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报道留下,你先下去找一下建新周边,包括整个买属辽东地区近期输送过来的情报吧!”
谢双瑶也没有和人吐槽的意思,而是随口下了指令,回身走到电扇面前,打开了开关:这羊城港的天气是真离谱,才刚五月,一波热浪,热得和盛夏一样,如果不是不好安装,而且要保持与百姓同甘苦的姿态,谢双瑶都有搞空调的冲动了,现在反正也是离不开冰块和电扇,基本刚过早上十点就要开了,再这么热下去,她考虑去港口翻个空调扇出来用用,甚至还有找一艘奢华游艇什么的带出来,住到港口里吹空调的想法。
“真是热死了,感觉今年南洋的热灾会热死不少人……要做好备灾抗旱的准备,还好,去年拿了川蜀,有都江堰在,一大粮食产区还是可以保证的。”
一边擦汗,一边开电脑,她嘴里碎碎念地吐槽着,在等电脑开机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翻看昨天下班后积累到现在的各地消息:现在买活军的地盘已经相当的大了,每天都有千百件事情,不可能所有都报给她知道,只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消息会额外上报,其余时间,都只能由谢双瑶搭建起来的体系去处理,谢双瑶也逐渐从眉毛胡子一把抓,演变为抓大放小,主抓大方向,过问重点案例。
她的工作逐渐转为评估、制定规则、标准,以便更好地鞭策别人为她搬砖,当然,同时也包括为一些重大战略方向做出决策,譬如说,在建新附近发现了可以手工提吊的小油井之后,买地要不要更改原本拟订的对建新政策,以及如何同北海边境的番族相处,布里亚特鞑靼、哥萨克、罗刹人,也包括了现在逐渐分散融入各族群的突厥人,甚至更远一点,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这些新出现的番族关系,买地该绷着哪根弦,是友好、招揽,还是挑拨、敌视,这都要看谢双瑶的意见了。
在这件事上,不会有人比她更专业的,因为其余地理专家也好,地缘政治专家也罢,都是谢双瑶找的教材,审核的教纲,一步步培养出来的,谢双瑶非常知道他们的真实水平,而她本人在对通古斯地缘上走在了所有人前面——她至少亲自去过一次,谢双瑶曾坐火车横跨整个通古斯荒原,去莫斯科旅游。所以她大概还有个纵览的印象,而其余专家能在地图上把通古斯的疆域画出来就不错了,要指望他们知道更多,也有点太强求。
所以说,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存在感的问题啊……能手绘中世纪欧洲地图的历史爱好者,人数肯定比能绘画出西伯利亚矿产资源分布图的人多多了,世界历史就这么几块,除了本国以外,欧美的历史绝对是最多人会优先去研究的,比起来,罗刹这边的存在感要低得多多多多了。就是谢双瑶自己都没什么研究,要不是她旅游去过一次,估计连那点粗浅的印象都没有。
“谁能想到,其实在另一个世界,通古斯的第一次大开发还真就在敏末的漫长小冰河时期呢?虽然那时候也巨冷,但通古斯还真是在那个时期迎来第一次开化的,而且还真有不少辽东汉人跑过去开垦田地,挣扎求存。又有多少人知道贝加尔湖曾经也是华夏的北海……这也怪传统生产力形成的思维模式,北海那地儿在以前的确就是空耗管理资源,几乎没有出产的苦寒之地,大家都攒着劲儿往南方跑,建州入关南下,已经是大赢家了,根本就不在乎北海那破地儿,干脆就甩给罗刹人,免得还要花钱打仗了,都认为是赔钱地儿,压根没留意……”
辽东的情报很快就送来了,各式各样的载体都有,上交的工作日志,当地的报纸、散文,情报局的报告等等,多角度地生动再现了如今关外的复杂风情,谢双瑶一边翻看着,一边也不由得喃喃点评,“多少年来封锁地理,搞得有点太过了,民间没有地理基础,搞得现在很被动,想要找出对奴儿干都司再北的地界,地理还很精熟的汉人太难了,在这方面,鞑靼人真是得天独厚,虎福寿——是虎福寿吧,我记得他以前有个妻子就是布里亚特鞑靼的,这不就又串起来了?啧,要不要把他调到阿勒楚喀去,或者去建新搞边市……不过那就等于直接收编建新了,老汗还活着,这件事还要先问问他才好。不然恐怕建新女金心里会有意见,认为我们汉人说话不算话了……”
说敏朝给打的底子太差,真不是谢双瑶在撒气,就说乌拉尔山好了,谁能相信它在华夏也叫葱岭啊?要知道后世认为的葱岭一般都是帕米尔高原,这俩虽然都是高地,但在现实中那是真隔了老远,中间还有好些别的地形,把他们叠加在一起,叫成葱岭北干和南干,那谢双瑶只能这么理解:葱岭其实是一个名词,用来行动领域最西侧的山脉,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朝一日黄贝勒打到欧罗巴,饮马泰晤士河,并且宣布臣服于华夏,为华夏百族的话,那也可以把苏格兰高原叫做葱岭……
