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迫性并不意味着暴力,性侵犯者也会通过挑逗、抚摸甚至是通过药物等方式引发受害者的性兴奋,让受侵害的孩子误以为是出于自愿的性行为,从而更加不敢揭发、反抗。
其实只要是违背自己意愿的性活动,无论是否有性兴奋、性高潮,都算是受到了性侵害。也就是说,发生性关系的双方只要有一方违愿,性行为就具有强迫性。
在被性侵犯之后,女孩子会出现许多负面情绪,她们之中的大多数也不会选择去医院治疗或报警。这首先是因为是熟人实施的性侵害,怕伤及其他家人的脸面;其次,一旦把性侵犯公之于众,她们惧怕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最后,即使去看病或举报,医生和警察冷漠的表情和责备会给她们带来极大的二次刺激,动摇她们的决心。
3强制保密阶段:为了使性活动长期持续下去,性侵犯者一定会用尽手段威逼利诱受害者保密。这个阶段会持续数月到数年不等。
晓霞就是因为怕被送回乡下才一直忍受屈辱。
以下两个时期在晓霞身上还没有出现。
4暴露期:这个时期的受害者是最脆弱的时候,家人和社会应该给予适当的干预,使受害者的隐私得以保护,恐惧、担忧、焦虑等等不良的心理得到排解、释放。
5压制期:这时受害孩子的家长往往为顾及自身利益或受到各方的压力而极力隐瞒性侵犯事件,甚至会以恐吓孩子、诋毁孩子的名誉来达到遮掩的目的。
该拒绝时就拒绝建议
对于晓霞,我建议她:
1保留好证据;如带有姨夫精液的衣服、床单。即使不想报案,告知姨夫手上有这样的证据,也会使他有所顾忌。
2把事情告诉给离家比较近的好朋友和朋友的家长,以便在以后一旦出现意外,可以及时求助,如借宿等。
3打电话咨询,包括法律援助热线、少女性伤害心理援助热线等等,与其他许多愿意提供帮助的人分析一下要不要报案(当然我也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晓霞)。
4看完一本探讨性侵犯话题的杂志后(那是我送给晓霞的一本报道我们心理诊室的青少年杂志,杂志的封面很醒目地写着:《如何对性侵犯说不》),把它放在客厅最醒目的地方,最好是让姨妈、表姐、姨夫都看到。如果她们问是哪来的,明确告诉他们是我送的。来心理诊室的理由可以随便说一个,如缓解学习压力什么的。
这样一方面让姨夫知道你已经意识到应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提醒姨妈和表姐留意身边的性侵犯事件,而且还含蓄地告诉姨夫,他对你的性侵犯,你有地方寻求帮助,从而达到震慑他的目的(晓霞听后非常高兴)。
5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心里难免有压抑的愤怒、恐惧等等负面的情绪。你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并没有错,而且是个坚强的好女孩。把这种负面情绪用向姨夫进行反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我的建议事先有所准备,用我告诉你的方法保护自己,最终让姨夫不敢再对你进行性侵犯。心理负面情绪自然也消除了。
对于家长,我建议当发现孩子出现以下反应时,应考虑孩子是否受到了性侵犯。
生理上:1坐和走有困难。2衣服或身体上有污渍,如精液斑痕。3向家长抱怨下体疼痛、瘙痒。4嘴角、阴部、肛门有擦伤、淤青、出血,或抱怨喉咙疼痛、肿胀。5出现性病或怀孕。
行为上:1谈起某个“叔叔”或其他熟人,神情特别亲密或说他是流氓之类的话。2生活习惯上毫无原因地突然改变。3突然变得不喜欢与人交流、接触。4学习成绩突然下降,失眠、注意力分散、经常发呆。5不愿单独与人相处,对触碰到身体的行为反应过分强烈。
发现孩子受到性侵犯时,家长应该做到以下6点:
1避免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保持冷静,相信孩子说的话。
2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述。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支持。
3安慰和鼓励孩子,表示作为家长您会保护孩子,会为孩子伸张正义。
4在第一时间咨询心理、法律和防范性侵犯方面的专业人士(在电话中就完全可以解决),调理孩子的心理创伤,平复孩子的情绪。
5陪孩子去医院检查并报警。
6在孩子情绪稍微稳定后(其实是虚假的稳定),陪同孩子进行心理治疗。
开潘多拉盒子的乖乖女导读
我在做咨询工作时发现,许多家长都认为十几岁的男孩女孩最重要的生活意义就是学习,他们认为孩子除了学习不应该再“妄想”什么,也不会去想。一旦孩子表现出学习以外的需求,特别是性方面的要求,家长便如临大敌,紧张、无措。
其实,性冲动是存在于任何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内心的自我成长感受,只不过有的孩子能够有意无意地疏散或压抑性冲动,而有的孩子则不能。性联想更是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有。但如果我们不对孩子们进行全面、正确、健康的性教育,而是让孩子们像下面我要讲到的新宇一样通过黄书、黄盘、黄色网站等途径了解所谓的“性知识”,势必使孩子们在脑中形成扭曲、畸形的性联想。一旦不健康的性联想形成强化定式,就会产生越想压制性联想就越丰富清晰的心理特征。
有些孩子在这种性联想的驱使下嫖娼,甚至向他人实施性侵犯;有些孩子因为这种不健康的性联想,对性产生了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婚后的性生活和性取向。
我们的性教育,应该要在少男少女脑中建立起这样的性联想:性是新娘洁白的婚纱,是新郎庄重的礼服;性是肃穆的教堂里那承诺一生不离不弃的誓言;性是一对夫妻无名指上见证永恒爱情的钻戒。
开潘多拉盒子的乖乖女开潘多拉盒子的乖乖女(1)
初冬的北京,让人感觉天气暖洋洋的。一个周末的下午,宣武门肯德基店一个偏僻的角落,我和一个女孩已坐多时。她用手比划着,时而说笑,时而吮吸着吸管慢慢地品味着可乐。萨克斯奏着《回家》悠扬的旋律,使人心旷神怡。对面的女孩与我初识时的样子判若两人,我满意地笑了。
女孩的名字叫新宇,红扑扑的圆脸盘像个大苹果,笑时习惯性地眯着眼睛,甜甜的样子十分可爱。
早在8个多月前,我就在电话中与新宇熟悉了。那时北京正在“非典”期间,学校停课,很多单位都停止上班。当时新宇遇到了麻烦,不知如何解决,将电话打到《青年心理》杂志社。年轻的编辑李玲安抚她一番后,告诉她通过少男少女咨询热线找邓老师。新宇在反反复复的第五次拨打电话时,终于有勇气说出:“请找邓老师。”
“我就是,请问你是哪一位?”电话的那一边传来“呜呜”的哭声,并夹杂着含混不清的话语。我一个字都没有听清楚。这就是最初的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