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你敢在朕面前这样说,要是换做其他人,朕就要怀疑其动机如何了。”
尽管皇上这么说,王承恩的身体还是颤抖了一下,皇上高高在上,每日里想到的事情太多了,尽管他得到了皇上最大的信任,但这样的信任,也经不起一次次的怀疑。
“皇上,奴婢和周大人商议了好长的时间,认为这样的处理,满朝文武说不出什么话来。”
“朕知道你的意思,朕记得东林党人和郑勋睿之间,是很大的对头。”
“皇上说的是,奴婢提议调遣郑勋睿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就有着这样的考虑,南直隶乃是东林党人最为集中的地方,让郑大人到南京去,他必定和东林党人之间产生争斗,皇上可居中协调,奴婢认为若是郑勋睿与东林党人之间必定产生争议,如此让他们相互之间搏斗,可以最大幅度的削弱两边的力量。”
朱由检稍稍思索了一会,微微点头。
“这样也有道理,看样子你们还是仔细思索过的。”
皇上的这句话,让王承恩放心了很多,其实皇上一直都有些怀疑周延儒,毕竟周延儒与郑勋睿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谁也不能够断定周延儒是不是会和郑勋睿之间发生什么联系,若是出现那样的情况,接下来态势的发展就不好说了。
看见皇上站起身来,王承恩连忙走上前去,双手小心托着皇上的胳膊。
“王承恩,朕还想看看杨爱卿是什么态度,你去通知杨爱卿。”
王承恩快步走向了门口,吩咐门口等候的太监,去通知左都御史杨廷枢到乾清宫来,皇上要召见杨廷枢。
转过身来的时候,皇上再次开口了。
“王承恩,你认为周爱卿和杨爱卿的态度如何,是不是值得信任。”
皇上这个询问,让王承恩有了一种冷飕飕的感觉,最近两年的时间,皇上的疑心已经很重了,朝中的文武大臣,皇上基本都不是特别信任了。
这样的情形肯定是不行的,但王承恩不敢在这方面提醒,毕竟这牵涉到了皇上的颜面。
稍稍思索了一下,王承恩开口了。
“皇上,奴婢不敢乱说,周大人和杨大人以前和郑大人的关系都很好,奴婢这段时间和周大人公事,感觉到周大人还是尽心尽力做事情的,至于说杨大人,奴婢基本没有什么接触,不敢随意说出判断,误导皇上的决断。”
微微一声叹气之后,朱由检开口了。
“王承恩,朕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朕很多时候也觉得这样不好,可朕没有办法啊。”
第六百零四章心上心下
杨廷枢进入到乾清宫的时候,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来到京城,出任左都御史好几个月的时间了,杨廷枢一直都没有忘记淮安码头的事情,这已经成为他内心的负担,徐望华专程到淮安码头,杨廷枢却因为这样那样的考虑,没有出面见徐望华,也没有回信,这其实已经表明了态度,不说与郑勋睿之间恩断义绝,但疏远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
从内心来说,杨廷枢是忠君的,郑家军逐渐强大起来,不仅仅是在北方屡次战胜后金鞑子和流寇,在南直隶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郑勋睿就更不用说了,在南京城不少说书人都将郑勋睿当作是大仙,有着神仙一般的本事。
功高震主的概念,杨廷枢当然明白,他很清楚郑勋睿的能力,两人之间的接触也是很多的,郑勋睿的睿智和预见,让杨廷枢叹服,想想这些年郑家军的逐渐壮大,陕西的稳定以及淮安的富庶,就可以看出郑勋睿是文武双全的,如此的情况之下,尽管郑勋睿没有任何的错误,同样会引发皇上的担心。
这是一个死扣,没有办法解开。
作为南京户部尚书,杨廷枢本能的选择忠心于皇上,但他也没有与郑勋睿完全断绝关系的想法,只要有可能,他还是会与郑勋睿保持良好的关系。
进入京城之后,杨廷枢很快感受到了压力。
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一百多人,让杨廷枢没有想到的是,大部分的监察御史,都是东林党人,其实这样的情况,早就是很突出的。东林党人在朝廷之中人数不少,品阶高的人不是很多,内阁和六部、都察院也就是钱士升和侯恂等人,其余人大都分布在都察院和六科,可不要小看这些位置,恰恰是非常关键的。
张溥和张采都在都察院担任过监察御史。他们在都察院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两人都离开了都察院,但杨彝紧跟着进入了都察院,成为了监察御史,杨彝实际上成为了张溥、张采等人与都察院监察御史之间继续联系的纽带。
杨廷枢成为左都御史,主持都察院的事宜之后,很快就感受到了东林党人的压力。
按照都察院的规矩来说,监察御史的重大弹劾,原则上是要知会上级的。这样一级一级反映上来,最终汇集到左都御史这里,若是左都御史对此有意见,弹劾原则上是不能够进行的,毕竟都察院的弹劾,很多都带有风闻的味道,不一定掌握实际的证据。
可是杨廷枢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后,情况并非是如此。
监察御史的很多弹劾。杨廷枢并不知道,他曾经询问过右都御史以及左右佥都御史。可得到的回答是都察院一般都没有干涉过监察御史的弹劾,相反上级要对监察御史的弹劾予以支持,甚至在皇上训斥的时候,站出来说话。
杨廷枢很清楚,他这个左都御史被架空了。
想要架空左都御史,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应该说朝中的东林党人已经抱成一团,在钱士升和侯恂等人的支持之下,与他杨廷枢对着干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杨廷枢也想不到很好的办法应对。只能是眼睁睁看着。
杨廷枢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皇上对郑勋睿很是忌讳和猜疑,出于对付郑勋睿的需要,皇上在一段时间之内,是明确支持东林党人的,这让东林党人能够在朝中迅速凝聚出强大的力量,一方面与郑勋睿等人对着干,一方面不断壮大自身的力量。
杨廷枢觉得很可悲,朝中的东林党人都是科举考试的进士,难道不清楚郑勋睿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吗,难道以为力量足够壮大了,皇上就不敢动手了吗。
各种各样的思绪缠绕杨廷枢,让他有些万念俱灰的感觉,大明天下处于风雨飘渺之中,在如此的逆境之中,郑勋睿脱颖而出,可以说是挽救了大明,可惜这样的功劳,不仅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赐,反而成为了皇上的眼中钉,如此下去,大明有什么希望。
“杨爱卿,到京城几个月时间了,可否适应。”
“臣谢皇上关心,臣能够适应,臣一定尽心竭力,认真做事。”
“朕相信杨爱卿一定能够好好的做事情,你的爷爷也曾经是朕最为信任的肱骨之臣,朕希望你向你的爷爷学习,好好做事。”
“臣遵旨。”
不知道为什么,皇上说出来这句话的时候,杨廷枢的额头上竟然冒出了冷汗,酷暑季节冒出冷汗,可不一般了。
“最近一段时间,漕运不济,导致京城周遭的粮食供应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朕很是着急,郑爱卿这些年来,为了漕运的事宜,尽心竭力,朕是知晓的,不过这漕运是关乎我大明之存亡大事情,是不能够耽误的,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