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少,对视须臾,老人的手终缓缓离开,闭目轻语:“伯渊,你总让我想起你母亲,你如此像她,我很难过……”老人声音越往后越低沉,渐不可闻,待成去非再度听清时,老人口中已然换作如下反复几句:
“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成去非默然听了半日,起身无声见了礼,方走出山庄,眼前景色一览无余: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有一年,外祖母同自己立于阶下所发感慨,他也是知道那省去的前两句的:
红颜白骨,皆是虚妄。
他并不做此遐想,只是环视四方:沈氏的家业确是广布四方,而前一日所参观的新园,足以成篇,沈家不乏才子,山水小赋漂亮十足,如此占山占水,所不负者,也唯有那一行行笔墨清香了。
而云海深处,成去非不能不思及恩师,仿佛那缭绕间,那求学的少年仍在,不是别人筚路蓝缕的伊始,而是他自己的。
正兀自沉思间,赵器自身后轻声而至:“大公子,会稽这边也有传言,高僧支林大师将亲自送释迦牟尼佛骨入京,在宫中供奉三日,并于建康讲学,这些日子,江左街谈巷说,总不离此事,渐渐有了些风闻,言并州大捷,实乃出于佛陀庇佑,且还有一说,云将士出征前,寺庙多有异象,高僧已知西北必定。”
成去非冷笑:“此种舆情何时而起?”赵器思索片刻道,“入了夏,建康那边法事不断,僧人们为前线将士一直祈福,百姓是有目共睹,等徐州的事出来,又渐有迎佛骨一说,如今看,估计属实。”
“鱼帛狐篝之事而已,”成去非振了振衣袖,夕阳为他身上渡了一层彤色,“明日一早,回建康,对了,我不在的时日里,殿下何如?是否亦热衷此事?”赵器本不敢同他说这些,听他话音,似有所知情,遂答道,“殿下确是热衷此事,有一回,殿下亲率一众世家廷臣,去观摩法事,百姓围观,挤得水泄不通,不仅如此,殿下亦劝诫百姓,当入佛门,超脱众生。”
成去非骤一回眸,目中厉色乍现:“真有此事?”
赵器见他勃然作色,当日他是随行护殿下周全的,自然深明其中底蕴,此刻唯有点头,只见成去非丢下一句“大谬!”竟就此甩袖去了。
第190章
凤凰五年八月,高僧支林携释迦牟尼遗骨入建康; 天子御楼以观; 迎奉宫中; 又令诸寺递迎供养。天家尚如此,又有百官推波助澜,一时间,百姓解衣散钱,自朝至暮; 老少奔波; 转相效仿,唯恐后时。
之前普天同庆的军事大捷; 勾栏瓦肆间传颂的征北大将军如何于肝髓流野中裹血力战; 又是如何兵不污刃解徐州之险,那一张张嘴,如何斗唇合舌,犹如亲历,凡此种种,已然电流星散; 百姓永远是最易受鼓舞的一类人; 亦是最易遗忘的一类人。
黎庶赤子; 向来如此天真烂漫,如此抱素怀朴,无论何种情绪,皆可煽动; 并亦可迅猛间星火燎原,控无可控。
如今,一项焕然一新,更为动人心弦的盛事,很快让黎庶忘却之前还挂于嘴边的守关将士们是怎样的代马依风,那种令人陡生酸楚的心境彻底为之一变,无人再肯去思量细节浪费口舌,因为佛心慈悲,因为他们亦可亲眼瞻仰,时未和,岁不稔,却也无碍天子脚下呈现给世人的便是东风入律,击壤而歌的热闹光景。
而此时最终给征北大将军所赐下的军功封赏,黎庶虽已无所容心,百官却做不到如泣草芥。天家所能给予成去非的,在朝堂上一番虚与委蛇之后,终由天子赐下诏书来:
