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其他类型 > 买活 > 买活 第34节

买活 第34节(1 / 2)

“弗朗机人那样小的国度,连咱们一个行省都不如,如何能造得出那么多船呢?”

“这地图为何是以非洲居中?咱们敏朝的地图怎么也当是亚欧大陆居中吧?”

“这地图上写的是什么字啊?是弗朗机字吗?”

“六姐你说咱们生活在一个球体上,可为何地图还是一张纸呢?”

这其中有许多见识是黄大人此前从未接触过的,但他今日实在是已吃惊过度了,此时反而有些麻木的从容,垂手立在一边听着谢双瑶应付这些多话的学生,并把他们又都打发了,屋内只剩下三人——谢双瑶、他,以及一旁执笔记录的马脸小吴。

人散了以后,屋子一下空了下来,谢双瑶长长吐了一口气,拿手捏着眉心,过了几息才对黄大人叹息,“老师不容易当啊——他们的世界还太狭窄,只有几座县城,要再过几年才会建立起国家的概念。”

黄大人是能理解她的,他有种感觉,或许自己是谢双瑶‘降临’之后所遇到的第一个,能够真正明白她的抱负,理解她的身份,而非只知道一味敬拜的大敏人——虽然这理解也绝不全面,黄大人可以轻易地看透太多百姓,却只能略窥谢双瑶城府一角,但至少双方有了坐下来谈谈的余地,而非只是谢六姐单方面的灌输。

他心中的惊讶依旧澎湃,但面上也已沉着了许多,微微一欠身,拱手慰劳致谢,口中说道,“六姐博学多识,下官自愧不如,倘若易地而处,恐怕下官即便身处仙宫,也没有这般好的记性。数百年前的天下当是什么样子,在下是决计记不起来的。”

从地图来看,六姐从前所处的年代,和当今的治下的确有极大的不同,就以非洲为例,按六姐刚才的说法,此时此地多是一些土人聚居,有些地方都没有国家的概念,甚而还在结绳记事,并无自己的文字。但地图上的非洲却画了许多国界线,这应当都是其后数百年间逐一发展而来,黄大人只看地图上‘中国’国境线的变迁对比,心下对敏朝的前景,其实就略有了几分了然,但仍然抱了仿佛万一的想望,说到这里,咽了口唾沫,颤颤巍巍地道,“以六姐的见识,下官还有一问——六姐可知,我大敏国祚,还有几十……”

他窥探着谢六姐的眼色,调整着自己的用词,“几年——总不会只有几个月罢!”

谢六姐似是觉得他很好笑,她戏谑地望着黄大人,却没有吊胃口的意思,“现在的皇帝喜欢做木工吗?——还是那个木匠皇帝啊,那还早,还早,至少还有个几十年的。”

黄大人微松了一口气,仿佛得到了短暂的赦免,谢六姐又戏弄他似的说,“但我们买活军来了,可就不一定了。”

这就是黄大人想要最后一试的点了,无论如何,他始终曾是大敏的忠臣,这句话他即便知道希望不大也一定要问,“倘若、倘若皇爷以国师之礼迎姑娘入京……”

谢六姐摇了摇头,她同情而又怜悯地望着黄大人,“这是不可能的,大敏已必亡了——倒不在于我,也不在于建贼、西贼、闯贼,就这么和你说吧,黄锦衣卫,这些年来,气候逐渐地偏冷了,连南边也种不了双季稻,这种天气,你可有感觉?”

黄大人心头猛然一跳,仿佛浮现起了很不祥的预感,茫然地微微点头,谢双瑶续道,“这种气候,我们管它叫小冰河期,就我所知,虽说世宗时起,便有前兆,但天气的变冷,还是从神宗年间开始变得显然起来。很多人以为这是帝王不修德政的缘故,甚至把它和先帝的立储之争联系起来。”

这确实是曾有的事,神宗年间的纷争还没有过去太久,虽然这并不是谢六姐应该知道的,但她也的确知道了,她继续说,“终究,大臣们胜利了,但天气也没有因此转好,北方更出现了频繁的鼠疫和干旱,不要以为这两年夏天的天气逐渐地热了,便是这一波冰期已经完全过去,我告诉你,前五十年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就从现在算起,之后的五十年到一百年,那才厉害呢,到时候连广东道都会下雪……你觉得敏朝能挺得过去么,黄锦衣卫?”

