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其他类型 > 买活 > 买活 第458节

买活 第458节(1 / 2)

若说以前除了少数话本大家,受到书商青睐,能收一笔润笔银子,在第一次印刷时和正版书商各自分赚一些,之后便随着盗版四起很难有后续收益的话,那现在,随着买地印刷术的飞速进步和严格管理,质量精良、价格又低廉的正版书籍,早已把老式的盗版书籍打败,书商发掘到一个畅销的话本的话,可以反复加印,而作者也早就从一次拿一笔银子,变成了每一次加印都按印量分成的‘版税’制度。

不说那些写话本的,就是写纪实故事的张宗子、写游记的徐侠客等人,靠着版税都成了巨富。很显然随着买地识字人群数量的不断上升,印刷业将来市场会更加广阔,这写书的靠一本书真能吃一辈子,而搞服装的,哪怕出的是流行程度更胜于话本的版式,却只能可怜兮兮地拿一笔专利费用……

这比较下来,张九娘心中自然不平,闲来无事常和人抱怨,鲁二也听去了不少,知道她很奇怪这些仿制的衣裳是从哪里来的,“我几次和使团那边的服装店要谈价钱,他们却说他们的赚头也是有限,除了一些工艺特别,只能厂子产的衣服之外,他们还是卖布料比卖成衣多些,不好给我加价。那我就纳闷了,京城好手艺的裁缝现在越来越少了,这些版式的新衣服都是从哪里来的?难不成还真是买地有人扒着我的版在仿么?”

要不是买地的官府信用一向良好,她都猜疑是服装厂瞒产量了,这个疑问也是直到如今鲁二来了绍兴,误打误撞才被他看破:原来还真是买地这里的小作坊在扒版,因为买地的大服装厂还是做棉布衣服为主,他们主要的好处在于棉布质量好,厚实、不容易破损,且染色牢固,至于一些实用显俏的设计,这是锦上添花。

由于成衣毕竟比布料还是要贵,要把手工钱算在里面,因此一些简单的版式,一流行开来,很多人的确愿意自己裁布量体去仿制,所以对大服装厂来说,在保证价格的情况下,还真没法给一些版式本身多算钱,因为不管版式本身是否流行,对于销量的拉动是比较有限的。如果为了难仿制把工艺做得复杂,那成本和不良率就会上升,售价必须提高,按柳柳的说法,“固然买地的百姓日子过得好,但舍得在衣服上多花钱的人,也没你想得这么多。价格贵十块钱,顾客就减少三成,贵了二十块能减少八成,大厂日产量在这,他们不会去做贵衣服的。”

但是,如果把布料换成贵价的丝织物,那又完全不一样了,就算是在敏朝,棉布自己缝制,丝织物去找绣娘、裁缝也是常见的做法。丝织物不但贵,而且娇嫩,整烫也很麻烦,很多知识不是只懂得浆洗缝制的百姓所能掌握的,甚至对大多数百姓来说,粗糙的双手就让他们失去了处理丝织物的资格,那些绣娘在家从小都是不做家务的,就是要维持皮肤的细嫩,不然,手从织面上摸过去,都能刮毛布料。

因此,一样是斜襟掐腰的衬衫,棉布的三十块钱,丝质的就要二两银子,这还是普通的丝料,若是那文华锦绣的内造彩缎,不卖个五两十两银子,你都要疑心货不正。当然可想而知这种售价的衣物,受众群有多么窄小了。可以说一城能买上的人都是有数的,张九娘去到织造司之后,一直就是想在这上头做文章——总不能把奢物的钱让买地都赚了吧?

她自己设计的一些版式,可以做两卖,卖给买地的服装厂做棉布版本,打开流行,她自己私人收点钱,再让织造司这里出官造的成衣,在敏朝卖一卖,再往买地出一出,虽然买地的审美总体还是朴实刚健为主,但张九娘是坚信,人都爱俏,女子尤其,买地的女子自己还能赚钱,就算不敢公然穿到厂子里衙门里去,那你说钱赚到了,私底下休息日和小姐妹一起出去玩玩,穿点俏色的绸衣难道还真犯了什么天条不成?哪怕穿个几水就没那么好颜色了,但张九娘是了解女儿家的,就为了那几日的好鲜亮,总有人愿意花钱!

这如意算盘打得是挺响亮的,但怎么说呢,销量却始终没有预想的那么高,利润也没那么厚,这和张九娘在京城自己双眼收集到的信息,亲自的感受却是相背离的,在一些高尚的交流场合,譬如买地京城超市圈,敏朝一些私人合股仿建的购物中心内,感觉到的新式私衣普及率倘有个六七成,毛估估算出来的销量,和织造司这里的账那根本就合不上!

