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335部分

第335部分(2 / 2)

圣平天国之后,地方督抚坐大,死刑裁判权也由中央下落到地方。朝廷既然希望“立威”,则案情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符合朝廷需要的“案情真相”,换言之,即使此案地方官员并未错判,倘若朝廷一意坚持,最后的真相仍然只能是朝廷需要的那个“真相”。由此,地方大员如丁直璜们的不满,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举人杨乃武的亲人们的进京申诉之路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贵人”,他们中间有杨乃武的同窗好友,有仗义资助的浙江籍商人,有大批浙江籍的京官。没有这些人,杨乃武的家人申诉次数再多,他们也不可能获得帝师的注意,更不可能得到多达13道重审的谕旨。

这是一名绅士,在帝国司法体系里所能够拥有的特权。

与杨乃武及其亲属坚持不懈的申诉形成对照的,是葛毕氏自始至终的沉默。自酷刑诬服之后,直到冤情洗刷,葛毕氏安于命运的不公,始终不曾要求申冤。

葛毕氏是真正的草民,她没有杨乃武那种举人身份带来的人脉资源,所以,她不申诉,也不申冤。结果,也确实没有人顺道替她申冤,无论是在京浙籍官员,还是秉承圣意的御史,他们的奏折里只叙述杨乃武之冤,而始终未提葛毕氏所遭受的冤屈。

同样,玉仙和葛毕氏一样都是真正的草民,所以她的死因真相是什么,也同样没有人关心。(未完待续。)

PS:  我有一个朋友做生意失败了,兜里就剩了一块五毛钱,于是他想,是用这一块五毛钱买个面包?还是用这一块五毛钱买份报纸找个工作?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他的理想,实现了他的事业:用这一块五毛钱做成了《古剑奇谭》、《花千骨》和《盗墓笔记》的特效。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五百四十六章海运转型之难

对于玉仙的死,林逸青虽然感到遗憾,但却并无丝毫的愧疚。

毕竟,是她先想要杀死他。

他现在还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恨林义哲,甚至在林义哲死后,还要把怒火迁到自己身上。

那只德林杰小手枪的来历,他也感到很是困惑。

想到朱雪雁和那个叫王思琪的小女孩的未来,林逸青禁不住又隐隐有些担忧。

他并不担心她们会成为他未来的敌人,他所担心的,是在这个古老庞大的帝国里,还会生出多少象她们这样的人来。

林逸青的目光落在了手边的报纸上,心中不由得一动。

他当然知道,在乾国影响力极大的《点时斋画报》的真正拥有者是谁。

身为军人,他一开始并不太明白文人出身的林义哲为什么要暗中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搞画报,现在他有些明白了。

在这个时代,如杨乃武葛毕氏这般的冤案不可胜数,但很少有案件能够像杨毕案这般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这跟当时《点时斋画报》和《申报》长期的跟踪报道密不可分。杨乃武案最终能够突破“才子佳人”与“奸杀毒毙”的低级趣味,而上升到对天朝上国司法体系的制度批判,《申报》和《点时斋画报》功莫大焉。

《点时斋画报》以图文形式让全国百姓了解案情的作用自不必说,《申报》不但对案情追踪报导,还刊登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如《论余杭县案》一文,还曾批判朝廷将申诉案件发回原地方衙门重审,其实是变相阻塞下民申诉之路。文章说:

“现在民人参冤,则上司每委原问官复审,该民既已被原官刑迫,而使之再经其刑迫,此事实如杜禁上控,……所谓回护者即为此也。中土刑讯之枉民。于此而尽包括其中。”

再如《论复审余杭案》一文,则直指大乾帝国的司法制度以刑讯百姓为能,文章说:

“……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岂有听人日残其民而犹望其邦之兴旺乎?……喜用非刑。纵用非刑之人均得高位,岂百姓反该受此惨刑乎?”

可悲的是,这样一场举国瞩目的大案,并未能够促成天朝司法体系的转型。参照西方“三权分立”模式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

难道。这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宿命么?

一声汽笛的长鸣,打断了林逸青的思绪。

“瀚鹏,一个人坐得太久了吧?不出来透透气吗?”岩崎尤佳温柔的声音在门口传来,“这一会儿海上有奇怪的景观呢!来看看吧!”

“好。”林逸青听到她的声音里透着兴奋,不由得有些奇怪,应声道。

林逸青起身出了船舱,岩崎尤佳上来拉住了他的手,带他来到了甲板上。

此时,林逸青脚下的这艘大乾帝国海军高速通报舰“飞虎”号,正在海面上以18节的速度破浪行驶着。

“飞虎”号属?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