但黄大人几乎已经听不进她的说话了,他心里如同黄钟大吕连番敲响,反反复复只是谢六姐的话,‘之后的五十年还要更厉害’。之后的五十年,还要更厉害!

大敏亡了!他双目之中,情不自禁,终究是涌出热泪,打从心底迸发出了这丧钟一般的悲鸣,“大敏亡了!苍天呀!这是天要绝我大敏!”

“大敏——要亡了呀!”

第75章 黄大人结束悲痛

大敏的确已然是在灭亡的路上无可挽回地往前走去, 任谁也无法拯救,这一点,谢双瑶和黄锦衣卫的看法是一致的, 问题的关键便在于这无法扭转的小冰河期,还将持续五十年左右才会逐渐回暖, 她今年才十五岁,谢双瑶可以等得起,但大敏朝却是无论如何都等不起的。哪怕从明年起,气温就陡然回升到正常水平,大敏朝的统治也一样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更何况这样的天气还要持续五十年,甚至更冷呢?

只要相信她说的这句话, 那么便大可以如此推论——敏朝的灭亡, 已然是一件确切的事,现在唯独可以商榷的便是灭亡的时间问题而已。

“所有的弊端, 说起来都是分配机制,但朝廷的官僚制度又决定了敏朝决计不可能自我变法自我改革,甚至连小小的调整都难以办到,譬如一条鞭法——只是一点小小的调整而已, 你们那个张文忠公, 也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价。”

谢双瑶用这样不以为然的口气指点着江山, 这和她现在的身份是很不符的, 但黄大人一句话也无法反驳,恰恰相反, 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谢双瑶在谈论这些政事时所泄露的观点与知识, “朝廷的财政制度, 从开始便是极畸形的。对商税, 规定得粗略简单,大多体现在关税上,以至于有权势的人逃税极为容易,而无权势的人根本就无法做生意——而关税会汇总到中央么?根本不会,也就造成了各地方和中央的财权分离,以及中央统辖力的薄弱。好,商税是很难收的了,只能指望田税和人口税,但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坑。”

田税现在也是收不上来的了,因为乡间的财势人家只交很少的税,却在名义上占有了几乎九成的土地,谢双瑶说,“朝廷财政指望农业税的时候,却还规划了免税额,在执行中就是这样,到最后农户被逼着把该给朝廷的农业税交给了本地的大户,而大户又养出了许多读书人,在朝中为他们鼓吹‘轻徭薄赋’,没有钱,谈不上读书,读书之后,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这个窃国本而实自身的国贼阶层。口中喊着圣天子,但实际利益上,和圣天子俨然已经站到了反面。”

“有敏以来,历代皇帝都信用宦官,便是因为唯有阉党这个完全根植于皇权的政治阶层,能够实在地为他们办事,其余的所谓忠臣良相,只能和他们达成很有限的合作,根源便在于这里,有才华的读书人能看到朝政中的弊病,对自己出身的这个阶层进行一定的约束,但要说彻底的革掉自己出身的这个阶层,万无可能,只有一个张文忠算是稍微触动核心利益,他的下场你们也都看到了。”

如今朝中,以阉党和西林党的斗争为主,黄大人便是厂卫麾下的干将,虽然他并没有净身,却是阉党的腹心,但由于阉党立身不正,在士林百姓中一向没有名声而言。此时听到谢双瑶的话,哪怕他已下定决心要改弦更张,也是不由得打从心底暖和熨帖出来,更为谢六姐的高瞻远瞩震慑,郑重拱手道,“六姐高见!”

想到朝中那些所谓君子,争权夺利、拉帮结派、打压异己,乃至在地方上倒行逆施,却又仗着笔墨之利,为自己涂脂抹粉的丑态,禁不住发自肺腑地说道,“能看穿那帮西林君子的真面目,六姐好利目!”

