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其他类型 > 买活 > 买活 第376节

买活 第376节(1 / 2)

虽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人物对历史走向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啊……谢双瑶又一次翻看起了《大辽州计划书》,以及由衙门智囊团紧急撰写出的评估报告:计划书提出的是思路,没有统计局的数据,吴素存等人是不能预估这计划要用多少人手,投入多少资源的。

所以,还得由评估报告来决定第一期投入的资源规模,再看回报是否乐观,决定后续是扩大投资,还是保持现有局势即可——关键在于后续辽州的气候,气候条件要是不许可,路修得肯定就慢,维护也很难。说实话谢双瑶都不知道这会儿北边的气候条件到底如何,四贝勒等人能不能在卫拉特站住脚——在这个时期,通古斯、卫拉特那都是历史上的小透明,她哪知道到底有多冷,万一点子贼背,过去之后直接一场暴风雪,战士们损伤惨重,四贝勒只能狼狈迁徙去通古斯,或者二贝勒、三贝勒也无法在通古斯立足,所以又想回老家去呢?

在领地的迁移和开拓中,这种类型的失败是很常见的,和统治者本人的素质完全无关,因为风险是普遍的,而很多时候人们没有太多的选择。这也难怪凡是统治者都十分迷信了,谢双瑶这里,她的自信心则源于对后世历史的了解——等是不能再等了,当地的士族既然已经自发地推出了吴素存这样的代言人提出了开发需求,那就说明这种需求会传导到百姓和小地主之间,不能等这一点是无需质疑的,关于这一点的挣扎她已经做过了,既然不能让各地的百姓等,那就只能是边走边看,边开发边修正。

至于结果是好是坏,该如何预期……反正蛮开发一下吧,再差也不会比白白封了辽东几百年,小冰河时代都结束了,还把一块挺肥沃的土地封成北大荒来得强!以辽州资源的丰富,好好规划一下,但凡能打好工业的底子,再消化个几十上百年的,毫无疑问辽州直到海参崴地区都会遍布汉人,先不说通古斯、卫拉特的归属,最次最次,远东最宝贵的不冻港就不会那么轻易地丢掉实控权了。

这就值得下一注了!

她给可行性报告签署了最后的绿灯签名,这也意味着这个计划现在开始正式进入了衙门的待办事项——交易所大盘算是赌对了,谢双瑶没有和它赌气,故意拖延计划的审批速度,而是按照自己的步调将它推入流程。同时,她也在电脑里调出了大学筹办相关的进度月报,做了加急批示。

“金融人才奇缺——那个沈君庸,他怎么还没接聘书啊,快,你们去催促一下,尽快搞定尽快先把金融系办起来——不要等校园建好,现在可以先自筹地点,灵活教学,大学建好之后再一体搬迁。”

或许只有谢双瑶自己,才知道她的思维为什么会这么跳跃,但一旁的谢要好眼神微闪,或许也有了自己的猜测:以可行性报告中提出的第一期投入来说,开发辽州,计划中是非常倚重辽州当地势力的,这也就意味着辽东的世家大族在被买地正式纳入版图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祖家代表的将官门阀、女金遗民,以及曹家为代表的小军官团体,三方势力都会有所壮大,固然可相互制衡,但……只怕最后完成买化的时候,会成为一块如闽西广北一般的硬骨头……

但是,能否不借重他们的力量呢?从军主的决策来看,她认为这么做并不划算,先有范十三娘,后有曹、吴、艾,这些一只脚站在旧门阀,一只脚站在买地的俊杰,展现了出众的能力,也衬托出了衙门的局限……衙门缺人啊!这样的年轻俊彦,军主怎会把他们往外推?

接下来,军主必定会重用他们,升官发财、一力提携,给予他们在计划中所发挥的作用相衬的待遇。但……同时她也会大力栽培完全脱胎自买地体系的新一代,以便在将来拥有更充裕的选择。

就像是,就像是通过范培勤案崭露头角的那个小讼师,她叫什么名字?王剑如?这个案子办得漂亮,军主虽然只是在公开场合夸奖了一句,可私下却交代秘书班吴小莲对她多做栽培……固然,吴素存、艾狗獾这些地方世家的子弟,都让人眼前一亮,但假以时日,王剑如也未必输给他们。而他们也永远也不会像是王剑如一样,得到军主的信重。

英雄固可定时势,但世间的英雄,却远远不止锦衣玉食的子弟们,从前,他们要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出头,但如今时势已经不同,买地有了完善的教育系统,这也是为何军主如此重视大学……

再过十年,谢要好想,再过十年,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妥协了——买地,不会只有一个王剑如的。

所以,大学一定要建好——因为……买地也不止需要一个王剑如,买地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王剑如!

第777章 虎妞马翠英 云县.马正德 闺女你是不……

“老马, 老马,你快来,校长找你呢——你是辽东来的对吧, 原还做过女金的包衣?你女儿也在呢?都来, 我记得你还有个儿子的, 他人呢, 还在咱们学校里吗?”