张九娘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那些多出来的衣服是上哪儿找的裁缝,毕竟如她所说的,现在有手艺的人都愿意南下,以各种工匠尤其踊跃,因为他们在买地的社会地位要比在敏朝高得多了,收入也有提升。京城这里的裁缝,还余下来的那些七七八八都在织造司这里挂了号,以张九娘的了解,他们可填补不了她察觉到的这些产量!

倘若把绍兴这里的厂子一算上,一切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鲁二这才知道为什么纺织路上这么多私人的服装厂,又这么多要招赘的富户了,大厂做棉布,小厂做丝织品,纺织街的这些小厂子,可算是填补了一大块市场空白,而且他们发展这些要比京城有优势得多了——江南自古以来都是桑蚕之地,丝织物要便宜得多,现在大江以南尽为买土,京城织造司不能再直接从江南织造局调货,如果不改弦更张,重拾陕南丝路,那么,以后还要从买地进丝料再加工,售价和绍兴厂子比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优势。

可想而知,将来京城织造司的盈利空间只会更窄,张九娘空有诸多奇思妙想,却很难化为落袋的银两和政绩,不能不说的确是有些可惜。鲁二平时护送她出行,常听她和不同朋友讨论这些,就隔了一层板壁,挡能挡住多少?

耳濡目染之下,也多少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由得颇为惋惜,想了一转,发觉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阻止这么多服装厂跟风扒版,也不可能给张九娘发快信,叫她藏住自己的新衣——等他的信送到羊城港,张九娘怕不是早穿着各种新衣出去逛了,可笑她还想着为京城织造司带些新客,却不知道绍兴那边只要有一二眼线见到了这个新款式,再赶海船回绍兴,不过是半个月的功夫,这里的服装厂就可以开始仿造了!

这最好的办法,还真是如细柳服装厂这管事‘芳姨姆’所说,尽量为张九娘换一笔银子,这样政绩落空了,好歹还有一笔版式费,算是私人的一些好处。因他便肃容道,“看来也只能如此了,不过,我鲁二岂是卖主求荣之辈?不论你们信不信,这笔钱我自己是不收的,全都给张主任去。你们也不要给我现银,开一张支票给我,等主任回武林转船运回京的时候,我要去寻她汇合,便把支票带去了,让她在武林支走。这般大家说的清楚些!”

二女见他虽然并不富裕,但居然也能把持得住,颇有几分不取不义之财的节操,也不由得暗暗点头,芳姨妈笑道,“好,那就分成两份,该你的辛苦钱是要给的!不过,你这粗汉子,能不能说明白女儿家的衣服?说不明白,那我们也不能付钱。”

鲁二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常常要陪小姐下作坊去,如今不比往日了,京中人口腾贵,小姐又要做事,排场大了也遭人非议,往往就二三人陪着。虽不说上下打量她的衣着,但那作坊中各种规格的假人比比皆是,上头都穿着衣服,却可以随便打量,有时候说起男装,还拿我做个衣架子。你们若要女裙,我这里有两件是小姐预备带到南边去穿的,款式特别些我还记得住,别的也没有了,若要说男装我这里还能说得多些。”

“男装不要的!”

细柳服装厂却很看不起男装,认为男装没有她们打这个时间差的必要,“男人他们花钱的在别处,我们这些贵料子的衣服,他们自己既舍不得买,买了也不会打理,更不会积极地去穿,这没成家的男人,出门时能有个人形就不错了,成家了的,在买地终究是少数不说,花钱的地方也多。我们小厂子几乎是不做男装的!”

鲁二见她们对男顾客如此轻蔑,本想反驳几句,垂下头看了看自己洗得泛黄的短袖衫,也是哑口无言,这衣服他到手多久都不记得了,反正一夏天就这么两件,没有穿破他看不出有什么更换的必要。想想就算有朝一日有了钱,可以尽情享受,恐怕也要等吃够玩够了才想着买些新衣来穿——便是到了那时候,恐怕他也不会买丝缎衣服,想起来全是缺点,还那么死贵,就算好看,好看得了多久?便有钱了也不能这样浪掷着花。

虽然只是两件新款式,但也足够细柳服装厂消化的了,他们厂子本来也不大,款式多了反而不容易取舍。因为鲁二初来乍到,还没安顿下来,柳柳这里且还有事,便约定了午后来画图,让芳姨带鲁二去城里银行开个户口,同时芳姨这里正好去开个支票。鲁二这里跟芳姨一起办了入职手续,芳姨带他去宿舍放了包袱,两人便转移话题谈起了纺织路这里常发的窃案,芳姨妈道,“你瞧,正是因为我们厂子做的都是贵价衣服,一件拿出去随便也卖个七八两银子,因此这窃案才屡有发生,我们好不容易赚了一点利润,都拿去修高墙、扎玻璃了,工人出入也恨不得仔细搜身,便是这样也还是在丢,反而是那些大厂子,他们没这个担忧,一件衣服就几十块钱,出厂价更是烂死便宜,小偷要偷多少才能回本?”

