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其他类型 > 买活 > 买活 第455节

买活 第455节(1 / 2)

倘若是那种文绉绉又千篇一律的赞颂,大家倒也不诧异了,因为所有类似的批注故事,批注大抵都是如此无聊的,哪怕就是冯老龙出的话本子,最后的点评也有点矫揉造作的感觉,这会儿突然来了个‘有病’,搞的大家都有点踏空了的感觉,前面还加了‘纯纯’两个字,这就更难理解了,有人便道,“啊?这?这别不是印错了吧?还是说这二十四孝图的作者叫‘纯纯’?”

这个大家都答不上来了,那人又读下去道,“以逻辑来说,这是虐待儿童与谋杀未遂,该故事作为孝道故事传扬属于作者脑子不清楚,未能明白原作者的深意,继母在不提供充足预算购买活鱼的前提下,要求食用活鱼,有诱导儿童处于危险之中的强烈嫌疑。儿童不论是前往河流自行捕鱼还是在无钱的情况下前往市场偷窃,都将使自己身处危险环境。这故事流传的目的如果是渲染并攻击继母的不慈,使其在家中惴惴难安不敢闹事还情有可原,用来宣扬王祥的孝顺属于纯纯有病行为。”

“啊……这……”

‘纯纯有病’,再出现一次之后,其意思大家大概是理解了,不至于在书里去找纯纯这个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拗口的表达,大家也能勉强明白六姐的意思,但这份批注依然让大家全都陷入了沉默,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就连朗诵者都有点发虚,清了清嗓子读道,“初编者将这个故事纳入二十四孝,存在歪曲故事原义的嫌疑。本故事对活死人的启发意义应当在于一点:孩子有权利勇于对父母的不合理要求说不。你说要吃鱼,我还想要个慈爱的母亲呢,咱们谁也不能如意,这不是满公平……啊?”

“啊?”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非常的不对味了——虽然他们也未必就对卧冰求鲤的故事多么的推崇,真要细说的话,也觉得王祥为继母这样做实在不值得,这要不是感动了上苍,寒冬腊月的,小孩卧在冰上这不是找死吗?但……但,怎么说呢?‘孝’这个事,在这帮北面百姓的生活中实在是太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了,哪怕有些围绕它的产物不是那么合理,但看到一国的军主,这样肆意且公然地攻击着孝顺之道,还是让他们感到非常的陌生和不适。好像生活中天经地义的道理被颠覆了一样,什么叫做‘孩子有权利对父母的不合理要求说不’?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孩子倘若还能驳回父母的意,那么费力巴哈地生孩子养孩子,为他们操劳又算什么?

虽说这些人家平时也未必就对父母多言听计从多无微不至了,但这是他们自己做得不好,当孩子的要孝顺父母,这标准他们还是认可的。这第一个故事的点评,就直接把众人的认知给直接颠覆了,他们有些人想辩驳,但却又不敢:这可是六姐的批注!那是云端的人,哪怕他们是邻国百姓,也不敢乱说。只好憋着不出声,实在不赞成的,走到一边去不听了,但大多数人实在是无聊,一本新书对行军生活来说太宝贵,因此哪怕不完全赞成,也还是忍不住要听着那边继续往下读。

“第二个故事,孝感动天,这说的是虞舜孝顺父母,得到天地感应和唐尧禅让的故事……”

这故事也是二十四孝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和卧冰求鲤不同,因为这故事里,身为反派的继母和继母所生弟弟,戏份比较重,大家是知道虞舜也有继母的,很多人在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已经隐隐有点预感了,果然,读到批语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孝子总要继母衬托?套路真重复。换句话说,父慈子孝,既然继母总是不慈为什么还要宣扬孩子的孝顺?强盗逻辑?”

啊……这……虽然不赞成,但却也很难反驳!大家难受得好像有蚂蚁在身上爬似的,不禁就抓耳挠腮起来了,但这还不是全部,接下来的话更石破天惊,“谁说虞舜孝顺?谁说唐尧是禅让的?强行把上古时期部落领袖编到自己的道德体系里,儒家脸真大!虞舜那年代孝顺这个概念可能还没有产生,有没有婚姻这个概念都不好说!如果虞舜来自群婚制部落怎么说?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啊!直接开骂了!”

