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开个飞机去明朝 > 第251部分

第251部分(1 / 2)

>

朱常渊现在考虑如何治理台湾。

想了很久,还是决定一步到位,派人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然后设置一个省,置台湾巡抚。至于上面的管理方式则是做了一些变通,不按照大明王朝固有的方法管理。

朱常渊的想法是,直接就在台湾本土施行土地革新政策,将台湾地区所有的土地丈量一遍,按照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至于本土的那些贵族,则是全部打到,按照太祖爷爷的方法,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斗地主。

然后,名义上土地是国家所有,租给农民耕种,当然了,土地的所有权一旦落入到国家手中,个人也就失去了买卖土地的特权。

这样,土地兼并现象将不复存在。

想法是好的,但是朱常渊也知道,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首先就要面对无数台湾本土的固有地主势力,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支撑下来。

本来想把自己的便宜妹夫吴伟业放任台湾巡抚,可是思前想后,觉得吴伟业不过是一介文人,而且也太过年轻,不一定能够担负起如此重大的责任。

最终,他的目光放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洪承畴。

这货不但以前就干过巡抚,而且还带过兵,是个名副其实的人才。最为关键的是,这洪承畴没有读书人的酸腐,做事雷厉风行,手腕也够狠!

换句话说,洪承畴其实是个狠人,虽然当年在辽东栽了跟头,但那是多重原因造成的。

而狠人正适合干这种得罪人的活。

朱常渊亲自将自己这位老下属喊到宫里来作任命前的试探和谈话。

洪承畴是比较郁闷的人,之前带兵巡抚陕西,后来督师蓟辽,再后来兵败被满清擒获,再后来又投降了朱常渊。

朱常渊对他还算宽厚,不但没有责怪还委以重任,可是最近他却有种深深的危机感。身边的人,一个个高升。

严宏和朱常宁是朱常渊的老下属不错,在他登基之后混个尚书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刘为民这货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在日月岛只是个谦和的医务主任,一下子变成了医疗部的侍郎,而李保和原本只是保和堂的院长,现在竟然让人发指的晋升为了尚书。

还有罗汝才那个莽夫二货,竟然混了个王号!额,虽然他的王号还没实现,但也遥遥在望了啊。

可自己,以前手握四十万大军,更是率领五万步卒投降朱常渊的功臣,现在还是没有捞到半分好处。

洪承畴安能不郁闷?

但是郁闷归郁闷,碰到了这么一个千年不出一个的主子,他连说郁闷的胆子都没有。

今天,洪承畴的心有些起伏,因为皇帝召见他了,而且,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和人脉关系,也很快得知自己即将赴任台湾巡抚。

官虽然和他崇祯年间的不相上下,可这也算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干得好,他相信升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然而,当他面见朱常渊的时候,却被朱常渊抛出来的这一大套治理理论吓尿了。对,确实是吓尿了,因为聪明如他,肯定知道这么玩的政治后果。

必定会有御史源源不断的弹劾他的所作所为,必定会和当地的那些豪强势力分庭抗礼,进行一次水与火的碰撞。

搞不好,自己尸骨无存,搞得好的话,两者玉石俱焚。

洪承畴看着朱常渊递给他的文件,仔细的寻思上面的条目、内容还有处理措施,不知不觉间冷汗涔涔而下。

“怎么样?洪大人看的懂么?”朱常渊的整个计划都是用现代化的形式写成,他不保证每一条洪承畴都看得懂。

“臣明白了!”洪承畴将文件放回到桌子上,微微皱了皱眉头,有些不甘心的下跪推辞,道:“如此行事,臣恐难以完成重任!”

开玩笑,在洪承畴的眼中,朱常渊这一竿子打下去,整个台湾就特娘的没有富人了,也没有地主了,所有的人都回到最初的起跑线上。

这种阻力有多大,想想都可以知道。

第40章长安科技大学

“难在何处?”朱常渊微微皱了皱眉头,如果连洪承畴这种狠人都说按照自己的方法治理台湾比较难,那么确实是难了。

洪承畴拱手说道:“陛下让臣去台湾,臣万死不辞,但想要完成陛下所说的任务,无异于难如登天。陛下试想,那些土著地主,手中握着大量的土地不错,可那些土地名义上都是合法的,即便是朝廷也不能无故动用,否则的话,国将不国,法将不法!”

洪承畴说的也是事实,朱常渊现在面临的境况和毛爷爷时期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将地主和诸王手中的土地拿回来,可是缺少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用强自然是可以,但是那是最后一步。

“洪大人!”朱常渊亲自拉出来一张椅子给洪承畴,洪承畴口称不敢。

“朕知道这其中的难度,说句实话,如果不难的话,朕也不会用你洪承畴!”这句话就把洪承畴抬的非常高了。

洪承畴激动莫名,差点脱口而出答应朱常渊的要求。

“你身为崇祯皇帝时的股肱之臣,朕有个问题想问你!”朱常渊眼睛异常明亮,严肃的看着洪承畴,缓慢的说道:“你说,前明时候,你们手中那么多军队,为什么和满清屡战屡败?大明无论国力、政治力量、舆论力量还是文化力量,都死死的压着满清一头,为何就是赢不了呢?”

洪承畴沉思不语。

朱常渊继续说道:“是我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弱么?显然不是,朕记得李如松、李如柏、李成梁时期,大明军队所向披靡,无人能挡。”

“可为什么到了崇祯年间,一切都变了呢?”

洪承畴依然不语。

朱常渊问了个更加直接的问题,“松锦战役,你手中有四十万大军,为何会败给仅有十万军队的建虏,事后你可想过?”

洪承畴这次说话了,先是哀叹一声。而后道:“非是我大明军士战斗力不如建虏,当时臣的抉择也没有错误,只是军中无饷无粮,朝廷没有银子。臣不知道如何打仗。”

“若是当时你有足够的银子,你可有把握打赢那一仗?”朱常渊又问道。

“自然,臣有十足把握,若是军中有饷银,军队无哗变。臣四十万大军只需死守辽东,不出一年建虏必乱,三年全辽可复!”洪承畴信心十足。

“对,朕也是这么想!”

朱常渊的口气蓦然凌厉了起来,“太祖皇帝时期,国家每年的赋税有四千万石之多,而到了崇祯末年,每年的税收仅仅只有四百万两银子,不足太祖皇帝时期的二十分之一,你可知为何?”

“崇祯末年。税收实际上并不少,可是就是收不上来!”洪承畴是大明帝国的高官,对于这些是了如指掌的。

“为何收不上来?”朱常渊又问道。

“农民破产严重,家中尚无余粮供养妻子老人,如何能承担朝廷赋税?”洪承畴是实话实说。

明朝的税收制度,沿袭历朝历代的作风,并不是按照全国的土地面积来收税,而是按照人头来收税。

举个例子来说,某农民家里有一百亩地,家中有八口人。

那么他交税的标准不是一百亩。而是八口人。他要负担的不是一百亩地的税,而是八口人的税。

这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如果每个农民都有土地自然不会有问题,可是如果某一家破产。家中的一百亩地全部都卖了出去,从此就没有了收入,可仍然要担负八个人的赋税,这就有问题了。

反过来说,那些大地主,比如河南康家。动辄占地十八个县,可是他们家又能有多少人?算你一百个人好吧。

可是十八个县交一百个人的赋税,这不是开玩笑么?

不是,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

这是明朝中期之前的事情。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