“那些更士虽然来了,但也是忙得陀螺转,绍兴毕竟刚归买不久,他们的事情也多得很!这样小打小闹的偷窃,不比那些要出人命的案子那么紧急,不得已只能想办法请师傅上夜养狗,你若是能找到他们偷窃的办法,把这条路给塞住了,悬赏五十两银子全归你——这钱再添点都够你在绍兴买房子的了!”

当然,鲁二不是本地人,他没地,还要多添一笔买地钱,账不能这么算。不过这五十两银子也非常诱惑了。他当下就忍不住要在厂子里巡逻起来,一边四处张望着,一边拿了武林那里得的身份文书,和芳姨一起往外走,忽又想起来问芳姨道,“不对呀,这衣服六七件,案值不都冲着六七十两去了么,再怎么朴素也要三十多两的本钱吧?你们刚才说,案值加在一起才十多两——一件衣服的本钱不到二两?这么便宜?”

按织造司的成本来说,一件衣服二两成本简直是低太多了!鲁二现在仿佛才知道为什么织造司在京城做不开了,织造司的成本就是要五两银子!隔了一条大运河,成本差了这么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难道即便是特科产业,也逃不开官营成本高的魔咒,中间的层层环节还是一样雁过拔毛、层层分润加码?!

“倒不是你想的那般,若以前,蚕丝都是各家收来,各分等级,能织成官缎的上好蚕茧产量本低,本钱是要高些。尤其是前些年,江南动乱,织户离散,茧价更高,成品丝绸的价格自然也就居高不下了。”

芳姨也看出了鲁二的思绪,忙笑着解释起来,鲁二也忙道,“对啊!我常听小姐她们说起,说江南织造前些年受到极大的重创,先是瘟疫、各地闹兵灾,后来买地崛起,江南百姓都大量逃去买地,原本的织户大量改为棉农、棉工,江南作坊也大量改做棉织品,还养蚕的人家不过是原本的一两成,要不是江南、买地都不穿丝物,只穿棉衣,这丝缎的价格怕不是要涨到原本的数十倍——”

也是因此,张九娘等人根本没怀疑这些绸缎新衣是从买地来的,却不想悄无声息之间,江南的丝织业不但恢复了,还私下发展得这么好,成本降低了这么多!而这消息却根本没见诸报端,把敏朝死死地瞒在了鼓里!鲁二不免认为这或许是买地的衙门有意在封锁消息了——平时都说买地的衙门憨厚守信,没想到原来也藏奸!

他这里生着闷气,那边芳姨却道,“嗐,如今这百业俱兴,多少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在一天之内发生啊?周报根本报道不过来的,只能维持重心在农业上,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挑选一些来说罢了,不然,说得多了,一期报纸要有一本书那么厚,而且百姓们又不关心的,只要有好货就行了!”

“就说我们织造业吧,其实桑蚕养殖的恢复也就是这几年间的事情,毕竟我们这里要说农业,实在没有什么能和南洋相比的,自然要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了。买活军一拿下江南,就开始布局,到如今也只能说是堪堪达成了目标的一半,把产量给恢复了一些,至于蚕种挑选、新式方法喂养等等,都还在慢慢的往前推呢,和别的产业比起来,这些成就根本不值一提,轮不上报纸表彰渲染的。就说我们这些小厂子,也就是之江人脑子灵活,能赚点快钱,要说技术,根本不能和大厂相比——我们赚点手工费罢了!大厂那里推的技术,那才叫神乎其神呢!”

说到这里,芳姨也是来了兴致,带着鲁二往旁边一拐,“走,反正进也进城了,我们去超市看看,带你见识一下南边大厂运来展览的新布料——比缂丝还贵,一寸怕不要二两金!也就是最近刚研发出来的,这应该是如今天下第一贵重的缎子了,你虽去不了羊城港看定都大典,但好歹来了趟买地,也让你见识一下买地的好东西!”