很多人差不多意识到的那个点,居然被批语直接挑破了,哪怕别的术语更拗口难懂,明白了这一点,大家都感到了相当的震动,读书的那人,甚至赶紧把书本合拢,塞到了怀里,左顾右盼一副做贼的样子:虽然如今特科流行,但敏朝的道统还是儒家啊!这本书的批语直接就骂儒家厚颜无耻,还有那什么‘强盗逻辑’,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都是强盗了,还能有什么好话?这……私底下偷偷看看就得了,还当众读出来,就在皇帝和诸儒生大人眼皮子底下!这……这……他们可没有这样的胆子!

“这话怎么能这样说呢!”也有人试着想辩驳,但怎么都找不出新的道理来,很显然在完全理解对方的观点之前,想要反驳也很难,急得结结巴巴,只能重复着这句话,“不能这样说的!”

鲁老二倒是听得兴致盎然的,哈哈笑道,“有些意思啊,读呗!要有那犯忌讳的话咱们就小点声——这反正是刘营的书!俺们不也在南下吗?”

也是……这都走到彭城,听那刘营的意思,便算是买地的地盘了,这书既然敢在彭城卖,他们读得小心点应该也没什么……

看戏也难得,多日没听说书、读报,新鲜故事的诱惑力太大了,又有刘营长做靠山,一帮人战战兢兢、犹犹豫豫,却又还是忍不住还是重新掏出书本,但这一次朗读声音很小,众人都是屏息凝神侧耳聆听,才能听得明白:前面的小故事大致都来源于《二十四孝图》,而且多是贬低挑刺的,很少有肯定的态度,还有一些言语莫名其妙,说不出贬低还是褒扬,很难懂其中的意思。比如说《扼虎救父》,评语有一段话就有点费解,说是:人和人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我曾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掐住了一只老虎的脖子……

说是贬低不像,但细品又有点阴阳怪气的意思,之后的段落还好懂一些,大致是说老虎的脖子的确是身上相对脆弱的地方,但绝不可能被一个少年的虎口环住,不要因为看到这个故事就误以为自己也能掐死老虎,建议还是采取滑铲好些,可以直接滑铲进老虎嘴里……这里为什么会有个滑铲?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虽然之后也肯定了杨香为了保护父亲奋勇斗争的精神,但总觉得这评语有点不正经……

《恣蚊饱血》,傻子逻辑,轻视百姓,如果百姓不懂得燃艾草驱蚊,早就被叮绝种了,而且蚊子永远不会吃饱,把肚子吸大之后,再要进食会直接把血吐掉,再去吸新的。《尝粪忧心》,这医生逢人就说尝粪可以知病情早被人打死了,而且要知道病情根本不需要品尝,没有任何一种情况粪便的味道会是甜的,再说医生是怎么知道的?他尝过几个病人的粪?为了宣扬孝道胡编乱造侮辱智商;《乳姑不怠》,透露编纂者变态的癖好,把他牙齿打掉就知道没牙老人能不能吃稀饭菜泥肉泥了,退一万步说,就算想吃奶,挤出来用调羹喂着喝两口不行吗?

……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被六姐点评之中似乎漏洞百出了起来,怎么说呢,抛开点评中让人读不懂的部分,余下的也不能说没有道理,甚至很多人也逐渐习惯了这种不适感,反而觉得六姐的这些话也颇为新鲜,从中品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标准:“哎,你们发现没有,傻子逻辑、神经病逻辑、强盗逻辑,似乎六姐非常注重逻辑哎!且不知这逻辑是什么意思!”

“逻辑嘛,买活军的报纸上常有的,就是……怎么说呢,就是和道理一样的意思。”

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都觉得非常的新鲜,他们逐渐意识到了,买地的不同,并不只是表面的不同——那些仙器、城建,还有百姓的富庶,是可理解,可眼见的不同,而制度、特科、服饰、法规,这些是生活方式上的不同,这书中所传递出来的思想则是更深层的不同——很难去概括,大抵来说,是对某件事情的评判标准,是道德要求的不同。

