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寿命和子孙的成就,究竟孰轻孰重,这是很难回答的,童奴儿的表情一下就凝固在脸上了,可以感觉到,那股子激动被釜底抽薪,他一下就冷静下来了,谢双瑶估计,比起原时空,他可能回过味来还是更喜欢现在的发展,毕竟人死了,那就啥都没了,现在虽然建州的日子肯定不如原时空那么风光——但他还活着呀,能活多一天那可都是赚的。
童奴儿是个聪明人,再加上很多被放出去的纪录片里,其实也有很多细节是审查不到的,都可以推测出原时空的发展。也不差她这么一两句话,谢双瑶和童奴儿的对话,他应该是不会外传的了,这次会面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童奴儿活下去的意志力变得非常的强盛,大概是不用担心他见识过买地那想象范围之外的繁华,了却心愿后死在羊城港了。他对于建新局势的稳定,以及政策的持续性,还是有很大作用,谢双瑶也乐见他想尽办法苟延残喘,多稳几年是几年。
这种原时空的赢家滋生的情绪,是开放影视作品的一个顾虑,另一个顾虑就是原时空的作品中所传达的离谱观念,就算是原时空的受众都没法接受,大为吐槽的,更不要说和谢双瑶这里倡导的风气完全背离了,比如说,不论发生什么狗血事情,到最后都要强行大团圆合家欢,这种思想明摆着正面抵触买地提倡分家、小家庭的做法,还有整个影视剧都以谈情说爱为主的基调,不论男男女女,除了感情那点事好像就没什么东西可操心了,这和买地这里崇尚、鼓励事业发展的导向也是背道而驰。
就这都不说《娘道》流作品了……谢双瑶基于个人喜好,决不允许这种东西来毒害本时空,同时呢,任何和鬼、灵异相关的影视作品也不能放映,很明显这会立刻成为封建迷信重燃的温床……虽然她以前也吐槽因为价值导向必须强行合家欢的现象,但实际上谢双瑶本人就是本时空最严苛的审查员,价值导向不良的作品她审判得可严格了,绝不会流到市场上去。
什么‘难道观众没脑子,不能自己去鉴别娱乐和现实的区别吗’?呵,这种说法在她这里一点都不管用,在谢双瑶看来,观众都不是0脑子,而是负脑子,没有仙画还胡思乱想,这一看仙画,还理性判断呢?绝对是仙画里演1,他们脑补10,什么也不想就直接跟着走了。
这么多限制压下来,最后就会出现如今的结果,那就是基本拿出来放的,都是纪录片,此外还有少量科幻片,科幻到谢双瑶认为影响不了什么的程度,要不就是一些背景为秦、汉、糖、松的古装正剧,由于敏朝已经对这些时代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反而能客观地认识到,一些离谱的点是基于戏说的需要,历史真实并非如此。而不是像对时装剧那样,会照单全收。
就是这些故事片,也都是再三挑选对象,绝不会面对大众播映,面对大众的永远都是歌舞表演,而同时,流行歌曲、相声小品这些娱乐资源,谢双瑶根本没拿出来过,也就是一刀切地为自己省事儿了,本身在留声机发明之前,一些新歌要流行难度也挺高的,除非是编入流行剧目,才可能传唱开,但她没事费那个劲干嘛?捣鼓生产还嫌时间不够呢!
就一个《星球大战》,也是一时兴起,想着这么科幻的东西,应该不至于激发什么事端,这就能在索隐派里激发出宇宙崇拜,认定了知识教是她谢双瑶的真正‘根脚’——说到这个根脚,谢双瑶就想骂人,虽然以前也有这个说法,但把它作为神仙必有的一个概念,这么流行起来完全是因为网文的关系。反正现在就是有一批人认定,谢双瑶真的是量子黑洞成神,跑到新宇宙来建立道统,散播黑洞信仰,本文明继续发展下去,就是会和星球大战一样,走向宇宙文明,人类修炼原力,最后肉身成黑洞,成为谢双瑶的使徒……使徒你个xx哟!连使徒都来了,要不要加点机甲元素呀!