第971章 仙女的彩绸

南边不比北面, 水泥难寻,之江道靠近福建道,各方面得风气之先, 物资的丰厚和便给,也不是内陆只能靠大江航运的那些省道所能比较的。在买地入主以前, 通过频繁的私港贸易,其实早已被买货浸润。买地对于这些地方的情况掌握得也很仔细, 入主之后, 施政非常顺畅, 一些内陆省道的滞涩难关, 在之江道根本就不是问题, 这样就可以把心思更多地放在对本地资源的开发上——

十几年间, 对之江道的矿产资源和开发难度, 衙门心里也是早有数的, 几乎是这边才入主县衙, 那边就开始组织采矿,机器一运过来, 本地就能产水泥,不管质量是否最上乘,但至少比没有要强得多了。纺织路那边私人的新厂子也还罢了,毕竟那是开来赚钱的地方, 场地什么的,能省则省。进了绍兴府城这里,建筑就不一样了。

这里和买地所有城市差不多,都是显著地分了新旧城区,新城区一色都是水泥两层小楼,前后还带了不大不小的场院, 虽然就建筑格式来说,还是比较难看的买地旧式稿子,最多是在水泥上拼贴一些琉璃砖瓦的图案,不如京城百姓所见到的一些御作典雅,但至少格式、高度基本都是统一的,看着也很顺眼,沿着院门口是整齐的下水道暗渠,上头盖的是镂空的水泥板,这样在梅雨季节,街道也少了内涝的风险。

看得出来,至少在新城区,和武林新城区一样,都是规划了下水系统,这一点就足够让京城百姓咋舌了——他们认为是皇帝德政的大工程,在买地却是很平常的东西,只要是新建的城区,下水系统似乎都是必备的。

连下水系统都是如此,就更不必说超市了,和武林一样,新城区的规划必不可少的三大件就是超市、衙门和医院,一座城里至少都会有这三样东西,此外,戏台(宣讲台、宣传角)、菜场、澡堂,则是每个街区里坊都必须设置的东西,只要是在买地规划内建成的新区,都会确保百姓步行半小时内能到达这三个地方,在武林众人去看新鲜的时候,鲁二还借花献佛,向同伴指出这较为隐秘的设计思路,搬弄着张九娘平时闲谈时流露的一些皇帝轶闻,“这种以街区为本的设计思路,是京城少见的。皇爷也非常赞赏,很想亲自来看看这所谓的、什么,什么……‘日常商业动线’设计!”

如果说看戏、买菜、洗澡,算是买地百姓的日常商业的话,那超市以及超市门口必定会延伸出来的铺子外街,就是‘非日常商业动线’设计了,这里一般都在城区中央交通便利之所,从城区分管的所有片区过去,距离都差不多,毗邻交通要道,同时略略往里凹陷,设计出一条分流的人行道,导向正门,两侧的偏道则比较窄小幽深,开满了各色小铺,往往车水马龙人头攒动。

这个布局在武林也差不多,鲁二等人是去见识过的,知道这超市里的东西虽然货色好,但总体偏贵,绝大多数人只看不买,起到一个陈列的作用,得闲了来这里,一个是开眼界,另一个也可以在周围的商铺里看看,有实惠的货色买点回去,就是什么都不买,这里小吃摊贩也多,吃吃喝喝也是不错的享受。

这超市的定位,和京城超市也差不多,鲁二对此是接受良好的——所谓的超市,就是超过了东市、西市、大市、小市的地方,所以才能叫做‘超’市,既然如此,不做一般买卖也在情理之中。在京城,超市的货物不是供应大宗买卖,大商家批发了去零碎卖,就是供应权贵的奢侈品。

买地这里也差不多,和芳姨走进屋子一看:得,屋子建得也和武林的没两样。高轩的屋顶、玻璃窗,白日里也开着的电灯,还有马口铁做的柜台,使得屋里比外头好像还亮堂几分。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武林的超市是在港口区,大概买地没拿下武林就已经建起来了,款式很老,不但屋顶还是平顶的,建起来的时候还没有普遍通电,后来通了畜力发电机、蒸汽发电机之后,是后牵的电线,装的电灯,这样顶扇就装不了了,用的还是角落里的大电扇。

而绍兴的超市建起来没多久,是尖顶房子,从外头看着,虽然是水泥屋,但顶面的坡度和瓦房差不多,拿水泥做了飞翘出去的檐角,这大概是个新尝试,瞧着有点怪怪的,在里头仰面看,发现这里还在坡面上开了若干个侧天窗,在本来是阁楼的夹角墙面,又做了里外开的木窗子,这会儿天气炎热,窗子全都打开了,内外通气,屋子里特别的荫凉通风,估计到了冬天把窗户关好塞死,虽然采光可能会降低一点,但又可以收到保暖的效果。