并州既平,拜为骠骑将军,领并、司、兖、徐五州刺史,兼护羌校尉,加行都护、假黄钺,录尚书事。
如此相看,赏赐不可谓不厚,然明眼人皆看得更为清楚的是:圣天子并未授下开府治事之权,而三录并置的录尚书事,如今更是分作四录……至于并凉等地的都督军事权,真正忧患处在于:卫将军成去远既留在凉雍之地,如今成去非又兼护羌校尉,实则为其上司,成去远如何慢慢接替当初周休将军之大权,只是时日问题;而并州大地,留有尚书令私人多少兵部,中枢尚无人能清,至于尚书令在此一役中,如何同富贾往来,以全其功,在日后的漫长光阴里,也自能招兵买马,以壮其势。如此看来,此刻天子及百官方有所领悟,有所明白:年轻的尚书令,已然趁国朝掌军事至高大权的周休骤去后,借平并州建立起自身的军功威望,乃至博得相应人心,使成氏一族发迹的西北大地在时隔经年后重新悉数纳入所控之间,至此,成去非回朝当即所上奏表中提及的两人刘谦刘野彘,分别以一文一武姿态总领并州实际事务,又有韦少连等素与尚书令往来密切的武将亦上表奏请留守边关,如此罗列,也成为中枢不得不接受的建言,而至于司马门内,虽中领军成去甫因罪卸职,但禁军既是当初钟山事后重新编排,其中有尚书令何许私人,亦是扑朔迷离,且走了中领军,左将军成去之却日渐成长,成家小公子素有其兄之风,假以时日,会是何等光景,并非时人所能预料。
就在散朝的漫长宫道上,成去非无心去听那些善意恶意夹杂的揣测度情,年轻的尚书令还有心事未了,则是为百官所不知,不解,不肯的。只因蹈锋饮血者为他,他的心要作痛,他的眼要发酸,以至于他同挚友都未说上几句体己之辞,司马门外的赵器驾车已在此等候如昔,众人只能见尚书令形色匆忙而去,徒留一地私议未尽。
街市上佛事正盛。
只言片语不可阻挡地送入成去非的耳中:
“殿下且割肉敬奉佛骨,我等草民又吝啬什么?”
“你家大郎能平安归来,不是佛祖保佑,又能是谁?怎么李家的儿郎就死在了并州?还不是因你平日吃素心诚?”
“我那媳妇久不能生子,今日回去,便让她割肉供奉……”
帘幕微动,只时不时闪出一条缝隙,成去非并不能看清来往行人神情,那话语亦来往不断,他终掀开一角,望到一线青天,数点白云,鳞次栉比的房屋,以及同天子百官一样护持正谛,大行布施的百姓。佛骨来京当日,天子亲自顶礼,泣下沾衣,殿下亦做出割肉敬奉的虔诚之举,成去非再次厌烦地回想起如许场面,心头除了厌烦这一种情感之外,还是厌烦。
未尽的人事,依然在前方等着年轻的重臣,而上悬的天命,亦在一线天空的角落中隐隐露出莫测的笑意来。
待成去非下车,穿过杂生荆棘的羊肠小道,看见一处围着半边篱笆的茅草房时,驻足查探了下那封书函仍在,方踱步进了园子。
园子里一只白羽红冠的公鸡引人注目,而旁侧则蹲着一个身量尚小,看不清容貌的女孩子。她正往豁了口的瓷缸中续着清水,里头已浸着荷叶白藕,事毕小姑娘拈起石板上一朵不知名的红色野花,悄悄往鬓角中一插,俯身瞧向那荡漾水波的瓷缸,似在端详自己,不料那鸡却忽打了个响亮长鸣,惊的小姑娘霍然起身,那朵花就此坠下,成去非见状,上前替她捡起,笑问:
“这叫什么花?”
小姑娘仰起面来,十二、三岁的模样,一双眼睛烟白分明,怯生生看他一眼,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