荒谬是真的荒谬,但这真是确然的事情,因为谢双瑶如今并没有把特效这个东西,介绍给本时空的百姓(又用不上,没必要),也很难去解释特效的作用原理,所以这种误会或许也是必然的。如今人们对仙画的理解,就是拍摄下来的实景,那么,面对壮阔的宇宙景色,他们还能怎么想呢?所以,在影视这块,哪怕是一点小动作都要慎之又慎,谢双瑶后来就直接放点《红楼梦》、《三国演义》来糊弄他们,对《西游记》和《水浒传》都有点不敢放,生怕《西游记》一放,佛道信仰又要冒头来找事了。
嗯……但现在来看,文化软肋也该弥补一下,不然,音乐这块华夏肯定是吃亏的,究竟如今文艺界的作曲能力确实有限,比起生命力旺盛的民间小调,华夏的宫廷音乐,‘大’音乐,现在的势头和欧罗巴比,是比不过的。
在这方面,谢双瑶本人的艺术素养无法提供哪怕是一点帮助,她的音乐审美非常大众化,只能为有潜质的人才尽量多地提供一些宝贵的资料作为参考——一旦下定了这个决心,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也就简单了。
谢双瑶肯定不会自己挑曲目什么的,贸贸然就开始在大众中传播,一般这种情况,她肯定要找可信赖、她认为有脑子且口风严的专家,先接触大量资料,再给出自己的见解,挑选一些有益的养料在行业内推广,最后生产出符合大众口味,又对风气导向有益,合乎时代的产品。如果现在让她选,谢双瑶都不会仅仅只是为了扩散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来和买地做生意,脑子一拍就直接把网文给刊出来。
“嗯,既然是音乐,而且要流行,留声机都是后话了,现在最强势的还是城乡戏社,那说到戏剧、曲谱什么的,也就是那几家了,叶仲韶夫妻,张宗子卓珂月那帮老友,现在是南曲强势,北方人才也多南下,除了这些老名家以外,还有不少新的剧作家,也是崭露头角,什么李仙侣、阮集之、徐拂,都在靠写戏赚钱,这些人,不论年龄老幼,但都善于捕捉时代风向,排的新编戏,朝气蓬勃,价值观也符合买地的导向,是可以予以栽培的。”
“不过,他们也就只够格入选培训班了,培训班教材的筛选,还得在政治和人品上绝对可靠,资历、才华令众人服气的人才。叶仲韶为人忠良,是个老实人,但他的亲眷太多了,主意也都比他大,他妻子沈宛君精明强干,可惜政治眼光也不好,和堂妹沈曼君过从甚密,没有及时切割。”
谢双瑶转瞬间就定了人选,“政治上会否敏感之后可以再找人来把关,文艺上的事,交给天真烂漫而有天赋的傻子做较好,博览仙音、采选教材,这事,就交给张宗子来办吧!”
第1014章 六姐门下忠犬张宗子
“喝!”
卓珂月吐气开声, 双手一翻,稳稳地把杠铃推过胸前,稳定了片刻, 再次配合气息, 把杠铃举上头顶,确认姿势十分标准之后,才在彻底力竭之前, 满意地将杠铃卸到了地上,偏头审视着自己的二头肌, “可以!还行!重量还没跌!——我说宗子,今日贵脚踏贱地,怎么百忙之中, 还拨冗来找我们耍子了?”
“呸!你以贾琏自诩也就算了,还敢把我当成金鸳鸯么?”
张宗子坐在一旁的亭子中,一边吃茶一边笑道, “偏做妇人幽怨之态,无非就是想和我扯皮罢了, 我告诉你,今日我可是有备而来——喏,这篇文章你看看, 够不够格发表到社报上去!”