“西林党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但阉党也没好到哪里去,”谢六姐不受他的马屁,比了比马脸小吴,提醒黄大人别得罪了她,又有些不屑地说道,“你的那些顶头上司们,不说不学无术,但在教育上却普遍不如外间的朝臣,而个人的晋升也没有公平的考核机制,任人唯亲,是以阉党要说一心为民,也不见得。选拔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如今京里所谓的九千岁,他就算有才干,有政治眼光,但自身没有基层施政经验,怎么能办得好差事?”

“皇帝不是没想过办法,在各处开设皇庄,便是他们的变通之策。但这条道路很容易便被打为是‘与民争利’,而且在实施中也被宦官贪污了不少,久而久之,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谁都在多吃多占,谁也不愿吐出来哪怕一丝,现在的朝廷财政实际上已经濒临崩溃。就算风调雨顺,也是没得办法,更何况如今天时这么的差,那就更加没有办法了。”

天色渐渐晚了,马脸小吴在奋笔疾书,记着这罕见的以天下为视角的对谈,她也在从中汲取着宝贵的见识——九千岁、阉党、西林党,这些都是于县令等人常提到的政治常识,谢双瑶的话里没有什么她没接触过的陌生知识,但她将这些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的方式,是吴小莲从未想过的。

“这样的政治博弈,西林党代表地主阶级——往往也是大商家,阉党代表皇权利益,没有谁能代表农户入局,但最讽刺的一点是,地非得农户来种才有粮食出产,而没有粮食吃,大家都要饿死。整个施政方针都致力于消灭自耕农,人被杀,就会死,既然所有人都来压榨农户,那自耕农还能怎么样呢?不就都快死光了吗——”

这是黄大人无法反驳的,甚至他的想法和谢双瑶没有太多的矛盾。作为锦衣卫中坚人物,黄大人算是如今天下少有的,能够接触到帝国全貌的政治人物,而他发觉谢双瑶的逻辑是无可反驳的,这样的体系注定难以持久,一百到二百年已是极限,体制本身就注定了土地最终会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带来朝廷财政的崩溃。一个不平衡的体制的本身就注定了将来的崩溃。

谢双瑶拉长了声音,有些讽刺地说,“政治不讲道德,尽管那些西林党满口的悲天悯人,但其实压榨起他们最体恤的百姓时也是一点不手软的。他们可明白着呢,农户活不下去的时候,起来造造反,阉党和西林党便暂且罢手,安抚一下当地的农户,这本来也还算是行得通的纠错机制,但这样脆弱的体系是禁不起天灾的,尤其是禁不起全国范围内的寒潮和减产,要持续数十年的寒潮和减产——这些年连浙江也乱起来了,黄锦衣卫,农户和织户争地,你应当知道这背后的缘由是什么吧?”

“……天冷了,种不得多季稻。”黄大人心情沉重,“原本一年两熟,或是两年三熟的地,现在只能一年一熟了,冬天什么也种不了。粮食便不够吃了,但织户又占了许多田地去种桑树、种棉花,这些织户背后都是本地的大地主,而农户背后的小地主很难和织户抗衡,农户们活不下去,浙江人又野蛮,双方便时常在灌溉时彼此冲突,时常酿出血案。”

“连富庶的浙江道都是如此,两湖、四川,情况会好么?”

自然是不会的,减产是全国性的,而且数字触目惊心,别说五十年,哪怕再减产个两年,都会有上万上十万的百姓饿死,没饿死的那些也不可能坐以待毙,必然要起来闹事。建贼、西贼、闯贼,只是个开始,大敏就像是一艘千疮百孔的船,有些人还在往外徒劳地舀水,想要把漏洞慢慢补上,有些人已经被迫或者主动地跳了船,有些人还在欢快地凿着窟窿。

而像黄大人这样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在这艘船翻覆,新的一艘船浮起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本已很苦命的百姓,将要无望地化作路边的骷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那些人和他一样也有家人,也有智慧,就如同那个小佘,他是个低贱的船夫,注定会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而死去,可他却又拥有不逊色于黄大人甚至犹有过之的算学才能,他和黄大人实在是一样的人!

