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碟青菜叫……”
“咸菜叫——”
这样的家里,很多时候男主人是会说一点官话的,客人也会说一点土话,于是在土话和客话不断的互相翻译中,家里的其余人口,对于官话也有了一点基本的印象——原本,在敬州这里,只有读书人、商人,以及店小一需要会说官话,但他们的家眷是不必学习的,所有人一律说土话,但这不意味着官话就真的难以学习了。语言总是在需要和环境中才能茁壮成长,只是敬州之前没有这个环境罢了。
现在很自然的,在这样的互相教学之中,很多人已经掌握了一些官话的单词。并且在一些富裕一些,舍得点蜡烛的人家,小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好几个奇形怪状的拼音字母——青头大老爷们用这个东西来给土话做标注,比如说,吃饭,便画一碗饭,然后标注上吃饭的汉字,以及土话的拼音——顺便还写了官话的拼音来,请主人拼读。
‘ch-i,f-an’,在这样的试读中,好几个伶俐的孩子,已经意识到了字形和发音的关系,f是口唇成缝的声母,an是后续嘴唇的动作——他们傻乎乎的按着这个拼音,念着‘吃饭、吃饭’,高兴得在后院跑来跑去,并且还有些格外大胆的孩子,乘着家人不注意,偷偷地指着桌上的水壶,对大老爷说着,‘fuli’——壶哩,这里的壶也是用的f这个声母,哩则是很常见的词尾助词,勺子也叫勺哩,瓶子叫瓶哩,只要是会说几句土话的人,对于这个尾音都不算陌生。
虽然还不能完全说明白里头的道理,但已经懂得运用了——六七岁的孩子,正是学习的好时候,大老爷们便向着家人们指出了孩子们刚才的机灵举动,“很会举一反三那,聪明那,读书了没有?这样好的孩子,不能耽误了。”
没有家长不喜欢被人夸奖孩子的,主人们纷纷笑了起来,但之后的喜怒,则是不一,有些人自豪地说准备给孩子开蒙,有些人说到读书,则是面露难色,显然,虽然吃食不成问题,但一口气供好几个孩子上学,仍是一般家庭难以承担的重担,尤其倘若使者夸奖的是女孩,那就更不必说了,敬州是什么样的地方?可不是富庶的江南,哪有供女子读书的道理?便是五姓都没有这个余钱,更别说这些百姓了!
“那是从前的事情了!”
青头大老爷们便纷纷都从容地笑了,“现在我们买活军来了,上学就没有从前那样贵啦——从现在起,扫盲班就要开起来了,不收学费的,你们所有人都要轮班来上——一周不一定上几次,但肯定都是要轮着上的,孩子们可以一直来,反正总之是不收钱。”
“不收钱?”
“扫盲班吗!”
主人们的反应是不一的,大多数人很疑惑,也有人曾听到买地的那两个使者讨论过扫盲班,“好像原来也想开,但开不起来,没有教材——原那两个使者老爷,每次来军需都要问,‘教材来了没有,教材来了没有’。”
“哈哈哈,现在教材终于来了!老师也跟着来了——没有老师,有教材有什么用?”青头老爷们都被逗笑了,“就算有了老师和教材,还得做教具那,黑板、粉笔、沙盘,都得现做,工具都带来了,明天开始就要募匠人来打杂——都是给工钱的,你们若有亲友,也可以介绍一一……”
这样的对话,这一夜在敬州府四处上演,在草堂前、吊脚楼下、宅院之中,青头大老爷们和主人们讲述着政策——一样剪了青头的‘青头大小姐’,则也在月窗的掩映中,对一脸诧异的婆媳耐心的反复申明。
“是,女孩子也要读——必须读,买地女子也是可以当官的,你们也要学,是,寡妇也要学,阿嫂你也得学去……你婆婆也是要学的,寡妇也必须出门做工……对,小阿妹也要去学,就像是今日我们互相学习土话、官话一样,所有人都要学会拼音,学会官话……不管要耗费多少的时间……”
“这些就是这段时日里,我们在敬州城这里收集到的全部资料了。”
正当买地的军队,已经出乎意料的从借宿、教学官话展开工作的同时,在驿馆内的一处小院里,前来接收敬州的新任敬州市长金逢春,也刚结束了和马千户传统中焕发新风的老式酒宴——马千户虽然对于一个女人担任正官不是那么适应,但他有和土司打交道的经验,因此可以做到勉强不失态。
一顿饭吃得还算宾主共欢,马千户从金逢春的态度中,没有看出太多不妥,于是便较安心的回府去休息了,金逢春这才找到空档,和曹蛟龙进行工作的移交,“曹战士辛苦了,坐,你的工作报告在哪,交上去了吗?留了抄本没有?”