这不扯吗!会有这种玄幻的命名,其实就是地理教育太稀缺了!搞得很多人在相关领域完全就在充满自信地胡说八道。谢双瑶不得不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来填补敏朝的瘸腿,比如说把后世地图进行重新勘误和定稿,甚至在很多时候只能参考老版本来制出新版地图——地图也有很多种,有地形图、行政区域图、道路图和一些特种资源地图,这其中矿产资源图,就算是到了现代那也是重要机密,别说通古斯的矿产资源分布图了,就是国内的矿点,谢双瑶都拿不出完备地图来,只能是参照一些行政地图上的地名,还有大略标注的区域,让找矿队去勘察,寻找出适合现有技术条件开采的矿点来。
这是一个很艰苦的活儿,但又要比历史上好得多了,因为至少有个大概的方向,以及心中的坚信,凡是去找,都是知道可以找到的,这就要比漫无目的地在荒野中游荡要好得多了。至于说矿点找到了,是否能顺利开采,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把地图先确定下来——谢双瑶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组织找矿队的,她给的奖金颇为丰厚,因为矿产的需求对买地来说是永远卡着脖子的一双大手,买地的内需可以说是非常旺盛,对种种商品的需求增长都是指数级别的,各方面的资源都必须得供应得上,不然,商品价格体系肯定会动荡不安,间接地影响到治安的稳定。所以他们一直是非常缺矿的,尤其是缺现有条件下能开采的矿产。
“本来,让人去通古斯找矿,只是有枣子没枣子打一杆子而已……”
的确,去通古斯画矿产资源图,这完全是给未来做的准备,谢双瑶对通古斯的矿产资源就没有看到过任何一版地图——那毕竟是罗刹国的地盘,这都是保密的,会公布出来的都是几句话而已,比如说,贝加尔湖底蕴藏了巨量的油气资源,这是公布过的。但有啥用……现在买地的技术水平,油井都建不起来,更别说水下采油了。再说,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一淡水资源体,谢双瑶就是疯了也不会在湖里搞开采的。
至于说通古斯的其他矿产,都是好东西,但也不急着开发,这都是给后世留的,按买地现有的疆域来说,她还是更情愿在南方找矿点,至不济,奴儿干都司境内开矿也行啊,说石油,又不是不知道哪有,大庆嘛——现在还是野地,但只要去找的话,肯定能找到,就不知道大庆的油田能不能满足手工提吊的条件了……
目前来说,买地对石油的需求还没到非常紧急的程度,这并不是因为石油不重要,而是因为买地没有自己掌握矿场,这就让他们心怀顾忌,不敢开出依靠石油的生产线,只能收买大食商人带来的石漆做实验:自古以来,人们对石油的特性就是有认识的,而且也有很多地方会自行流淌石油,或者开出井口,如提水一般打出来使用。
所以,现在也不是没有地方能产,只是产量都不大,而且这些小矿点很不巧都不在买地疆域之中而已。谢双瑶本来已经逐渐接受了缓缓发展石油工业,等什么时候技术可以堆到一个程度,能够搞出自喷井之后,再来大规模铺开这方面生产,可没想到,远方送来的一个消息,却让她的心思一下又不平静了起来。
“本来,只是下个闲棋,看看五年八年之后那边情况如何,再做决定来着。想着那么大的地儿,建新城市也不大,就和无人区发展似的,应该闹不出什么幺蛾子,但没想到,这哥萨克人跑得可真远……这也是我疏忽了,历史没学好,不知道这时候那边已经翻山来贝加尔湖了,还以为他们第一次越过乌拉尔山,占领通古斯是在几十年后,签尼布楚条约那会儿,且那时候通古斯几乎是无人区。”
这也算是谢双瑶一个难得的小疏忽了,她是知道这时候布里亚特鞑靼聚居在北海边的,这就和‘数十年后通古斯是无人区’的认识相矛盾了,但当时谢双瑶也没深想,就觉得可能是因为建州入关,华夏局势大变,布里亚特鞑靼也被整合过去了。毕竟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而且罗刹历史相对冷门,了解得没那么透彻。
随着建州女金前往通古斯经略,情报渐渐丰富,谢双瑶才知道,这会儿乌拉尔山以东实际上还是有不少土著百姓的,并不是想象中那样荒无人烟,而且,罗刹国也已经对通古斯显示出了野心,派出的哥萨克骑兵装备更是豪华,说白了,如果没有火砲加持,现在建新的那些骑兵,装备儿科是抵挡不过的,就连开原的买地兵士,心里恐怕都有点打怵呢!
