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志华举起茶杯表示敬意,很有信心地说道:“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我们的理想应该是有一致之处,您老就安心看着我们如何打造一个新世界吧!”
杨香长哈哈一笑,将茶一饮而尽,点着头说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听阿桃说,连洋人都对你毕恭毕敬,看来这个博士定是洋人的官职,不知相当于咱中国的几品啊?”
“这个——”肖志华被问愣了,皱眉想了想,笑道:“这只是表示学问的深浅,谈不上几品。”
“哦,明白了。”杨香长恍然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是相当于大学士了,这般年纪,了不起,非常了不起。”
…………………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对于肖志华来说,时间太宝贵了,以致于他有些分身乏术。看看他正在进行的事业吧,一边在实验室研发新药品;一边在写新的著作为革命的理论和指导;一边还要组织自己的班底,扩充自己的人马;间或还得提出新的经营理念和销售模式,让公司为他赚进更多的钱。吼吼,真是比鸡起得还早,比狗睡得还晚,当然,吃得要比猪好很多。
一口吃不成胖子,谁让咱根基浅,底子薄呢,挂个洋博士的名头,还不怎么被国人待见。肖志华只好走另外一条道路,早些将自己的理论系统化,并公之于众。这是什么,这就是装璜门面的招贴,革命的商标,不仅能表达出肖志华的革命原则,更是标记出了肖志华革命的专利所在。
以坚实的法学为基础,甄选前世的优秀理论,再结合中国的实际,肖志华的论述力争做到系统而具体,周到而详尽,社会各阶层都能从这本著作中看到自身的前景,也就是革命以后的将要所处的地位和受到的待遇。
这还只是肖志华设想的第一步,在这本著作中,还应该有他为未来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及法律,从而为自己的理论提供依据,并使其具有实践意义。
雄心勃勃的设想,呕心沥血的作品,绝不是那些空洞而抽象,每到革命的关节眼上就要将其不厌其烦地重新解释一遍的理论所能比拟的。
此书一出,谁与争锋,日出东方,唯我不败。革命,就是要象我著作中所写,不仅要打倒专制的皇帝,还要摧毁各种封建的社会关系,如此由才能由小农经济转型,国家才会走上富强之路。
第一卷 筑基 第四十九章 国际声誉
更新时间:2010…9…5 21:34:52 本章字数:2119
肖志华提供研究成果和一些管理、经营策略,宋耀如长袖善舞,且作为上海较早的买办,富有人脉,再有经济学毕业的琳娜的施展和可依恃的美国背景,华美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发展起来了。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旅美华人的归来,技术、资金、人才越来越丰富,发展的势头已经不可遏止。
随着全国各地新药品代理商的不断确定,华美公司向各地伸出了触角,虽然这触角还很细,除了增加收入,暂时还起不到别的作用,但迈出这一步,意义却是巨大的。
肖志华忙于新药的实验和写书,除了提些建议外,很少插手公司的具体运作,但他却向宋耀如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云南的药品代理商确定后,要向他们咨询一下云南当地的情况,看有没有云南商人愿意与公司合作,开办一座分药厂。
当然,为什么要在云南开办药厂,肖志华对宋耀如和琳娜有过说明,这是为他研究的另一个新药提前做好准备。
磺胺的问世,使得人们首次拥有了治疗诸如肺炎、产褥热等疾病的药物。人类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又增添了一个强大的武器。磺胺类药在控制链球菌感染的各类疾病中疗效很好。它为许多有致命危险的急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使不少慢性疾病也得以治愈。随着磺胺类药物全面的销售和应用,良好的效果使肖志华一下子拥有了世界性的声誉,毕竟这在医学史上是创造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划时代的新药,由一位美国培养的天才华裔医学家所发明,记住他的名字,并为他欢呼吧,乔森·肖博士……”
“……新药的效果是勿庸置疑的,它将挽救千万人的生命,也将载入医学史册……”
“乔森·肖博士不只是发明了一种新药,他更为医药界打开了一道通向光明的大门,利用化学治疗,人类面对小小的细菌不再是束手无策……”
………………
各种赞誉之词充斥西文报端,《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巴黎时报》等世界各大知名媒体都毫不吝啬地高度评价了磺胺发明的重大意义。医学专业的杂志期刊上更是欢欣鼓舞,医学界人士纷纷燃起了继续与细菌抗争的昂扬斗志。
琳娜笑得畅快,将报纸上和肖志华有关的报道评价都细心地剪下来,贴在一个厚本子上。
肖志华一边写书,一边抓耳挠腮地冥思苦想,咋就没有人家那种文思泉涌的能耐呢,邹容,才十八,就下笔千言,更别提那个坐牢还不消停的章神经了。
琳娜剪完报,笑呵呵地走到肖志华身旁,看着肖志华忽停忽写,眼中满是浓浓的爱意。没有办法,肖志华不仅外表长得高大英俊,更有出色的学识和谈吐,而且他身上带着前世那种与生俱来的对女人的尊重与爱护,所有这些,都让他身上散发出一种让女人倾慕的特殊气质。琳娜知道这些,因为她还兼职圣玛丽学院的钢琴教师,看到很多女学生那复杂的目光,其中的意味,对于女人来说,是很明了的。她为此感到困扰,也感到自豪,毕竟她得到了肖志华的心。
肖志华停下笔,笑着去牵琳娜的手,说道:“红袖添香伴读书,本是雅事,可我是个俗人,美人在侧,却总是心猿意马。”
琳娜任由肖志华捏弄着自己的手,嘻嘻一笑,说道:“只是懂一点,中国的文化太深奥了。”
哦,肖志华对自己的洋媳妇儿竟然能懂诗词感到有些奇怪,稍想了想,问道:“是不是张书玉,她的病还没治好,你不要和她过于接近了。”
琳娜点了点头,笑道:“不过和她谈话真的很长知识,还有那个金小宝,也是个好学的,经常入南市城东女学听讲。”
“唉,我只是想给张书玉治好病,让刘福彪欠我一个天大的人情,没想到张书玉虽出勾栏,其手帕交倒是不忘旧情,常来看她。”肖志华轻轻叹了口气,自嘲道:“希望那些小报记者不要胡思乱想,给我弄出什么桃色新闻来,你的父母就要到上海了,可别添乱子。”
“身正不怕影斜,志华过于谨慎了。”话音一落,宋耀如掀帘走了进来。
“查理先生。”琳娜赶忙挣开肖志华的手,让座倒茶。
“礼拜天也不休息一下,哦,原来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呀!”宋耀如笑着调侃道。
“时不我待呀!”肖志华苦笑了两声,说道:“耀如兄才是真辛苦,我不过是坐在屋子里搞些轻松的活计,耀如兄可是四处奔走,还要事事操心费力。”
“这算什么,我刚到上海传教时,那才叫辛苦呢!”宋耀如似乎要追忆昨天,不过马上就停了下来,说道:“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建起来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