交上去的那份是已经送走去闽西了,但曹蛟龙有留底的好习惯,金逢春接过抄本,从他和大部队汇合开始,快速翻看——看工作日记真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迅速获取关于本地的大量信息,尤其是执笔者的思考,很能发人深省。
金逢春自己是有写工作日记习惯的,一眼便可看出,曹蛟龙写工作日记也很认真,她不由得暗暗点头,流露一丝赞赏,但在曹蛟龙折了一角的某一页,她顿了一下,看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并且反复翻看这前后的几页,眉头逐渐皱了起来。“大溪坳的事情,我们在路上就听说了,真相居然是如此……”
她的神色有几分凝重了,看了一会,搁下了日记本,又给曹蛟龙倒了一杯茶推过去,“不急,先喝口茶——千里走单骑,兵不血刃就把敬州拿下,而且拿得如此干净利索,绝了极大的后患,大功我看是跑不掉的——”
几句话先安抚了曹蛟龙,稳住他的情绪——虽然曹蛟龙神色很稳定,似乎并不忐忑,但这个态金逢春是必须要表的,随后她才问道,“只是,我看你在日记里没有写到自己的想法……感觉对这件事的叙述就还不完全,能和我谈谈,你对马千户这个计划是怎么想的吗?”
第621章 不舒服就对了
“怎么想的?啊——金市是心疼那五千壮劳力的损失吗?”
“也可以这么说吧!我是主抓农业的, 此次来敬州上任,也是因为——此处的地理, 你我都是明白的——”
的确, 敬州这里,实际上能抓的也就只有农业和航运业了,可以作为韩江水系的一处港口, 提供一些货物集散的作用——也就仅此而已,要说设厂发展工业,畜养牲畜, 考虑到交通的不便这都并不现实, 首先如何把机器运进来就是很大的问题。
之后的维修,产品的运输, 也都不如沿海的潮州等地方便,曹蛟龙便是挖空了心思,也只能想到这里还能开设林场而已,其余的经济发展,前景着实一般, 他虽然不知道金逢春入仕以来一向是农业口的官,但很容易可以推测出来, 主官对于敬州未来的展望,必定是以农业为主,如此,对于一口气水淹了五千人,自然会感到心痛。因此,他便很详细地解释了起来。“来到敬州之后,果然情况和我们想得一样,并不适合挑拨寨子们相斗, 拔去最不服气的尖子,留下能老实干活的那些人,主要是因为势力最大的五姓人口太多了,田庄也多为他们所有,不杀掉一些人,找不出第二个势力能和他们抗衡。”
“当然了,马千户被说动了以后,也有要见功的心思,此事我是不好相拦的,从结果而言,如此处置,也便于敬州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倘若州治这里,也是挑拨各处相斗,那今年整个州的秋收就算完了,压根没人能种田,到了冬日,必有饥荒,后续怎么运粮进来还是个问题。既然县治内斗得厉害,州治这里就要快刀斩乱麻,赶紧把局势平息下来,种出庄稼,冬日里还能接济县治一波。”