“本来觉得这世上除了白人以外就没人了,看来其实并非如此,是他们走到哪里杀到哪里,才在历史上生产出那么多空白来……罗刹人……也是北欧血裔,老海盗的后代,一群白人翻山过来把通古斯土著杀的杀,奴役的奴役,再把这个地方当成是自己自古以来的领土,老套路了……占个几百年,还有人真觉得这里就是他们的自古以来了,还有傻子帮着一起洗……不好意思,现在就是古,不,现在比古更古,这里历史上就是华夏北海,可轮不到白毛子来谈什么自古以来!这会儿,你们才是外来的侵略者!”
谢双瑶拿起铅笔,孩子气地在罗刹国的首都,包括海参崴、苦叶岛、北海这些地方上都画了大叉,并且于海参崴等地上标了‘华’字,随后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的脾气其实一点都不小,只是平时很少表现出来而已,要说深藏的雄心壮志,全吐露出来的话,往大了说,恐怕会让万邦不安呢!
也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震动,谢双瑶对外一般也很少说这些,还是很低调的,走到哪一步就盘算哪一步。就像这会儿,也就是‘地图开疆’般撒了撒气,谢双瑶就立刻回到了统治者应有的务实中:这么好的地方,谁也不情愿撒手,资源宝库啊,就算现在不开发,也一定是要拿下来的,给后世留着也好啊。不过,不能否认的是,按现在的条件,即便是要维持对通古斯的占有,需要付出的资源也实在不小——物力都不算什么了,关键是人力,她上哪变出来那么多人啊!
“得想想办法,啧……关键是通古斯的局势比我想得要复杂而尖锐,矛盾和接触都产生得太早了点……而对罗刹国的情况则了解得太不够多……”
谢双瑶又翻看了一番文件夹,她觉得这些信息还不够,她还想知道得更多一些。于是,翻开电脑文档,又看了一下之前做的摘要,她的眉毛扬了一下。
“有一个叙州的调任吏目救了一个罗刹贵族,并且把他送到了开原,刚从开原到羊城港两个月……怀疑是罗刹皇族……”
“有点意思,他现在学会汉语了吗?要不要见一见他?”
第933章 明天开始做沙皇!
“这个, 好吃,这个,好吃, 这个——不好吃。我喜欢, 这个, 我不喜欢, 这个,天, 蓝色,地, 黑色。”
“天,蓝色、白色、灰色、红色——云彩是红色的。”
“云彩是红色。地, 黑色——褐色、黄色——”
迪米特里的手指在众多卡片上犹豫了一下, 但还是挑中了鲜艳的明黄色, 他试探性地看着老师,努力地组织着话语,“地——这个——”
“落叶, ”在他对面,一个同样高鼻深目, 金发碧眼的学者同时说了好几个单词,都表达落叶的意思,“feuilles——啊,你不知道这个。”
他换成了汉语,“落叶,是的,这个是落叶的颜色。”
是……颜色,这两个汉语词迪米特里是能够听懂的, 他立刻急切地点了点头,这样就学会了一个新的词语,叶、落叶。他跟着连续念了好几遍,随后露出了迷惑的表情来,“叶——也——我也——我也——”
这两个词的拼音当然是完全一样的,老师只能在拼音下头标注了汉字,并且试图向迪米特里表达较为复杂的意思,即:在汉语之中,同音词比俄语以及所有其他欧洲语言都要多,拼音只是一种辅助阅读的手段,实际上字句的具体意思由拼音下方的汉字来决定。
这种语言逻辑,对于迪米特里来说自然是极其巨大的挑战,迪米特里发现,这种陌生的,契丹人所用的语言,他们的词语发音往往极为简单,就像是一粒粒小小的积木一样,甚至可以拆解为单音词,同时通过这些单音词的互相组合,形成非常复杂的意思,譬如颜色,往往是双音,尾音是固定的‘色’,前面是形容词,天有时候是蓝色的,有时候是白色的。只要把‘色’字记住,那么,在遇到相似发音的时候,不管怎么样,首先就可以明白这形容的是一种颜色、色彩。再通过人们的音节去认识新的颜色。
同样的,在好吃、不好吃,能吃、不能吃上,这种音节的简单相加也能奏效,因此,即便他和契丹人之间门语言不通的程度令人吃惊,但他们仍然能在过去的数月内,设法把一些契丹话的要素灌输给迪米特里,迪米特里甚至感到,如果再给他一年半载,他是有希望能够流利地说起契丹话来的。但目前来说,他还是只能把满腹的疑问憋在心里,糊里糊涂地任由契丹人安排着他的生活,就算有意见,他也无法表达出来,而面对契丹人的问题,迪米特里也只能非常遗憾地保持沉默,他完全不知道他们在问什么,就算有心把自己的秘密全都交代,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呀!
