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好象有,好象没有,好象――”这位显然紧张过度了,期期艾艾的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什么好象不好象的,你到底有没有原罪?”
“冤枉呀,法官先生,我实在是说不清楚。”他眼见着快站不住了,“我从两百块钱起家,办了二十多年的企业,现在的集团里有两家上市公司,20多个子公司,涉足七八个行业,十多亿元的资产。你知道的,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年,很多法律不规范,我们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难免会钻钻政策的空子,逃逃法律的洞子……”
“你这样说的太笼统了,你不说出有什么罪,我怎么赦免你?你能不能具体地说出一两件有点违法,或者不太光彩的事情来。”法官觉得这位还算老实,应该好好的诱导一下。
“你难道不能在不知道我有什么罪的情况下,就赦免我吗?”
“好象不能。”
“那么,如果我说出来,就可以宽恕了吗?”
“这倒不一定,还是要根据法律条文,一事一议。我们国家的法律是公正的,总而言之……”
那位企业家听到这里,连忙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白口罩,套在嘴巴上,从此再也不说话了。
现在,轮到第三位了。还没等法官问话,这位倒大方地承认了,“我有原罪,法官先生。”
“那好吧,请说出你的原罪来。”法官暗地里喘出一口大气,总算碰到一个有“料”的倒霉鬼了。“你是知道的,咱们政府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是的,是的。我承认我早年曾经赖过账,走过私,赚过昧心钱,我签过假合同,曾经把银行的钱洗成我自己的,我对普通工人抱有深深的负罪感,整日如芒刺在背……”
“这位先生你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一件一件的来,时间,地点,对象,事情经过,你知道法律是要讲事实摆依据的。”
“原罪”审判会目击记(2)
“可是具体的我不能说,法官先生。”
“兀那被告,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藐视本法庭!”
“我真的有罪,我半夜里睡觉醒来会惊出一身冷汗,我常常教育正在美国读MBA的儿子,千万要遵纪守法,要按游戏规则办事,不能象你老爸当年闯码头那样的胡来。”
“那么你当年是怎么胡来的?你能不能就说一件事。比如说――”法官有点着急了。
“比如说――哎,我真是内疚极了。所以我认为,赦免企业家的原罪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全社会承认了企业家所得财富的合法性,我们才不用整天活在内疚中,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被告,是谁请你来这里参加财富论坛的吗?”
“法官先生,我说的可是真心话。你看,现在连一个原告的影子都没有,我们就集体跑来请求赦免,难道我们还不够真诚吗?”
说到这里,法官是觉得有点奇怪了,对着这群没有原告的被告们,他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为什么要承认自己有罪?既然承认了,又为什么不一件一件的说清楚?”
“我说法官先生,如果能一件一件的说清楚,那还叫原罪吗?”(完)
有没有干净的上市公司(1)
有一天,又是深更半夜,刚哥把吴先生从被窝里拉到小酒吧喝酒。
刚哥一脸的痛苦,原来今天上午,正干得很欢的他突然下决心从报社辞职了。
“你说,你倒说说看,中国到底有没有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刚哥喝了几罐啤酒,舌头已经有点大了,他瞪着红眼睛问吴先生。
吴先生回答不上来。他只记得前两天香港一家基金经理对媒体说,他曾经将过去五年国内上市公司去香港做路演时做的承诺进行了追踪,结果发现竟没有一个是不折不扣落实的。但是,中国有没有干净的上市公司,跟刚哥丢了饭碗有什么关系?
刚哥结结巴巴地讲他的经历。谁知,真还有关系。
刚哥在一家知名的财经日报当记者,他跑线的一家上市公司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出新闻了。
报社高层开始怀疑,认为公司一定隐瞒了些什么。这天,刚哥第一次收到总编辑写来的字谕:“你跑线的公司竟无负面新闻,实为不解,请说明该公司是怎样做隐瞒工作的。”
刚哥无话可说。
“如果你当过记者就会知道,发现一家上市公司的问题有多么的容易,而要证明它的清白却是如此之难。”已经喝得半醉的他向吴先生抱怨说,“除非我能证明这家公司已经钱赚饱了正在休养喘气,否则报社里没有人会相信它是干净的。”
一个多星期后,总编辑的字条果然又来了,“何以在中报公布之际还是没有发现财务上的问题,该跑线记者是否没有足够的财务知识?”