这是实话,金逢春点了点头:她知道这些使者上路之前,参谋部早已根据各处的局势做了可能的策略建议,因地制宜,策略也是不同。总之多为挑拨、分化,让村寨内斗消耗掉战力,只要瓦解了村寨抱团的局面,买活军获得绝对的主动权之后,工作要好干得多。
当然了,后续要处理的问题也是很多的,多数还要引入輋人过来,继续追猎在山中隐藏的流亡客户,否则人手一定不足,本地还会继续动荡,从经济账来讲,敬州的做法是最为利落的,收效也的确最好,也难怪参谋部会同意曹蛟龙的汇报,并且派来了技术支持,运来了药火,指导马千户的兵丁炸毁了天然生成的水坝——杀敌最高的境界,自然是莫过于己方不损一兵一卒,敌方丢盔卸甲、全军覆没了,不论是参谋部还是曹蛟龙,在这一系列工作中都是站得住脚的。
但是……这就是军、治分家的坏处了,参谋部从自身脚步出发,要考虑尽快拿下敬州,和潮州前来的大军汇合,减少自身的损失,同时也要尽量维护敬州的秩序,否则大军打山城,己方难免伤亡不说,在坚守的时候,城内的百姓也会受到严重的损耗,并因此对攻打城池的买活军产生深远的敌意。在其位,谋其政,他们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在金逢春这里,她就感到自己后续的施政手段受到制约了。
“话虽如此,但当时真就没有除了炸掉石坝之外的手段了吗?”
最让她皱眉的,也在于此,金逢春点着日记真有些苦恼了,“这么一来,我这里就有点难办了——要打通闽西、广北,形成严密网络,韩江是重要的一环,整修韩江水运是一定要用到药火的,否则韩江难以行船,水域狭窄,只能停泊小船的话,水运成本居高不下,此处和外界的联系便照旧不便,没过几年,只怕老规矩又要抬头了!”
“啊……这……”
曹战士便也有些尴尬起来了,他显然还完全停留在军人的思维里——或者说,整个参谋部都没有考虑过后续的治理细节:摆在眼前的,大溪坳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幸存者,都是听到了一声闷雷般的响动,随后水就下来了。结果,还不到两个月的功夫,买活军开始在江里炸石头了,响动、石头碎,水流……三大要素全都齐全了,城中百姓增长了见识,四处去传说的时候,不至于人人都无法把大溪坳和药火联系起来吧?
联想过后,反响会是如何呢?这是不可预知的事情,比较把稳的思路,自然是先缓一缓——先不修航道,集中力量上扫盲班,组织种高产稻,赎买田地,分配耕地进行两季的生产,同时建设医疗卫生基地……就像是买地消化其余城市一样,一年下来,城中的百姓见到了买活军的好处,对大溪坳的真相谁还会落力追寻?五姓人家都是急于迁徙,早被撮弄走了,有什么是非,比眼前的好生活更重要?