对双方来说,他们共同的回忆都开始于那个突然的雪夜,天气突然变冷,在山林间门狼狈逃窜的迪米特里,几乎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就算不死在敌人的追捕之下,也会死于这突如其来的严寒之中——这就是他最后完整的回忆了,至于他是怎么在燥热中忍住不脱衣服,并且找到那一堆篝火,还能在火堆边找到一个相对隐蔽的地方取暖,迪米特里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当他再度醒来的时候,迪米特里已经来到了有生以来最暖和的地方——他到现在都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他醒来时所同时感受到的寒冷和温暖,迪米特里首先看到的是皑皑的白雪,白茫茫的城墙从他的视线中延伸出去,天空中还飘着雪花,不断地增筑着雪砖的高度,但是与此同时他浑身上下却温暖而柔软,没有感受到丝毫寒气,所体会到的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柔软而温热的触感——
迪米特里认为,这种柔软的感觉,完全值得发明一个至少长达二十字母的词来形容,它完全和迪米特里自小习惯的那种带着烟味的,烧燎的,从一面袭来的温暖不同,不像是壁炉前的毛皮那样,毛茸茸的温暖,它是更加顺滑,更加平整的,是均匀的,从身下到头顶的,从关节里透出来的感觉。
他有过一次类似的感受,那是在冬天和父亲去乡下狩猎,住在他们的农庄里,他们的床就建在炉子上,下头垫的是熊皮,那天晚上,迪米特里有类似的暖和,但也远远比不上现在的感受。在农庄,只要一离开床,就会感到凉气扑面而来,但在这间门屋子里,他可以非常轻易地把被子掀开,起身下床,甚至还暖和得只需要穿一件衬衣——事实上,迪米特里很快就感到了一阵燥热,他甚至感觉到,如果能来一杯冰水滋润嗓子,那将是非常舒适的。
就像是住在土耳其人的干蒸浴室里……温度只是比那里稍微低一点而已。
他这样暗暗想着,同时好奇地靠近了透明的窗户,伸手碰了一下,确认这窗户是用玻璃做的——并且似乎还是双层的玻璃,非常的透明纯净,胜过威尼斯最好的琉璃品。迪米特里一时不禁大为敬畏,认为自己这是已经上了天堂,他回身仔细地捻着被褥,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了:这大概是一种特别的丝织品,他在生前还完全没有接触过那,如此的顺滑保暖,大概因为他是冻死的,所以慷慨的天使给他额外提供了一个很暖和的环境。
这样的误会当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从来没有一本经书告诉迪米特里,天堂里出出入入的都是黑发黄皮肤的契丹人——或者鞑靼人,不过,迪米特里一直表现得非常顺服,因为——他有什么理由不配合呢,这些人怎么说也救了他,而且还给他吃一些好吃的东西。
迪米特里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什么菜,大概是一些特别的契丹做法,但是,他还算是认得出食材:鱼,气味浓烈,但习惯了就很香的酱料,还有猪骨头,以及一些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主食,迪米特里只知道它们都异常的美味,做法也非常的精细,比较起来,他从前吃的东西就像是垃圾配呕吐物——迪米特里过了四五天才发现他的主食之一,‘馒头’,也是用面粉做的,只是其精细软和程度要超过他们日常吃的列巴上千倍,以至于他一开始甚至不知道这二者可以说是一种东西。
如果他已经死了,那也没什么好悲伤的,早知道死后能吃得这么好,他根本就不会逃生,哥萨克人作乱时,迪米特里就会伸出脖子给他们砍了。当然迪米特里只是在吃好吃的时候,会有自己已经死了的怀疑,大部分时候他还是感觉自己大概是活着的,他掐自己会痛,有时候也会感觉到虚弱——他大病了一场,快死了,这是他从契丹人的比手划脚里猜测出的说法,所以感到虚弱也很正常,不过,迪米特里本人苏醒之后没有感到有什么大碍,大概半个月不到,他感觉自己就完全没有不适了。
丰富的盐和香料,丰盛且多样的食材,非常神奇的,在冬天也偶然能吃到的新鲜蔬菜,这帮契丹人的生活让迪米特里大开眼界,迪米特里认为,如果这个世界有天堂,它应该就在契丹人的土地上——他想不出还有什么人的日子能过得比契丹人更好了,他们生活中所有的那些新鲜的东西,迪米特里甚至都不知道名字,比如说他们盖的被子,用的是一种叫棉花的东西做成的,这东西在迪米特里的生活中反正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还有那种叫土豆的,炸起来非常好吃的食物,以及丰富的、丰富的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