敏朝所注重的和民间讲究的一样,都是‘孝道’,而买活军似乎也不反对孝顺父母,就如同六姐在《弃官寻母》这故事之后所说的一样,寻亲找生母,是人之本性,孝顺父母也是好来好去,回报之情,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美德,但,如果把孝顺父母压过一切,成为所有逻辑之上的逻辑,那么,这份倡导本来就不合逻辑。而买活军所鼓励的并不是无原则的孝顺,恰恰相反,他们所鼓励的正是‘遵循逻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好像他们报纸上是常常提起这个的……”

有些人一知半解,有些人干脆完全不懂,只是听着点评中风趣的言语发笑,还有一些人——往往是自己也有孩子,而父母又较为慈和,疼爱他们的人,对于六姐耻笑二十四孝的做法则是大摇其头,完全无法接受。鲁二哥坐在一边,静静听人念完了《二十四孝故事》的点评,才刚把另一本《孝顺事实》开了个头,这里就有太多故事是大家没有听过的了,大家兴致更浓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就着火光没法念了,他才起身道,“算了,别把书烧了,我拿去还刘营!”

大家依依不舍,把书还给他,也有叫他明日再借来看的,恰好刘营开会回来,笑道,“你们这些莽汉子,倒是喜欢上看书了!一个个的文雅起来,行啊,今晚我拿回去熬夜看完,明日随你们来借。”

大家忙都起身叫人,面上显出钦服之色来,平心而论,比起老派的大老爷们,他们当然更喜欢特科和买地的官吏,这刘营也不骑马,也不穿甲,每日和大家一起步行,不但吃得苦,而且为人处世,叫人挑不出毛病,在众人心里,简直算是文武双全的俊彦典范,很多人不赞成这书的,也不责怪刘营,认为他大概是还没来得及看,就借给鲁二哥了,倘若他看过了,一定皱着眉把这本书丢掉,绝不会让它流毒其余人的。

可这会儿,他们的设想完全落了空,原来刘营还真看过,而且对其中的观点一点都不陌生,甚至也不反对,面对大家的询问,笑着答道,“现在民间这样的《新编》、《再评》、《醒世》、《点明》编本,很多见!大致都是这样的观点,把二十四孝这样的故事批倒批臭,是我们民间最新的风潮。我们都早习惯了——也很赞成!”

“至于说是不是六姐点评……十本里九本都拿六姐点评这样招徕,这要都是真的,六姐除了点评,也不必做别的事了,最多就是点评了一个故事,其余都是别人按着她的口气仿写的罢!只要挂了六姐点评,都好卖得很,尤其是在买地之外这些地界,按道理我们买地也没有管辖权,因此他们最喜欢跑到这里来印这些,再夹带到买地境内去卖了。”

原来如此,众人倒也不纠结这个,现在什么书流行,什么文人墨客当红,便以他为招徕出文章集子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大家也不觉得道德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更多的人是惊骇于买地的风气——在此之前,从未听说买地的活死人,居然都是这样没人伦的家伙!不但有人出这样的书,而且在民间还广受欢迎,甚至要把‘二十四孝批倒批臭’,这,这和颠倒纲常、跌破金瓯有什么区别?

改朝换代也好,刑法新律也罢,对这些温水煮青蛙的京城百姓来说,似乎渐渐都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了,但今日这一本书,却让他们再度燃起了非常强烈的异域感,感到前方的买地,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天地,就好像……怎么说呢,就好像买活军终于脱下了画皮,露出了真正的面目,原来他们此前的一切都是假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把过去属于敏朝的一切都完全毁灭——

而这原有的一切,它的根子,其实并不在皇帝,不在皇宫,就在这刊行天下的《二十四孝图》上,哪怕是触动皇帝,触动读书人,都没有触动这一张张图,这一个个故事,让旧社会的百姓来得难受,他们终于切身地感到了战栗,感到了威胁,感到了一股逼人的窒息——买活军是终将取得天下的,这一点,一路来已成了大家的共识,可他们如今也逐渐地发现,这对于他们来说,并非完全是一件好事,和好处一起到来的,还有那别扭又难受的新典范,‘逻辑’作为六姐的圣谕教化,已经开始对‘孝道’发起了强烈的冲击,当这样的话本在天下传播开来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了若干年前,文人墨客面对买地新道统时一样的,共同的寒意,好像有一把大刀已经冷不防地砍到了自己的脖颈上——

更难受的是,还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能眼见着那把刀开始,慢慢地在厚重的旧俗之上斩磨!