“他前阵子考上军队, 去当兵了!”

虽然才是春日, 但这几日买地的天气已经比较暖和了, 马正德腰间挂着旱烟杆,赤着脚猫着腰,正在水稻育秧田里忙活呢, 被教务处张主任喊上田埂时, 还有些迷糊,扯下脖子上挂的毛巾,一边擦手一边问,“咋地了?这是摊上事了呗?”

“是摊上事了——大好事!”

张主任往田里瞥了一眼,“这节课上完了吗?学生们开始实践了?那你跟我来——女儿也喊上!”

既然是好事, 马正德也没什么好说的,但他是个不紧不慢的性子,并不着急, 而是反问道, “是专要我们姓马的?还是要辽东来的老农户?若是辽东的老人, 我班里还有几个学生,也一起带过去呗。”

“我要你们姓马的干嘛呀——”张主任也是着急,一拍脑门,“对对, 你班上辽东的农户都叫一下!人选你来定!瞧我,急着传话都忘了,那你们一会就往大教室走,下课铃响之前要到,我这去别处传话了!”

说着,他便拔腿往远方田埂飞跑去了,很明显要往下个在上实践课的班级去传话——张主任年纪太轻了点,才刚二十出头,平时什么事都做得挺好的,待人也热情,就是一点,性子有点儿着急。这也是买地这里很多吏目的特点,这里太缺人,吏目普遍都很年轻,办事效率虽然高,但有时候考虑得就没那么周全了。

在马正德这个年纪,心里就比较有盘算了,站在田埂边点了几个学生出来,让他们交接一下手里的农活,又嘱咐学生们,“把观察日记都要写好,会画的,给秧苗形态做个速写,一会再去观察一下老方式育苗的秧苗,做好对比。明天我要查作业的!”

再急的事情,也半点不耽误他布置作业,田里不少学生立刻就苦了脸——这些学生很多都是机灵的农户被提拔过来的,他们倒不怕干活,农业专门学校的农活很轻松,因为量小,但最怕的就是写报告了,很多学生虽然能读,但写字却还是弱项。

偏偏想要做田师傅,写字是必考的,再是唉声叹气也没法逃避——田师傅的前景是非常好的,要比普通半工半农的百姓,日子好过得多了,还有被提拔为吏目的机会,算是半个官家人,这些学生谁也不舍得放弃这样的好前途。

“爹,你说学校喊咱们,是不是和北面的战事有关?”

一路走去办公室的路上,马正德闺女马翠英就问了,这是个典型的辽东姑娘,个高,壮实,说不上好看,一张长脸,但声气十分敞亮,天赋有限不算聪明,但踏实肯干,在农活上能沉得下心来——马翠英体能什么都是达标的,可就是数学实在不好,几次选女兵都没中。

要做女工人,她个高,手指粗,也不如细巧女子受欢迎:现在很多南方从前的绣娘,有天赋的都去转做机械维修工和钟表匠了,除了流水线操作机器的什么缝纫工之外,其余厂子里的工作,除了搬运工之外,其实要求各异,有要求力气和体格的,也有要求细致和稳定的,也有双方素质都要有的。

车间里的车工、钳工、铣工、磨工、镗工、刨工,现在还多了个焊工、电工……其中最要求力量的车工,女工会比较少,其余岗位都有不少的女工,尤其是大型机械的维修工,更是必须要有身量瘦小,而有一定力气的女工参加,因为她们体格小,钻机器要比大个子容易得多。

马翠英这里呢,个子大,力气又不比同体格的男人多,而且她月经期反应大,得有个三四天不能下苦力,做车工那也不容易有突出表现,手指粗大,不如南方绣娘的手细发,就算进了纺织厂,那也只能干点粗活。

而且,翠英性格直爽,有时候说话不过脑子,思来想去,马正德就还是让闺女跟着自己干,这样的老闺女还是放在身边放心点,也不指望她去工厂了,这要真去了,还想混个一官半职?做个田师傅,只要能出师,前景也不比做工人差了,只要庄稼伺弄得好,走到哪里都被人高看一眼,安安稳稳的小日子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还真别说,马翠英这一点继承了父母,确实是伺弄庄稼的一把好手,虽然读书认字都是马马虎虎,让她做数学题,半天才做两道,但看农学书籍却是意外的有耐心,很能举一反三,把课本上说的转化到实践中来,因着爱搞这些,她《买活周报》是必看的,在农业专门学校里也容易交到朋友——说的都是专业,有共同语言嘛。

马正德知道,那些小年轻还张罗着想搞个《闽东农学地区报》,总结闽东农业的特色呢,别看是个憨闺女,在云县这里也不能说是耳目闭塞了,消息挺灵通的,还知道老家内旮旯正在打仗,盛京已经被敏朝收复了……这都是马翠英告诉马正德的,马正德这里,一心扑在农事上,他还是老农民的那一套,好像本能地就不怎么关注远方的消息,哪怕那儿是他的老家,也不愿多提多想,这会儿被闺女说起了,方才是想起来。“没准就是这么一回事……北面打仗了,朝廷想问问老家的农情。”