“怪道今日如此趾高气昂, 原来还是带了点好货来的。”卓珂月顿时喜笑颜开, 在水盆里洗了手,投起了簇新的棉纱毛巾, 一边擦拭着额前的汗珠,一边走到亭子前坐下,叫了声‘陈妈, 送我早饭来’,这里便迫不及待地拿起张宗子的文章来看。
“《点评英吉利使团在万国展览会上之文艺表演于华夏戏剧的启发》——这名字略长了些,就叫《王子复仇记的得失》也行,或者直接来个金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开篇就耸动,想不流行都难。你呀你,张宗子,还是这般会取巧,会选材,如今以我们戏曲界来说,都等着这样一篇文章,你这又抢在叶仲韶前头了,还盖过钱受之等大家,叫他们竟越发难以各安其位,怕不是要羞得满面通红了!”
要仔细说的话,他这里有四五门子的话了,先从贵脚踏贱地说起,这是《红楼梦》里贾琏调戏鸳鸯的典故,卓珂月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影射的正是张宗子在谢六姐跟前文臣中的受宠,虽说没有做编辑,但张宗子的选题,经常得到六姐的嘉许,而买活周报的布置下来的重要报道任务,往往是谢六姐钦点张宗子主笔。
这也是绍兴派和吴江那帮亲戚抗衡的底气之一,别看绍兴帮这里,没有叶仲韶、沈君庸这两大系主任坐镇,但仗着六姐的重视,声势却不弱于吴江多少,于戏曲这一道,更是相当有信心,和沈宛君经营的戏社别苗头,也不落多少下风。
这绍兴戏社,如今他们自己叫做枫社的,如今伶工不记,光是剧作家,就有十余人之多,卓珂月肯定算是一个的,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祁家兄弟,祁虎子在戏曲上是尤其有天分的,还有张宗子的族弟张芥子,好友颜、周、王、张等人,个个都有长才,但当然是公推张宗子为枫社的首脑,这就是他们说的第二门子话了:
张宗子虽然是社长,但他在采风使位置上工作相当繁忙,平时的庶务也好,和沈宛君所结的南社之间的君子之争也罢,多数都甩手给卓珂月等人料理,因此,卓珂月岂不是要讽刺他登门时多数夹着尾巴,难得偶尔趾高气昂,便是因为偶然尽了社长的职责,暂时可以抬头做人了。
再要说张宗子的文章,谈论的果然便是如今万国博览会带来的话题——这博览会一开个月不要紧,城中的流行风尚,如今九成九都和它有关,先是咖啡、可可亚两种饮品,引起了极大的议论,其次便是圆裙的爆发式流行,这几天,天气稍微凉下来了,还算是好的,前一阵子秋老虎,走到金融街、大学街去看一看,男男女女,稍微有些身家的,怕不都是穿着各种料子的圆裙?
连襟的、不连襟的都有,还有不少明显是鞑靼方向来的土番,直接就把自己穿的长袍样式,拿来做了圆裙——对襟的长袍,把两边开的片缝死了,不就是圆裙了么?天气微冷之后,可以用鞑靼人惯爱,绣了金线的绒布做,那可当真是新鲜好看!
这些鞑靼人,在羊城港压根就不知冷热,气温报着都低到十二、十度了,身上穿着厚布料做的圆裙,底下照旧是光腿凉鞋,你说他是热呢,还是冷呢?一问之下,羊城港的冬天对他们来说压根就不算什么!非得要到下雪了,他们才认为穿上厚裤子、布鞋是有必要的。就这会儿的气温,鞑靼的夏季早晚都比它凉,光腿没什么感觉!