第964章 夜不闭户

这《醒世菜根谭》, 算是给这些京城来的乡巴佬开了个好头,叫他们从此留意到了运河沿岸的书籍,哪怕都不算是银钱多宽裕的人家, 竟也商议着托请着刘长智去给他们弄点南边特色的书来看, 也好叫他们对南边这边的风尚多了解一些。刘长智听了,很是高兴,对他们道,“你们这样的风气,正该在厢军营里多多地推广起来,要比别的班组歇下来之后,只想着找酒喝,拿纸壳子自己做了土扑克打——且还要来钱, 好得多了!真不知道这世上哪来这么多笨人, 上赶着给旁人送钱。”

这说的是土扑克上做记号, 由是算牌赚钱的,这是最粗浅的千术, 便是一般人也很容易想到。鲁老二等人焉能不知?听了都是暗笑其余几个班组发蠢,又夸鲁老二, 说他这个师门拜得好——一般来说, 沧州的武学宗门,对于入室弟子都有行为规范的要求, 不赌、不饮酒,这是最基本且普遍的, 鲁老二修的童子功,他师门就额外还要求不进花楼,不票唱,得了童子功真传的更上一层楼, 就要求不能和女人同房——至于自己做点针线活这允许不允许,倒没人敢问他。

这是一种难捱,还有一种是要求要茹素,也说不出谁更难些,总之武师虽然有一身的限制,但日常起居的限制也很多。鲁老二又不是和光同尘的性子,他自己不玩牌,任何赌博形式都不参与,他这个班也就都是跟着如此,这要有谁不服,捏着拳头上来和他干就是了。

这班上也都知道他的性子,每日半下午扎营之后,闲极无聊,宁可拔草根相斗,都不去玩牌,甚而自己不玩,跟着人群后头看一看也是不敢,也正是因为无聊,才托人找了书来看,因此得了刘营的夸奖,又还免了自己的花销,刘营从他自己的奖金里拿了一部分出来,去城里给他们弄了十几本书,道,“有想看的班组都可以来我这里借阅,三日内是免费的,多了以后按天算租钱,还不上的班里凑钱还我,我又去买了书来大家借阅,有想看的都可和我说,我来弄。”

他如此仗义,居然自己出钱买书,而且买回的都是有意思的闲书,并非京城里卖的什么课本、报纸,众人焉有不感其情的?于是鲁老二班上要看‘买地特有的书’,其余班有的要看玄幻话本,有的要看‘带些色儿的’,有的要看游记,不过是二三日,刘营真抱了一捆书来,让各班去借阅。所有书籍全都是白话文带拼音,非常符合这些厢军的知识水平,这些人无论怎么样,一个班里凑出一个能读拼音的还是不难,于是各班歇宿之后,便推一人来读书,其余人听着一同议论噱笑,只还有少数两三个班里,仍然有人约着暗地里看小牌。

要说这看小牌,先一个营里十几个班都有人去,只鲁老二班里清白,刘营也不狠管,大家还以为只要不耽误了正事,刘营也不会多说什么,毕竟他是买活军那里的人——虽然没有明言,但看做派、发型、服饰,还是很明显的。这本就是隔锅的饭,大面能熟就行了,是否夹生有没有糊底,关他什么事呢?

却没想到,刘营原来是在这里等着,见大家都流行读书了,看牌的人少了,便痛下杀手,一日抓了两个赌摊,人赃并获,当即就开革出去,所有赌资全都充公,其余厢军所属的班长,报酬扣了三成,要一直到地头再无事了方给,倘若再犯,那就一文钱也没有了。除此之外,还把那几个带头做牌出钱的扭送到下一站州县的牢狱里去。

在异乡被收押,可不是什么好事,虽说按道理,看小牌哪怕出千也不是什么大事,关上几日,打几板子也就放了,接下来对这些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无非是怎么凑钱回京城。可按厢军这里私下流传的说法,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现在州县的父母官,很流行卖犯人,就算是本地的犯人也要当心,进狱之后,很容易被报个瘟疫身死,然后私下被远远卖到买活军的新番地去——这死法也是报得有讲究的,必须是瘟疫身死,这样家里人都见不到一面,为了防疫的要求就要直接烧掉,死无对证,你想见死人一面,那见了以后你也别出来了,牢房里住去吧,倘若你也染了瘟疫,回家传染了邻里,那可如何是好,你该当何罪?