——难道他的出生,便是为了在绝望中惨嚎着化为徘徊的孤魂么?

他的双手微微颤抖了起来,黄大人哪怕被快刀架着脖子,也没有失去过自己的冷静,但此刻他为这预见中的景象浑身难安。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他是厂卫特务——这世上绝不会有人指望他有甚么多余的良心,朝廷鹰犬么,颠倒黑白、为虎作伥是他的本职工作。就连黄大人自己都未曾觉得他有多么的为国为民,但这一刻,他当真从缅怀朝廷的伤感中走了出来,他起身由衷地对谢六姐行跪拜礼,“天下至此,必将大乱,乱世为炉,万民熬煎!请六姐出山,救苦救难,小人愿效犬马之劳,为六姐肝脑涂地——”

但他没有拜下去,就被马脸小吴跳起来扶住了,还吃了一记白眼——这句话说得太长了,还有好几个难写的字。“我们买活军不喜欢跪拜,你鞠躬就可以了。”

这的确是谢向上提过的规矩,黄大人呆呆站了一会,深吸一口气,长揖到地,接连鞠了三躬,起身时已是收拾所有情绪,不再谈那注定覆灭的大敏,而是拱手问道,“既然天气越冷,而北面的饥荒、旱灾、大疫想来也只会越演越烈——”

见谢六姐微微点头,他的心更沉了几分,口中语速不变,往下说道,“那么小人猜测,六姐应当是暂时并不准备往北面争雄,而是要先图广府,再往吕宋、安南等天气炎热的所在建立功业,如此可尽收南面天时之利,待到兵强马壮之时,再从容收拾北面的建贼、闯贼?”

二人问对至此,终于对彼此的意图和身份达成一致,黄大人也算是正式入伙。这样的戏码虽然一直在重复上演,已经让谢双瑶有些腻味了,但也是招揽人才不可避免的步骤。陆大红带回的这个黄锦衣卫的确是个惊喜,虽然是厂卫特务,但胸襟眼光都已有了政治家的雏形,她问,“你觉得这思路怎么样,可行吗?会遇到哪些方面的阻力?”

她的优势无人可以取替,但谢双瑶的劣势是她对周围具体的政治军事环境并没有太多认识,而且也很难预料本地人对她崛起的反应,正需要黄锦衣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为她推演,在厂卫特务这个位置上,黄锦衣卫能接触到的情报比一般的督抚都要更多,而且他有很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很老道的政治眼光,他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

“目前而言,买活军虽已占据了四县之地,声名更向三省传播,但迄今仍未有奏章上报,便有在下此前和六姐分说的缘由在内。从福建道而起,在这片山区中盘踞了若干年,外人看来,显而易见,买活军并无争雄天下的野心,只是乱世结团,以图自保。如此的枭雄,心中仍有正气,还认可正统,那么以如今朝廷捉襟见肘的财力人力,当是以抚代剿,招安为主。甚至连惊动朝廷的资格都没有,往往在省内便自行处置了。因为往上报了匪情,便等如是为自己增添了一件事,倘若还没想好该如何处理就向上报,那是十分不划算的。”

“若说从前占云县,省内还是装聋作哑,如今先后占了临城、许县、吴兴三县之后,别处不说,至少福建道是要收到消息,并且商议着该如何处置了。但闽北这一带,山高路远,不论是从福州出兵,还是从延平出兵,要走到地头,耗费的军粮都是一笔极大的数字。况且福建道的兵力如今许多是被调去北面应付建贼了,余下的兵力敷衍海防都还嫌不够。”

“那么便是不能剿,不能剿,那就要谈招安了,这便是抚。现下朝廷对于诸多义军,只要不是和建贼那般,已然以天命自许,否则多数都是以抚为主,无力征讨,这也是实情……”

最新小说: 炼狱杏寿郎总受向无节操车 离婚前老公被穿了[ABO] FBI掰弯杀手后互,攻了 网游之倒行逆施 男友中二病又犯了 别有天 农家仙田 星河贵族 [排球少年同人] 非典型追求黑尾 踏月行(修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