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震动并没有结束,首先遭难的就是陈于泰,当初温体仁就因为陈于泰成为殿试榜眼的事情,弹劾过周延儒,此时陈于泰遭遇弹劾,七月被罢官,黯然回到了家乡。
接着就是朝廷之中依附周延儒的一些官员,当初支持周延儒的,主要还是东林党人,这个时候他们遭遇到预料不到的打击,支持温体仁的浙党,开始扬眉吐气,当然这样的情况,不会特别的明显,温体仁非常聪明,知道皇上痛恨党争,所以不会明显表露出来。
朝廷之中的巨大变故,郑勋睿全部都知道,他的来源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恩师徐光启,徐光启虽然抱病,可是朝廷里面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内阁发生的事情,还是很清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文震孟,毕竟文震孟是内阁大臣,没有参与到如此的争斗之中,冷眼旁观,能够看清楚很多的事情。
历史上对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的评价,都是很不好的,将他们视作奸臣,祸国殃民,这一切,远在延绥的郑勋睿没有特别的感受,但是朝廷之中的党争,他是有着深切体会的,因为他这个想着旁观的人,都遭遇到算计了。
处于党争漩涡之中的周延儒和温体仁,说到底也是棋子,既是党争的棋子,也是皇上的棋子,按照郑勋睿的理解,说两人坏到什么地步,那是不现实的,也是带有偏见的,再说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的这几年的时间,一直都是在努力维持朝廷的运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郑勋睿很是庆幸,自己尽早离开了京城,尽管被戴上了三月修撰的绰号,可是和如今的局面比较起来,他算是非常成功的,拥有了正在发展壮大的郑家军,在延绥巡抚的位置上面,能够尽量的积聚财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杨廷枢来到巡抚衙门的时候,郑勋睿已经分析到了所有的可能性,有些问题,他必须要和杨廷枢说清楚了,从文震孟的来信之中,他知道杨廷枢怕是要回到朝廷之中去了。
“淮斗兄,这么长时间过去,你我都没有聚一聚啊。”
“清扬,你如此的繁忙,哪里有时间闲聊啊,延绥各地如此的平稳,若不是你的努力,哪里会有这样的结局啊,流寇根本就不敢到延绥各地来了。”
“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事情,你到延安府一年时间了,做的很是不错,我这话可不是恭维的意思,也不是什么赞誉,实实在在,你知道我的脾气,从不爱说恭维话。”
“我也不说恭维话,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跟你学习的。”
郑勋睿笑了笑,转入到正题方面了。
“我已经向朝廷呈奏了你的功劳,想必不长的时间,你就要回到京城去了。”
杨廷枢的脸上露出震惊的神情,这是他万万想不到的。
“当初邀约你到延安府来,我一直内心不安,你若是留在朝中,强很多的,这里面的原因,我就不多说了,你回到京城去,很有可能出任詹事府少詹事,我要提前祝贺你了。”
“清扬,你没有开玩笑吧,我的政绩,不可能和你比较的,就算是朝廷要用人,也是应该让你回到京城去啊。”
“我是难以回到京城去的,这里面有些缘由,周大人辞官归隐了,温大人成为了内阁首辅,你我都清楚,周大人的背后是东林党,温大人背后是浙党,我这人从来不爱搀和到里面去,再说延绥各地,也需要稳定,若是我走了,再次出现动荡,朝廷也难以应对的。”
杨廷枢点点头,脸色有些失落,不过能够回到京城去,当然是好事情了,前途是不用说的,条件也好太多,延安府还是艰苦了一些。
“淮斗兄,还记得我们当初说过的话语吗,朝中大凡有什么事情,你一定要及时告知我。”
“这没有问题,不过我有两个问题请教,你一定要说实话。”
“说吧,只有是我能够建议的。”
“周大人和温大人之间的争斗,我是知道一些的,如今温大人成为了内阁首辅,周大人倚重的大人,遭受打击,陈于泰也被罢官归家了,我若是回到京城去,肯定会面对一些问题的,我该怎么面对朝中的一切。”
“看样子你早就想过这些问题了,我也想过,保持中立是最好的态度,可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还是以保全自身为重。”
“知道了,第二个问题,朝中的党争很是激烈,我如何避免陷入其中。”
杨廷枢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郑勋睿沉默了好一会,有一句话说得好,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就算是自己回到朝中去了,也无法避免,就更不要说杨廷枢了。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如何做还是要看你的想法,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除非你辞官归里,记得当年在苏州的时候,我们齐心协力,后来在秦淮河,我们与张溥、杨彝等人割袍断义,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陷入到党争之中了,只是没有察觉,进入到朝廷之中,局势要复杂很多了,割袍断义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够做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逞一时之气害人害己,这样的选择看上去很是愚蠢,可究竟该如何做,我真的不知道。”
“清扬,我没有期望你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回到京城,对于我来说是好事情,可也不是很好的事情,京城的局势要复杂很多,在外面就不需要操心那么多了。”
“我知道,你好自为之,我还需要得到你的大力支持。”
第一百七十七章暗中拉拢
崇祯六年八月,圣旨到了延安府,杨廷枢出任詹事府少詹事,中书舍人文震亨出任延安府知府。
这两个任命和调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地方知府尽管是四品的官阶,可是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最好的出路就是进入布政使司,成为从三品的左右参议,可是能够有这样出路的人太少了,若是进入到京城去,有可能成为六部的郎中,保持四品的官阶,做五品的官,这也算是不错了,但是杨廷枢的调整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回到了京城,而且成为了正四品的少詹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众人只能够理解,杨廷枢本来就是殿试探花,到延安府来出任知府,只不过是镀金的。
文震亨出任延安府知府,也让大家想不明白,文震亨虽然是京官,资历也是很不错的,接近五十岁的年纪了,可是毕竟不是进士出身,能够出任地方知府,明显是受到重用了,当然众人也知道文震亨与郑勋睿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样的任命,倒是能够理解的。
圣旨宣布之后,杨廷枢和文震亨之间做了简单的交接,翌日就离开延安府,赶赴京城去了,他表现的很是平静,也没有到延绥镇去,这到让不少人好奇了,其实外人不知道,杨廷枢和郑勋睿之间,早就有默契了,杨廷枢早就知道此次的调整,肯定不会表现出来惊奇。
文震亨上任之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熟悉了延安府的情况,他已经是四十九岁的年纪,若不是有这次的机会,也许就在中书舍人的位置上面致仕了,能够出任延安府知府,也是出乎他预料的,但是凭着感觉,他知道此事肯定与郑勋睿有关系。
文震孟尽管是内阁辅臣,但不可能提出如此的奏折,毕竟是需要避嫌的,唯一能够提出推荐的,就是内阁次辅徐光启了,徐光启是郑勋睿的恩师。
文震亨一把年纪,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简单的分析之后,就知道了其中的奥妙,应该说杨廷枢要调整了,郑勋睿是知道的,肯定向恩师提出了继任延安府知府的人选,徐光启推荐人选,刚刚上任的温体仁,是绝不会反对的,而且不过是知府的人选,并非是什么关键的位置,温体仁不会在意的。
来到延安府之前,文震亨专门去拜见了大哥文震孟,文震孟出任内阁辅臣之后,事情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