 举子们对于圣上,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几乎可以说是推崇至极; 甚至有些“夜夜思君、寤寐思服”的意味在里头。受了儒学和历史的影响,读书人的明君情结,是很重的。
所以; 当小黄门开始分发试卷时,圣上依旧还没出现,不少举子都有些失望。
但失望归失望,殿试还是要拼尽全力的,百步之差这最后一步,至关重要,不可松懈。
覃九寒拿到试卷,莫名觉得这试题有些眼熟,再仔细一瞧,分明是前世他研究过的奏章中直接截下来的。
那时他刚开始替梁帝批阅奏折,他从来不做无准备之事,所以将文英阁里头存了开国到现今的奏章,全都翻阅了一遍,撇去那些请安拍马屁的不谈,真正有借鉴意义的奏章,他都研究了个透。
眼下殿试的这道题,恰恰好是其中一道奏章的一段,讲的是某位勋贵的一桩旧案,虽然为了皇家威望,掩去了籍贯名姓,但依旧能看出其原型。勋贵之家,曾经是开国某位废太子的嫡子,但当时的君主仁厚,没有追究其罪责,反而给了“献王”的郡王爵位。这位献郡王身份尴尬,娶的郡王妃也出身不显,但正是这位出身不显的郡王妃,把控住了后院,以各种后宅阴私手段,害死了郡王妃的数个庶子。
最后,献郡王膝下无子,只落得个郡王位旁落的结局。
大多数举子,看到试题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妇人堪为恶妇之首,恨不能提笔写上万字来抨击这位恶妇。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疑惑和纳闷了,殿试怎么出了这么一道题,难不成真让他们写文章抨击区区妇人?他们好歹是读书人之中的佼佼者,杀鸡焉用牛刀?
保和殿内,许多看完题的举子皆是冥思苦想,不解其意,只好将第一题跳了过去,开始看第二题。
第二题中规中矩了许多,举子们纷纷奋笔疾书,洋洋洒洒便写好了一篇文章。
但等到回到第一题时,又陷入了方才的疑惑中,眼看着沙漏内的沙子飞速下漏,有些性情急躁的,已然顾不上思考那么多,干脆就按照刚刚的思路,对这恶妇之举进行痛批,然后鼓吹时下的三从四德的伦理。
另一些则想的深远些,殿试岂是儿戏之举,真要那般按照字面意思来,就难逃窠臼。他们把视野放远了些,从后宅中跳了出来,以家宅喻官场,这般写倒是比前面的举子多了几分深意,但又过于生搬硬套了些。
殿内渐渐暗下来,小黄门被吩咐进来燃了烛火。
保和殿外,华服珠翠的保宁公主经过,见殿外守着许多人,便打发婢女过去问道,“殿内可是今科举子?”
负责看守的侍卫忙下跪回答,“回公主的话,正是今科举子在殿内。”
保宁往里走了几步,百无聊赖瞧了几眼,距离有些远,只看到些孱弱的书生背影,便失了兴趣。似她这种天之骄女,生来就享有公主的尊位,自然不会像外头那些民女一般,对进士格外推崇。
保宁摆摆手,便径自朝母后殿内去了,听说皇兄给母后送了盏外使献的琉璃灯,她早就想要了,不如去母后那撒撒娇。
公主的身影渐远,方才跪下的侍卫才起身。有个年纪轻轻的侍卫,忍不住低声道,“里头好歹是今科贡生,方才公主身边婢女都没往这边瞧一眼。这可真是……”
他正低声唏嘘着,耳朵尖的首领低声呵斥道,“少说贵人的闲话。”
那年轻侍卫面色一肃,忙应道,“是,属下知错。”
瞧众人又都严肃起来,首领才收回视线,心道:谁让保宁公主是太后最宠爱的幼女,连圣上都得哄着她,能瞧得起区区进士就奇怪了。不过嘛,风水轮流转,谁知道这殿内日后会不会出个前朝婓桓那般权倾朝野的大权臣呢?真到那个时候,公主……呵,恐怕在人家家眷面前还要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