卓珂月、张宗子等戏社成员,很多都在大学任教,今年最时新的几样东西,他们是早都有的:墨晶眼镜、无顶的帷帽、上好的麻编凉鞋,顶多就是为连襟裙置办一条皮带罢了,至于咖啡、可可亚,以他们的能量来说,也早已品尝过了。至于说戏曲上的时髦,也就是英吉利使团拿出来的《王子复仇记》,他们也不像一般的游客一样浅尝辄止,有张宗子在,想看都能去多次观摩。
当然,博览会带出的热点,并不止这么几件,在民间,王子复仇记所受的注意并不过分,很多人议论的是金陵的琉璃宝塔,广陵的二十四桥,武林的武林十景等等,《白蛇传》故事,也流行起来了。不过,在戏曲界来说,《王子复仇记》是行内人纷纷讨论的一出剧目,英吉利的展位因此超过了法兰西展位,在艺术上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固然也有一帮人被法兰西的油画吸引,但油画是早已接触过的东西,而这故事是新见的,虽然演员的表演并不高明,但台词、结构,以及表演时的手法,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灵感受了极大的启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一段台词,对卓珂月来说,是有相当的震动的。他自己已经前去观览了两次该剧,并且设法弄来了台本,虽然所用的是英吉利人的文字,但只要肯找关系,肯定会有通译愿意把它完全地翻译出来。
其在展位上的演出,是每日循环的,每天一场,每一幕中间有长休息,英吉利人尽其所能,找了很多欧罗巴的洋番演员,或者说拥有演员才能的同乡来,有些演员本职工作是乐师,或者只是擅长歌舞,或者干脆就是跑来买地务工的水手,只是因为有表演的勇气,而且汉语不错,就被延揽进来了,可想而知表演质量并不太高,但即便如此,就卓珂月所感受到的,就已经足够震撼了。
卓珂月认为,在白话剧这个领域,《王子复仇记》简直已经进入到了另一种层面,它把极为复杂且抽象、严肃的议题,通过情节进行了紧凑抓人的包装,达成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效果,如今买地流行的白话剧,虽然其中不乏有他自己主笔的,但相较之下,简直就犹如萤火见月,就如同所有民间旧式的话本,和《红楼梦》之间的差距一样,叫人不得不感慨作者那横溢的天才哩!
“若比较起来,《牡丹亭》于填词的才气是不输的,但选材就难免受了时代的限制,也是生不逢时,刚流行了十数年,现如今故事就已经过时了,不论南北,凡是开明些的人家,哪个还能理解杜丽娘的闺怨,谁还在幽闺自怜?坊间倒常有翻新牡丹亭,叫杜丽娘好生读书去考特科的话本,这种话本,才迎合如今劝学、开女官的潮流呢。”
卓珂月提到《牡丹亭》,并非无的放矢,正所谓北西厢,南牡丹,牡丹亭一出,流行了数百年的西厢记,就显得有点过时了。毫无疑问,老式戏剧中,百年来要以此剧为第一。所以要把华夷之间做个比较,便只能举出牡丹亭来了,他认为《王子复仇记》的优点,就在于选材的恒久性。
一则,是悲剧最动人心,二则是国仇家恨,这题材是永不过时,横贯东西的。卓珂月因此对于英吉利使团的品味和胆量也表示了赞赏,虽然题材严肃,又是外国人出演,看似不如轻喜剧那班热闹,但敢于选择这出剧目,却说明了他们这个小国,虽然贫瘠得厉害,但却拥有不差的艺术审美水平。和那罗刹国一样,凭借着艺术的天分,叫人也不由得高看了一眼。
除此之外,这工整严谨的戏剧结构,简洁而不冗赘的人物关系,都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卓珂月再看自己的拙作,简直就一无是处了,他迫切地想写出类似于《王子复仇记》这般选材的新作,但却又苦于空有目标而难填血肉,正是亟待和人谈论的时候,张宗子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搔到痒处,迫不及待地草草看了一遍,也感到大有所得,虽然还未转化为自己创作的能力,但对这出剧的好处,却是多了几分见解。
