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1 / 2)

>

邵老爷子点头,觉得这个事挺好,他对年越和林伯说:“我们之前进口的东西有多的,所以跟他们换一点也足够的。这事干得好,大家都受益。”

年越现在才有空想起这件事,觉得心情并不好受。那些服务站点的村民们,都是头顶着烈日在等着车队的到来,就为了换得那么一点好储藏的食物,或是家里的人需要的物品。幸亏邵家之前死命进口,让村里的物资得到保证,还能让周边的一些村子多少也受益。

其实给各地派送物资的事政府一直都有在做,乡下的人家也有定期分到一份物资。只是华国老一辈的人向来有一种喜好囤物的特性,一有点不对头就往家里藏东西,说起来也是带着某些历史的深刻烙印。那都是以前几十年上百年华国人经历太多事情,穷苦饥饿的滋味挨得太久闹出来的。

邵老爷子说过,邵家族人发展几百年以上,有过为了逃饥荒举家迁移的事例,后来又经历过在几个特殊年代挨饿挨苦的日子,有些族人甚至被逼得远走他乡,千方百计到国外讨生活,所以整个族人现在都带着喜好囤物的习性。

邵文柏后来告诉他,其实大半原因在于他们族里的小孩子,从小开始严格接受族规祖训教育,大人们老是跟他们说一些祖辈们成功的励志事例,那些事例一开始无一不是祖辈们先是挨饿受冻苦熬,后来挣扎求生,后来再寻得出路奋力拼搏杀出一条生路。许是听得太多代代祖辈们缺衣少穿困苦煎熬的细节,所以很多邵家族人从小就有了那么一点心理阴影,长大以后大多都是囤物狂。

年越回想起邵家族人的发展轨迹,跟华国近代的历史发展相对比,确实是有那么点相合相衬的悲凉和沉重感的。

也难怪这一次邵家族人在设计避难房时,尽量地让房子坚固结实耐用,又尽量地在房子建造大仓库和地下室,最后还要多建温室房子。那是因为他们骨子里深刻地受到祖辈们的影响,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饥饿贫乏和灾难的恐惧感。

作者有话要说:

有个诺贝尔物理奖华人获得者叫崔琦,他的生活轨迹就很有一些参考。1951年时他12岁被送去香港读书。我最记得他成名后接受采访,说他要是不出去,他父母就不会死。这一段真的很感人。

第15章 山顶洞人

年越一直留在阴凉的洞厅里,给洞厅摆设的家具和物件规整一下,顺便用鸡毛扫到处弹弹灰。这大厅极为空旷,高度有六米,长约三十多米,深有五米多,洞里面再深入的五六米是仓库房。大厅周边置了很多货架,上面摆了很多箱子,感觉是当半个仓库用的。厅中间的家具有些是以前邵宅里搬来的,有些是新增的,都是竹编或藤编的多,样式是朴素实用类,看来是村民们的手笔。

大厅周边摆放满了各种行李箱子,年越检查了一下标签,都是邵老爷子和林伯的。他们还没有醒,这时也不好整理出来放房间,只能继续搁着。

他在厅里一边看书一边守到五点,邵老爷子和林伯才悠悠醒过来。两老人睡了一觉后又恢复精神,看看外面的太阳还有一点烈度,就带上草帽出门,一边和年越慢悠悠地下山,一边慢慢观看周边的情况。

“哎,这家的花木养得好。”邵老爷子指着一户人家说。

年越顺着他的指向一看,确实,这户人家极有心思,在房子的窗台吊养了好多盆盆栽,有些开着花,看着挺有情调的。围墙里还有爬藤冒出来,想来这院子应该也有一番景色。

“咱们的盆栽应该还在二叔家搁着,我这几天就整理出来种在院子里。还有温室房子,我带了些蔬菜种子,阿柏那边也有,我们早点种上,这样就能早点吃上自己种的菜。”年越跟爷爷说了下午的打算。

“好,不过这事有我和老林就行了,你们年轻人还要上班,就去忙吧,家里我们管就行了。”邵老爷子还是很体贴的。

“没关系,下班后也可以干。”

“行,到时候你们再帮忙。花草这东西,房子里可不能少啊。这花木繁茂,这家就容易兴旺。。。”邵老爷子唠叨着。

林伯说:“那我也得给我儿子弄点东西种种了,也不知道他在村子里怎么样了,有没有空弄这些?”