刚哥只好给总编辑打了一个报告,“我已透过各个渠道对该公司进行了调查,确实无法发现有任何不当行为。”
这样的报告在高层看来是如此的苍白。刚哥很快成了全报社最被看不起的人,连上市公司的一点毛病都找不出来,你还腆着脸当什么记者。为了保住饭碗,他真是绞尽了脑汁,有一天深夜两点多了他突然把当会计的新媳妇从梦乡中摇醒,然后神情恍惚地问她,“我是不是该扮成一个收废纸的服务生打进那家该死的公司?”
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条线索:“据悉,该公司两位副总裁的太太将一起出国旅游。”总编辑很快给了指示,“很好,很好,请密切关注之,以往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丑闻都是从‘贤内助’身上撕开缺口的。如果有必要,报社可以出钱派该跑线记者出国跟踪。”
就这样,刚哥意外得到了一次出国旅游的机会。但是不幸的是,事后证明这又是一起乌龙事件,直到今天,他还不敢把出国的费用拿给总编辑去签字报销。
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居然还是一无所获,这显然让高傲的总编辑咽不下这口气。很快,该上市公司作为唯一一家发现不了问题的公司而成了调研的重点,报社紧急抽调博士级人员组成深度报道小组进行增援。总编辑为这次调研定下了基调:“发现上市公司的漏洞是本报之天职,越是干净的公司越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可怕的黑幕。望诸位同仁辱力为之。”
可是,进展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来自上面的声音已经越来越急切了,“一家公司的投融资公告和财务报表如此无懈可击,背后一定有国际级会计事务所在作怪,如果我们一举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将构成本年度最大的公司丑闻,这将是本报对中国资本市场健全做出的最突出的贡献。万望诸位努力之。”
在紧张的工作数周之后,一个不易察觉的事件终于浮出了水面。“该公司在两年多前有过一次委托理财,其中很可能涉及与券商的灰色交易。”
总编室立即有了回复:“初战告捷,可喜可贺。盼诸君宜将剩勇追穷寇。”
又数周,经过仔细的调查之后,结果终于出来了,“经再三核实,该公司的委托理财并无不当,有关灰色交易,实系江湖误传。”
总编辑显然感到很沮丧,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又给报道组发来了一张十分阴险的字条,“该公司的年度利润如此之高,其暴富难道不令人深思吗?其投资尽管从眼前看效益颇好,但长远而言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们有没有在收买独立董事?难道竟没有一份揭露公司问题的匿名信?一份也没有?盼彻查之。”
有没有干净的上市公司(2)
刚哥又是一阵手忙脚乱,他最后的报告是,“确实无法发现新的情况,那份匿名信估计会有,但可能还在路上。”
自那很久一段时间,刚哥再也没有收到关于这家上市公司的任何手谕了。他感觉非常的郁闷。直到那一天上午,他到编辑部主任的办公室闲逛,突然在废纸篓里发现一大堆总编辑写来的纸条,其中竟还有一张是跟自己有关的。就是这张纸条让刚哥再也没有脸面在报社混下来了:“该跑线记者是不是被上市公司买通了?盼彻查之。”(完)
《你为什么不骚扰我》第九回
策划大师的时代(1)
有一天,社区主任来找吴先生,说是为了丰富社区生活,想要发挥大家的专业特长,在周末开办各种特色班。他很早就听说过吴先生靠一个电话捧红明星表妹的传说,因而希望在社区里知名度最高的吴先生带个头。
古道热肠的吴先生对此当然义不容辞。这个周末,吴先生就开办了一次热门话题培训班。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次限制人数的培训中,他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