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兰钰叔侄几个去岁科举靠得都不错,没有落榜的,今年开春后还没去书院进学,周府上先来请了周秉两个过去见了老太太。
老太太一连醒了好些日子,家里都觉得不对劲,忙请了相熟的大夫来看,回头大夫就跟他们交代了,说老太太应该还要醒些日子,这些日子就陪陪老太太,在床边敬敬孝的。
这话有什么不懂的。
喜春两个到了老太太房里,房里儿孙们已经到了大半,老太太不耐烦这么多人在她房里堵着,把他们招呼到了床上,她因为长期昏睡,整个人都廋了下来,她把人唤到身前,叫了随身伺候的嬷嬷把早就准备的盒子拿了来,交给他们:“这是你们俩的,拿着。”
“祖母。”喜春眼眶不自觉就湿了。
老太太在他们身上拍了拍,“好孩子,祖母虽说没醒,也知道你们的心意的,有心了,拿着吧,祖母的私房,人人都有份。”
每个人得到的都是一个小匣子,至于里边装的是什么就没人知道了。
周莺见了他们的小匣子,等他们一出门就盯上了,“老太太给了你们什么?”
她的匣子里就是一匣子首饰,拿到手的时候周莺觉得重,还以为老太太给了她什么好东西,还在暗地里偷笑呢,等她偷偷一看就不高兴了,一匣子首饰才值多少钱,老太太偏心啊,好东西肯定都是留给儿子孙子的。
她就问到了喜春他们跟前儿来。
喜春他们又没看,只回:“没什么,老太太的东西,怎么分都是可以的。”
“你们是有钱人家当然说这等风凉话了。”周莺撇撇嘴儿,想说话,人家已经走远了。
老太太确实是给每一位儿孙都准备了的,连婳婳都有份,她显然也是知道自己身体情况的,她只觉得又不能什么都不做,便每日领着李晴晴两个去老太太身边说话打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老太太是天气正暖和的时候走的,走得十分安详,府上操持过了老太太的丧事,便要开始守孝了。
大伯那边没退下来,但二伯跟几个堂兄弟们却退了下来,这也是不得已,连老太太都是先交代过了才走的。
大伯要留下在位置上等着周家人再次进入朝堂上。
周兰钰他们没去书院,家里特意请了位举人老爷来教导,老太太走了好些日子,周兰钰捧着个盒子找了来,捧到爹娘跟前儿,耷拉着脑袋,这些时候家里的事一桩桩一件件的,老太太走了,诸位伯爷,伯伯们相继退下来,大伯爷还要在朝堂上支撑门楣,一举一动都表面了为了整个周家殚精竭虑,顿时叫这个小少年成长了起来。
也是这时候,他才明白他爹曾经说过的那些话。
家里的荣耀都是一代又一代人支撑起来的,若是没有上头的支撑起来,哪有他们的太平安宁,若是人人都不思进取,那这家就垮了。
伯爷不退下来,就是为了给他们成长时间,能让他们进入朝堂,好站稳脚,那他们,也不该心安理得的在大树底下乘凉。
“爹,娘,我下回一定会考取举人,考取进士,以后也肯定会做大官,跟伯爷一样,为下一代支撑起来。”
“我还会给妹妹当靠山,给娘请封诰命。”
诰命这个词他说过不止一回,以前就是随口一说,只有这回,他说得极为认真,是认真要往这个方向靠的。
周秉含笑点头,喜春把盒子推过去:“老太太给的,你就收着就是。”
喜春也被他脸上的坚定感染,这一刻,她相信他能做到:“好,娘也等着你给我请封诰命的时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看书网;http://www.kanshu4.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回头喜春给谢氏专门请了个教规矩礼仪的嬷嬷,嬷嬷以严苛出名儿,落到她手上,谢氏整日跟着学规矩都来不及,更别提不高兴这个不高兴那个了。