“老林,你现在就去找你儿子吧,我这边有阿越阿柏他们陪着也就够了。缺什么东西就跟我拿,别客气。”

“谢谢老爷。”林伯满心感激。

“客气什么。”邵老爷子摆摆手,就让他去了。然后仍然兴致不减,跟年越走下山去逛村子。

从山上看向山脚地区,可以看到村子里的行人很少,偶尔看见有保安巡逻经过。邵文柏说过,运货进来的车另有车道,不进入居民区,因此整个居民区显得很安静。青石板路配合着路边的浅黄色的蘑菇胖圆房,看起来很有特色。

仔细看村子里的住宅区是规划过的,一片片蘑菇房成群地在山脚下连绵的平地上依地势而建,面积有大有小,小的占地七八十平米,大的占地几百平米都有。看上去蘑菇房在地面上有两层半,听说地下还建有两层地下室,房子前后还修了地窖。窗子用的是钢化玻璃,也配有厚厚的窗扇,屋顶的天顶一部份是玻璃顶,同样配有顶门。

村民屋顶的阁楼里都置着太阳能光伏板,只要天气睛好,就可以从屋顶吸收阳光产生电能。蘑菇房之间修了圆拱型的玻璃通道相连,这是山下村民的温室房。

有些房子外面设置了广播器,方便向村民们传达信息,还有多处地方有监控摄像头,想来这是用来防止村里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年越和邵老爷子走在村子里的时候,不时听到广播在响:“村号XXX,某某某,听到呼叫请立刻到村委二楼”之类的呼唤。后来才知道这是村子里的特色。这里属于深山区,手机信号本来就不好,以前村公所是用电话跟乡镇政府和邻村联系。村委们为了村子的安全保密,把基站的信号都屏蔽了。现在村民们想要联系人,只可以在村委打电话,或者也可以去村委楼的公共网吧,村子里以前也是拉有光纤的。

年越想,村里现在真应了那句“通讯基本靠吼”的话。后来村子稳定下来后,有人自行演变了版本,变成“村号XXX,某某某,村委叫你回家吃饭”之类的搞笑版。

晚上他们一家是在邵二叔家吃的饭。邵二叔三叔土豪们的房子在另一座山上,房子看起来不止一座,而是好几座,成一排相连着,院子之间的墙打了门相通。每座房子的正面宽度,不像邵文柏家那样是三十多米,而是五十米以上,每层的房间有十数间之多,室内大厅的面积有两百多平米。听说这几层山的房子不止住着邵二叔三叔的家人,还有他们的亲家们和关系户,大多是大户型的房子。

邵文柏家那一座山全是邵家族人或原住村民,这一座山不止是邵家族人和原住村民,还有不少是邵家族人的重要关系户。他们中有些家庭也颇有能耐,在前期投奔邵家族人时就开始贡献他们家的力量,为大岗村的建造出物出力出人。他们在建造基地时出了大力,因着家人多,要求村里安排大户型的房子。村里最先安排外人入住时,是考虑了每家每户的户口人数,按人头面积分配的。所以家里人口多的家庭,分到的房子也大。

这时候的人们突然有了某种抱团生活的思想觉悟,觉得家人们能生活在一起的,还是生活在一起比较好。而且各人也是想着几户亲友最好是住得近一些,大家有事可以互相依靠。这时就没人想着独居而处,或者脱离家人独立出去住小房子的。

也有些原住村民不习惯山上的洞房(他们是这么称呼的),依然选择住在山下的蘑菇房里。像邵姑姑和姑父一家就是,他家的老人腿脚不好,他们家就选了地势稍高一点的蘑菇房,人照样能在二楼看到远方的风景,也就觉得就没必要选在山上。

山下那些修建得特别大的蘑菇房就是邵家族人或原住村民所在地,还有些更大的,就是归属村里的公共仓库或温室。大型的半球形楼一般是村里的公办产业,像大型仓库,村委办公楼,医院学校工厂之类的地方。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