“那些个轻罪是如此,重罪不消说了,从前论斩的罪,现在多是流放,流放去哪里?远的去山阴,近的去义乌,都是有矿的地方!还有的走了一半,直接稀里糊涂就上船了,一问,才知道自己被卖到建新去了!你说呀,现在到处都在开矿,人手哪里来的?不要一直抓人去填补的?这些州县的老父母,也不敢直接往买地卖,不就是卖到远番去了?还有鞑靼那边好像也有矿,更远了说,买地的虾夷地,不但开矿还缺人种地呢!现在江南比从前七八年都要太平,为什么?就是因为开始往出倒腾人,这牢里常年开始流行瘟疫了!”

这都是那些接受州县辎重的厢军,和当地人套磁儿打听出来的,众人你传我,我传你,说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一脸凝重,嗯嗯连声,顺带着连前些年的纷争都了解了,原本在京城还真不知道:“哦哟,买地取之江道之前,之江道,我们江南道,乱来兮的!那些流民,蝗虫一样,来一趟乱好多天,还凑成帮派团伙在街头呼啸而过,动不动就打群架,百姓们一听到风声只能关门闭户,县里那些衙役,一点办法没有!有个儒生叫黄德冰的,还在报纸上写信,叫六姐出面来管管!”

“好了么,现在凡是闹事的,全都抓起来!牢里关了能不能出来,都不好说的!哪怕是小罪也好,进了牢房得不得瘟疫,那就是听天由命了!往昔,那些老父母,抓了人又没他们什么好处,还要加派人手看守牢房,现在呢?把人一卖,大概总有些好处的!再加上买地也严管迁徙流民,不许滋事,也放了话说,那些聚集群啸,扰乱治安的流民,就是到了买地也不接收!

这些人没了靠山,岂不是要把皮紧起来了,就是本地的百姓,也更加规行矩步,生怕被抓住错处,一收监就和家里人天人两隔了!我们这里,倒是重新有点夜不闭户的味道了,便是那有世仇的人家,见了面也都是笑笑的,不敢起什么纷争,就怕两家人争吵起来,对方倒霉不要紧,自己也跟着倒霉,那就笑不出来了!”

连本地的人家都是如此,这些外地的厢军,就算原来是班长又如何?十成十是要被卖到矿山去做苦役的了。且不说这话是否真假,总之对于厢军营的军纪,是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现在这些厢军别说滋扰地方了,自己玩牌都不敢,先先后后闲来就是看书评讲,别说,还有很多大老粗,在这么多年之后才第一次接触到《斗破乾坤》这样一度红得发紫的话本,并且新发掘了一个爱好,一门心思投入进去,不过,这也都是后话了。

这些爱看仙侠玄幻话本的人且不说,鲁老二等人,看的都是买地有而京城没有的书,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菜根谭》类书籍,以及《旧事新评》,这样把流传已久的故事,按买地的风俗和倡导进行新点评的书籍,他们越发是认识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买地,那里通行的规矩和民风,与京城实在是截然不同,颇有点儿光怪陆离的味道:要说新呢,也不完全新,一些敏地的担忧,在买地似乎也还是存在的,比如说人口拐卖,京城妇孺单独出门,都怕被人拍了去,这接近买地的所在,也有被卖到新番地去做矿工的恐惧,至于在买地生活,犯罪要去挖矿似乎也是很普遍的担心。这么看买地的百姓也不能完全安居那,也不是神仙日子。

可要说旧呢,那就全然不是这码子事了,买地这里,和敏朝不同的认知并不仅仅是一个孝上,于男女之事,邻里之间的道理,也是截然不同,对一些老故事,看法简直让人咋舌:比如说《董永遇仙记》,也就是俗说的‘七仙女嫁董永’,还有《牛郎织女传》,都被买地所鄙薄,假借六姐批注,或者以当事人自己的说法,认为故事本身的逻辑散漫,而且存在被美化的犯罪事实。

最新小说: 炼狱杏寿郎总受向无节操车 离婚前老公被穿了[ABO] FBI掰弯杀手后互,攻了 网游之倒行逆施 男友中二病又犯了 别有天 农家仙田 星河贵族 [排球少年同人] 非典型追求黑尾 踏月行(修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