但是,如此一来,韩江的航道就得等上一两年了,这一两年间,敬州官府要承担额外的运输成本,忍受低下的运输效率,而且还失去了一个快速弘扬六姐神威,收拢人心的好手段。金逢春的全盘计划也因此被打乱了,她不能不因此不悦,曹蛟龙也意识到,自己最好解释得再深入一点,不能如此笼统了。
“其余还有什么手段,能把石头弄开了?倘不水攻,只靠马千户的二三百子弟去杀敌,二三百人要把五千人全歼那是不可能的事……他也不会答应的,再者说来,他要药火,多少也存了试探之心——他当时听亲友来信中提到了药火和红衣小炮,认定了敬州的确无法抵挡,但却始终还怀抱了一丝侥幸。
如若我们推推拖拖,不肯给药火,那他怕未必相信药火的威力真有那么强,马千户也是不会把自己手下的兵投去和五千人作战的。他有很大可能,会真正挑出两千五百人来守敬州,守到一定时日,为自己攒足名声,再从山间抄小道退到羊城去——能从买活军手底下逃遁出来,并且不损太多的子弟兵,这份军功足以让他东山再起了,若他在守城时优先消耗五姓的人口,我们还得欠他一个人情。”
无可挑剔的逻辑,关键就在于对这五千人的性质认定上,金逢春总有点不舍,认为他们还是可消化,可转化的——这么多年的农务接触下来,她实在是见惯了农户的素质,这五千人虽然细算起来,没有盖不上罪名的,但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山区能活到买活军过去转化他们的独立农户,很少有不涉及人口买卖、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甚至是抢劫杀人的,真正老实巴交的农民,哪里经得住这样的世道,若是运气好,生在富庶地区还能守住自己的田地,在山区这样严酷的地方早就沦为佃户或者奴隶了,倘因为这些罪名就一杀了之,那就没有多少农户是值得转化的了。
——可在参谋部乃至曹蛟龙这里,他们的理由却是完全正当的,甚至可以说是比金逢春还要更正当,因为这完全是秉持了六姐的指示——金逢春知道,此次出兵广北,除了要把真老母教彻底打掉,让天下人不敢再用魔教为遮羞布来鼓动百姓敌对买活军之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摧毁围屋,而六姐的意思很明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要怕杀人,要敢于消耗掉一批最顽固的,最无法转化的客户男丁——谁反抗得最厉害,那就要杀谁!
根据这条基本思想,买活军先在广北钓鱼,把第一批乡兵诱入闽西截杀全歼,不留活口,随后又在敬州县治,以‘莫须有’之罪在各村寨中挑拨矛盾,激发他们彼此械斗,再以结仇为理由,鼓动众人迁徙……
在这批混乱中,死去的男丁,以及被动乱牵连而死的男女老少,加在一起只怕早就超过了五千之数。那么,参谋部在敬州的决策,金逢春哪来的底气说它是错的呢?而曹蛟龙作为一个使者,事事都是请示过参谋部的,金逢春当然也不能说他要负什么责——一个入伍不过三个月的大头兵,若说他要负主要责任,那买活军成什么了?乌合之众吗?
但是,这种理智上的考量,仍无法完全克服她看到叙述时的不适,这种不适,并非是完全基于工作上的困扰,还有对这条计策本身的不适。金逢春发觉她对这计策的反感,胜过了实际上损伤更大,牵连更广的县治村寨械斗——也就是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其实县治都应该搞一搞敬州的这种策略才是最划算的,因为这种策略把损失精准地控制在了六姐亲口说要打击的人群里,还不怎么妨碍生产,而县治的策略,带来的伤亡却不可避免地会扩散到妇孺中去,对后续的生产更有长远的影响……但是,金逢春仍是觉得挑拨械斗也好,钓鱼截杀也罢,她在感情上都是能接受的,并且认为是正当谋略的一部分,而这条策略,却总有些地方让她觉得实在是过于残忍了。
但是,这样的情绪是很难完全阐述清楚的,因为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两次挑刺都被曹蛟龙不卑不亢地顶回来之后,金逢春一面在心底调整着对曹蛟龙的评价——果然能当使者且全身而退的都是狠人,这个人前途不可限量,尽量不能得罪了他;一面也知道不宜再对此事追问下去了,只是情绪上一时还无法完全平息,只好低头反复翻看着笔记,思忖着下一个话题。倒是曹蛟龙,主动把这层若有若无的膈应给道破了。
“金府,是不是心中总觉得此计过于毒辣,但细想之下,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啊,这——”
虽说,刚见面就谈得如此深入,多少有些交浅言深,算是官场大忌,但金逢春正翻看的就是曹蛟龙的日记,也是他的肺腑之言,这似乎也拉近了他们的关系,为两人间营造出了一种亲密的氛围,金逢春略微犹豫了一下,也就坦然承认了这个无关紧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