她倒是去周兰钰面前告状了,喜春早就跟兰钰商议过的,还告诉她:“你好生学,娘这是亲自带你呢,等你学几年出师了,她也就不管你了,到时候你就能独当一面,跟两位婶子一样厉害了,她们就是我娘教出来的呢。”
他抬头挺胸,说得十分骄傲。
两位婶子都能学,他相信他的妻子也不会比她们更差的。
回头谢氏跟他抱怨又苦又累,周兰钰就说了,“两位婶子当年学得更多呢,除了规矩,还要学经商呢,你只学了规矩,娘说了,已经是看你太娇气了给你减免了一部分。”
他也觉得他妻子挺娇气的。
谢氏在府上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周兰钰,周兰钰压根不管,谢氏就没办法了,她早前从来不曾觉得婆媳之间有什么,连出嫁的时候母亲交代过叫她不要顶撞婆母,当长辈的要整治小辈法子不少,谢氏从来没放在眼里,现在吃到了苦头。
早知道的话,她何必要跟他们对着干的。
喜春一旦管起来,那就是铁了心要把人整治好的,谢氏被整治了几回就老实了,不再对着人就阴阳怪气起来,等学完规矩那日,她终于长长的叹了口气。
头顶,婆母的话威严的传来:“现在是不是在心里长叹了气,觉得完事儿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谢氏蓦然抬头,难道不是?
喜春说:“规矩好还是不好,端看你平日的表现,若是再不好,也可以把嬷嬷们请回来,叫你重新学上一遍的。”
谢氏弯得快:“娘,我不敢了,我以后肯定有规矩了。”
希望如此吧,喜春还得先观察观察,若是谢氏当真改好了,她就教她经商,给铺子给她自己经营,也就用不着去羡慕李晴晴几个了。
有了儿媳妇,喜春才知道婆媳之间还得张弛有度,一味放松不行,一味太紧也不行,关键啊还得把握着这其中的度。
第135章番外二
喜春两个这回上京住了好些年,要张罗小女儿的亲事,还要带孙子,周家的后辈,当家的男人并不是丁点不掺和小辈的教养,相反还会不时过问,以保证下一辈不止长于一人的手给长歪了去。
但周家的郎君太忙了。
无论是周嘉还是周兰钰等都竭力在朝堂上立足,要分担大部分心事在朝上的政务上,对家里的事也就关心得少了几分,说到底,到底是他们周家的根基太薄弱了,没有底子撑着,满打满算到现在也不过就三代如朝,跟那些有底蕴的大家相比差得太远。
人家前有根基后有退路,自是不用跟他们似的要尽全力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谢氏的性子还没扭过来,婳婳的成亲还没着落,周秉他们自然是要留下来的,儿子都在盛京里,把婳婳的亲事定在盛京,有周家人在,也能给婳婳撑腰,若是他们回了秦州府定亲,往后他们走了,这离得太远了,如何能给她支撑的?婳婳若是郎君自然是不用担心的,但她是女儿家,到底受性别所累,叫人不放心的。
“那嫂嫂你们还回去吗?”李晴晴妯娌两个来陪喜春说话。
喜春跟周秉早就商议过了,她摇摇头:“不回去,至少这些年都不回去了。”
秦州府城的买卖由周辰接了手,他们如今在盛京长住倒是用不着太担心家里了,住多久都没问题的,但到底是家乡,心头还是存着想念的。
李晴晴捂着嘴笑:“早上我见大哥带着明明在外边溜达呢,这爷孙两个,一高一矮的,看着还挺喜庆。”
明明是喜春的孙子,也是谢氏给她生的大孙子,小名叫明明,大名叫周明临,是明字辈儿的,他上头有两位叔叔两位姨,现在也是府上最小的一位,今年不过五岁。
谢氏这人性子有些娇气,明明经常被娘带着,性子也带着娇,用饭非要人喂,走路非要人抱,每天的手帕都要用好些张,比人家府上养的娇小姐还娇气。
他现在还小,带着娇气倒是无碍,看着倒是个金尊玉贵的小公子,等长大了,就该被人说“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