卓珂月再看了两遍,还有些意犹未尽,放下稿子,对张宗子说道,“其实,你就是不来,这几日我也要来找你的——”
他的早餐送来了,馒头夹炒蛋,黄瓜擦丝调的小拌菜,配一杯豆浆而已,除了大营养素之外,只是略加了一些油盐,口味相当清淡,卓珂月如今身子越来越健硕,吃食上却越来越简单了,暗地里学着敏朝皇帝、信王兄弟俩的养生之法,这都是在圈子里私下流传的心得。
这其实也是张宗子的缘故——张宗子不知从那里得了一些启示,告诉卓珂月他或许有可能早死。而天下有一种极大的怪现象,那就是,一个人不管从前是多么的狂歌纵酒、自恃不凡,一旦被告知,自己在另一个时间线中很可能天年不永,刹那间就会燃起极强的求生欲,成为养生的狂热者。卓珂月本是弱质芊芊的文士,自从知道这个消息,五年间,俨然已经成了满身肌肉,可以用石锁和《红楼再梦生岸》的作者谈谈,‘以德服人’的新型文学家了。
这都是题外话了,卓珂月找张宗子,主要是两件事,一来,他想要出一期《王子复仇记》的讨论特刊,除了枫社自己人各抒己见之外,也想向钱受之、阮集之、李仙侣等社外名家邀稿,还有就是,如果沈宛君的南社无意出专题,他也打算向叶仲韶、沈君庸等人邀稿,相信以沈宛君的气度,只要枫社先提出这个主意,必定不至于和他们别这个苗头。不过,这由张宗子出面择人写信好些,在南社中邀谁的稿子,也需要再商量,总不好直接向社长沈宛君邀稿吧?
第二,就是他对于《王子复仇记》的历史地位,是丝毫不怀疑的,卓珂月认为六姐的图书馆里,一定有这个叫做沙诗雅的剧作家的文本全集,而且翻译笔墨,不会逊色于如今的通译多少。他知道翻译这种剧作,劳心费力,和翻译合同文本甚至是教科书相比,要更耗费人,报酬上又毫无优势,要等通译一本本现翻译出来,不知道要等多久。因此,卓珂月想让张宗子设法弄来沙诗雅的剧作集,他好一睹为快。
“还有,既然理科门类,有许多教科书,没道理戏剧门类没有教科书来着,叶仲韶胆子小,不得六姐欢心,没有面见天颜的机会,此事只好着落在你身上。倘若连戏曲系的教科书都是你讨来的,那我看叶仲韶还如何能安坐在主任的位置上!”
这不是卓珂月第一次提起此事了,张宗子其实对这事也是上心的,他是博学通才,对于散文小品、戏曲、话本、博物、音韵、绘画等文科类目,都有造诣,才气横溢,被很多人视为南士林继钱受之之外的下一个大才子。越是这般聪颖之辈,就越喜欢看书,虽然采风使是正职,但其余领域也没搁下,他对卓珂月道,“其实上个月我就要过一次,但六姐说,戏剧的教科书,其中有很多要结合举例的剧目来看,那些剧目的本子,她不能随手就一一找到,也没有这个精力去仔细搜寻——”
“但仙画呢!”卓珂月着急问道,“剧本找不到无妨,有仙画的话——”
这是确然的事情,只要有仙画,其余都可以扒,但张宗子却知道六姐对于这些非纪录片、歌舞片的仙画影音,在外流传是有些顾忌的,虽然不知真正缘由,但此事由来已久,也不是他可进言改变的事情。闻言正要回答时,门外突然跑来了他族弟张芥子,张芥子满脸是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显然是刚踩自行车飞驰过来的,闯进后院,对张宗子喊道,“哥,宫中急招,六姐宣见,有要事吩咐!让你把手头的活计整理一下,交代出去,做好去宫中仙库闭关的准备呢!”
所谓的仙库,在六姐口中叫做‘机房’,按照大家的理解,这是机密重地,所以叫做机房,进这里的确手续繁多,而且要求非常的严苛,不但要沐浴焚香,而且需要戴口罩、手套、鞋套,保持空气洁净,在其中除了饮水之外,不能进食,一旦离开机房,除非是去外设的生活区休息,否则想要再进,一切程序都要再来一遍。所以,基本有机会进机房的人,都会尽量一次待得久一些,这也就是所谓的‘仙库闭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