对于南方来说,人多的公共场所,往散热方向去建是没有错的,这个高屋顶让人感到更加舒适,显得整个超市更加气派,虽然这也和买地超市无法相比,但鲁二却比一般人要知道得多些,他晓得京城超市,那是不可复制的仙器,连一块玻璃砖都是仙家的法宝,若是弄坏了,本地是变不出来的。但其余超市,全都是民间现有的东西。

买地既然在绍兴这样的小城市里,都用上了这样新的建制,那便可说明他们的技术的确是又进步了些,施工能力比武林建超市时要更强了,心中也不无感慨,暗道,“这些其实都是小事,服装厂的新衣也好,这超市的新屋顶也罢,看似都不起眼,也和民生没有直接关联,无非就是便宜、好看、舒服上的改进,可小事累积多了,便成了天堑,这可不是学个皮毛,自个儿多努力能跨越的藩篱。

就说咱们的皇爷,富有北部天下,又垄断了奢物买卖,别无所好,就喜欢造房子,在这些事情上,大臣也不会来反对,按说他又聪明又刻苦,还有钱,怎么也能造出比买地更好得多的房子了,可就看武林、绍兴两地超市的差距,就可知道买地这里的进步速度也不比他慢多少,只有更快的——武林的电线还在墙上乱拉呢,绍兴超市这里,墙面上就有电线槽了,甚至那电灯还可以在墙面按开关来控制,还有装在水泥梁上的顶扇,真要比地扇凉快多了,就是转悠起来瞧着吓人,我可不敢站在它下头。不过,屋子高,电灯装得就高,这样换灯泡也是麻烦。”

不论是电线、灯泡还是发电机,都是敏朝无法自产的东西,卖得当然昂贵,但却依旧非常走俏,大概人对于光明的向往是自古以来的,走进这样一间高轩敞亮的,四面只有柱子而无墙的建筑里,不管是第几次进超市,都会有一种屏息般的感动。再打量着四周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货品,就更加要五体投地的称赞本地物产的丰饶了,鲁二跟着张九娘去京城超市见识过许多次了,但走进绍兴超市依然不由自主深吸了一口气——就连芳姨都是如此,两人不约同站住脚,注视着前方整齐而延绵,满满当当的货架,还有货架上放的货品:

成箱成箱的各种罐头,在海上都是一罐二三两银子的高价、成匹的布料,全用粗麻袋缝死了的各色粮食。干米粉一卷卷地堆叠着装成麻袋,在黄豆粒旁装着,货架前的小桌子上堆满了玻璃瓶装的样品,从这些量贩区往前,单件的商品陈列变多了,笔墨纸砚、教材话本,橡胶毬从大到小放在货格里,叫人看了眼馋,一个个灯泡挂在做好的展示架下头,虽然没有亮光,但从规格就能看出它提供的亮度差异——给灯泡换灯丝是非常吃香的工种,因为这一个灯泡得卖一两银子,谁家也不能次次都换,一盏灯有三个灯泡轮着来,随时去师傅那里擦拭换灯丝才是常态……

有了电扇、电灯这两样小电器,旁边就搭着卖基本电工教材和电学常识。本地的丝织业开始恢复了,海外的客商重新能采购到上好的绸缎,在绸缎区前方也有新式老式的衣服穿在假人身上做样品。芳姨指点着告诉鲁二,“你晓得这私人的厂家,倘若要把自己的衣服送入超市来展示的话,要花多少钱么?这样的展柜,一个月五十两银子不还价!”

细柳服装厂主要做的是华夏生意,再加上不愁卖,便没有来买展柜,展柜中展示的衣服还有西洋样式的低胸蓬袖裙,这是鲁二之前在北方不太见得到的。芳姨说买展位的主要是这些厂子,“会做生意得很……他们主要做外销服装和布匹,我们这里洋番很多,西洋画也流行,提花机又发达,自从佘四明打卡机器发明之后,提花机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纹样,这样有很多新花样的缎子织出来,送去西洋非常好卖!

这些厂子为了把自己的料子让洋番看到,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在超市买展柜了,各地的洋番商人也好,或者专门从这里买货去羊城港、?镜那些地方卖给洋番的华夏商人也罢,肯定都会来超市。所以别看超市平时逛的人多买的人少,实则日进斗金,就光靠这展位费、大宗交易的抽成,不几年就把多少建筑成本都收回来了。”

最新小说: 炼狱杏寿郎总受向无节操车 离婚前老公被穿了[ABO] FBI掰弯杀手后互,攻了 网游之倒行逆施 男友中二病又犯了 别有天 农家仙田 星河贵族 [排球少年同人] 非典型追求黑尾 踏月行(修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