至于买地的朝廷为何会关注辽东老家的农情,在马正德看来这倒没什么稀奇的,即便他不知道女金人打算送土地的事情——虽然已经在云县上下都传开了,但只要没上《买活周报》,就总还是有人不知道或者说不相信的。马正德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种消息不灵通,思想又比较简单的农户,却也有他们自己的逻辑,他们普遍对于大华夏概念极为接受,认为买地操心辽东很正常——大家都是华夏的政权,华夏的土地不也是买活军的土地吗?毕竟,马正德一家可就是在买活军如此的关切中,才有从建州的农庄里一路南下到买地安身的福气。

“什么?你说建州把盛京以北,一直到海参崴的土地都送给咱们了?”

也是因为原来毫不知晓,在大教室里,不少原籍是辽东,和马正德一样一心扑在种田上的中年农户,也是吃惊得说不出话来,“这不是——这不是把他们这些年来侵占了的土地全都吐出来不说,还把老家都全赔进去了?!那……那他们去哪啊!他们也好几十万人呢吧?!”

“什么?去卫拉特和通古斯,还有南下?”

教室完全被诧异的声浪给淹没了,很多田师傅甚至都不知道这两个地方在哪,要不是还有地理学得不错的年轻人,凭着回忆大概地画了个方位,他们又至少在初级班里学过怎么看地图,大家完全都是云里雾里,完全无法把张主任的说辞落实到想象中。

甚至很多人都没顾上关心建贼的去向,而是诧异于第一个消息——建贼要把整个辽东全都退出来还给汉人了?他们的老家……就这么轻易地被夺回来了?!

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家靠近山区的辽人来说,他们早就习惯了建州屡剿不灭,甚至越来越强大的事实,哪怕他们自己逃到了买地,但那也是逃走,女金强大、敏廷暗弱,这种印象还是牢不可破的,听说建州居然被买地逼迫得主动退出辽东,甚至连海西女金的地盘都自愿让给买地,这种冲击是极大的,好半日都回不过神来,尤其是马正德,更是如遭雷击,半日方才颤抖着手抽出旱烟杆——室内不许抽烟,可他还是含着旱烟杆吧嗒了几下,仿佛这样才能缓解自己的诧异。“这就连……连祖宗……连野人女金的地都让出来了?!”

“好了,好了。”

在一屋子的混乱中,大家的说话混成了乱糟糟的嗡嗡声,谁也没留意马正德的话,张主任拍着手,“大家都静一静,我来说说今天为什么把大家叫过来——自古以来,没有别人送田地,我们这里不收的道理,再说了,辽东百姓这几百年来也是受了苦了!”

这话并不假,自从辽国崛起,到如今敏朝显而易见的穷途末路,数百年来,辽东这片肥沃的土地,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南北之间的裂缝很深,屡受异族统治的辽人,在敏朝一直是有些被鄙夷的存在,就像是南方云贵边区的汉人一样,都被看作是野蛮不开化的乡下人,受到中原人和江南人士的轻蔑。

敏朝的统治是完全以江南为经济重心,京冀为政治军事中心的,除开这两个地方,其余地区的百姓都受到轻视,他们反过来对这两个地方的百姓也抱有敌视情绪,也就是在买活军这里,完全是南人出身的张主任,会非常诚挚且亲热地说出这样心疼辽东百姓的话语来——张主任年轻啊!

他虽然是闽人,但记事以来,就活在买活军的大华夏概念中,云县更是个四面八方都有流民进入的州府,本地并没有地域歧视,以及乡土观念,反而更多的是以大华夏为视角,视说汉语者为一家的广阔胸襟。这几句话一说出口,这些出身辽东的田师傅,便立刻叫了起来,“说得是!还是买活军的衙门懂得心疼俺们!”

“女金贼们还算是有些眼色,既然是把辽东给了咱们,那便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说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为什么挑他们出来开会——很明显这是要给辽东的农业开发做准备了,要选拔出熟悉辽东农业的田师傅北上去带徒弟,这也是买地这里的惯例,就是两三年前,大部队下南洋的时候,也是这样挑选了很多闽南广北的田师傅出来,虽然都是田师傅,但对于天候的了解,也会影响工作效率。肯定是要尽可能选择气候接近的地方出身的田师傅,才容易总结种植经验,为后去的同行们先打出个样本来。

最新小说: 炼狱杏寿郎总受向无节操车 离婚前老公被穿了[ABO] FBI掰弯杀手后互,攻了 网游之倒行逆施 男友中二病又犯了 别有天 农家仙田 星河贵族 [排球少年同人] 非典型追求黑尾 踏月行(修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