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为了打造这些椅子,就花掉了几千两银子,八张黄花梨雕花太师椅,就花掉了三百两,十六张楠木官帽椅花掉了三百两,五十张乌木扶手椅,则用了六百多两,光是这些家具,就花掉了金钗楼一千二两百的巨资,加上其他的雕花木案、方桌和方几,至少一千五百两。
其实还有剩下的椅子,但是都没有摆出来,因为剩下那些椅子,全都是常见的榉木椅,一共还有二百张,虽然做工同样精良,但这二百张总共才花掉了不到三百两,此时摆出来有些现眼,因此杨潮不打算摆出来。
所有人就坐完毕,他们发现,前面有一个暗红色的幕布,从上面的屋梁上,直接垂到地面上,幕布后有什么,大家都不知道,不由得暗暗猜度起来。
康悔指挥着侍女们,开始给这些客人斟茶、斟酒,摆放果品、点心。
他自己则在一边不住的点头哈腰,但凡谁看他一眼,他就笑容可掬的轻轻躬身。
杨潮则在最后一排,远远的站着,旁边则是一脸心事的胡全。
“杨兄!”
胡全开口说话。
杨潮此时没注意到胡全的神色,他正看向前面。
也没转头,直接就道:“胡兄莫急,就快开始了。”
杨潮说完,透过厚厚的幕布,传出清脆的声音,很显然这是琵琶声。
但是不一样的是,这琵琶声似乎显得过于厚重了,甚至给人一种铿锵有力的感觉。
“咦,龙友兄。这琵琶声颇为厚重,还有回环之感。”
第一排的座椅,最为靠近幕布,不过却不是一字排开,而是排成另一个圆弧,似乎围绕着什么一样。
其中一个座位上,一个中年老夫子模样的客人,开口跟旁边的同伴说话。
“哈哈,凌大人,下官也不知其意,不过杨公子的集会,总会有些别样的东西。”
另一个年纪仿佛的文士模样中年说道。
“龙友兄,今日不在官场,身在青楼还是叫我义渠吧。”
“下官不敢。”
“那你是不是也想让我喊你杨大人啊?”
“呵呵,岂敢岂敢,如此在下冒昧了,义渠兄!”
“龙友兄,正该如此。”
这两人一个正是江宁知县杨文骢,另一个则是应天府尹凌骏甫,字义渠。
上次帮着杨潮一起收拾许仲孝,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杨文骢也不是没有收获。
起码他最后答应放许仲孝一马,等于私下给求情的凌骏甫一个面子,之后两人就往来起来。
身为顶头上司,凌骏甫与杨文骢本来就认识,这次杨潮斗许仲孝,动用了很多关系网,让凌骏甫感受到杨文骢的力量还是不容小觑的,所以一来二去,两人就熟识了,常常走动。
今天请的官员中,品级最高的,就是这个凌骏甫了,应天府尹虽然品级未必算高,可这却是实权衙门,因此不容小觑。
其他官员,也都是应天府里边的府承之类的官员,算是来陪凌骏甫的。
“义渠兄,开幕了!”
突然杨文骢看到,随着琵琶声响起,那幕布竟然慢慢张开。
于是提醒了凌骏甫一声后,他也定睛看向幕布。
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是,杨潮稍微的皱了一下眉,他听到琵琶声中有些微微的刺耳声音,那是滑轮滑动的摩擦声。
杨潮在与座椅平行的房梁上,安装了一组滑轮,幕布吊挂在滑轮之上,一拉两边的绳子,就会慢慢张开。
可是已经涂了足够多的油了,那滑轮组还是会有摩擦声,好在被琵琶声遮住了,如果不用心听,是注意不到的。
看到此时所有人都在注视幕布,都想看看幕布之后到底有什么,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明堂让琵琶声不同以往。
但是幕布张开后,后面只有一个人,一个弹琵琶的人。
顿时所有人都奇怪了,一个人弹琵琶,怎么可能有这种效果。
此人站在一个很大的台子上,台子高有三尺,她就在最中央,怀抱琵琶,拨弄琴弦。
原本清脆的声音,就是变得厚重,原本直接的声音,也显得摆着回环。
“眉生的琴艺果然有独到之处啊!”
台下的人自然都认识台上的人,都知道那是名妓顾湄,字眉生。
实在找不到理由,他们也只能把这些都算在顾湄的头上,以为是顾湄特有的琴艺。
其实此时顾湄也极为惊奇,她也发现自己弹出的琵琶声,似乎开始共鸣起来。
她身在台上感觉尤为清晰,脚下仿佛有一阵阵声音,从地底发出,然后与自己的琵琶声共鸣,造成了这种厚重和回环。
幕布彻底张开,所有的人都看在顾湄身上,突然顾湄的手一停,按住琵琶弦,声音戛然而止。
可突然,砰砰,声音大作,是琵琶声,却宛如擂鼓,众人都感觉自己的心被一锤一锤,细心的人已经发现,旁边摆放的茶水或者酒水,上面不断的有一股股圆形的密集水波震动。
这时候众人才发现,原来不止一个顾湄,在顾湄后面不远处,灯光不太透亮的地方,一群群的琵琶手坐在小凳上,竟然也正在弹奏,而且这些人弹奏起来,宛如一个音节。
“哦!”
此时无数人惊呼了一声,他们恍然大悟,难怪声音那么厚重,原来不是一个人在弹奏,而是一群人啊,甚至有人开始暗暗默数起来,惊讶的发现,竟然有一百个丫头在弹奏。
但这只是那些对音律并不精通人,尤其是第三排的富商们这么以为,前面的才子和官员,此时反而更加的奇怪了。
因为这些人比富商的文化修养更高一些,有些还很精通音律,他们听的出来,那种厚重可不是因为人多的原因,而是另有明堂。
此时一个人抚须暗暗点头不已,他的眼睛看向了顾湄脚下的台子。
杨潮对自己排练出来的这群丫头也很满意。
之所以让康悔买来一百个丫头,就是为这种大场面准备的。
南京城一般的青楼演艺,都是姑娘们单独弹唱,靠的是伎人的个人功底。
但是杨潮觉得,这种音乐模式还是太单调,杨潮认为像交响乐那样的大型音乐,也一定能被人享受的,所以才买来这么多丫头。
建了一个书友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下145095539。同时求推荐票,收藏啊。
第八十四节大曲
不过杨潮对排演交响乐可没有什么兴趣,不过是引入这种形式而已,甚至形式都不是,因为中国古代早就发展出自己璀璨的群乐艺术了。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还是贵族文化,当时的贵族修养中,就少不了音律,当时贵族听的是雅乐,雅正之乐,核心是编钟这样的大型乐器。
雅乐不但在祭祀等正式场合中表演,在宫廷中招待各国宾客也要演艺,哪一国的“乐”表演的好,甚至会让人承认这个国家地位更高。
当时演艺雅乐最好的国家,正是文华厚重的鲁国这样的国家,是孔孟的故乡。
慢慢发展到唐宋,宫廷音乐中雅乐慢慢退去,但是还是有大型音乐演艺的,唐朝尤其盛行秦王破阵曲这样的大型音乐。
元明时期,这种大型音乐表演慢慢消失,大概跟蒙古的皇帝不喜欢中原的音乐,明朝的皇帝出身民间,没有音乐素养有关。
就这样到了后世,甚至有人以为中国大型音乐已经失传了,要到日韩去寻找中国旧乐。
其实明代大型古乐并没有完全失传,只是渐渐退出了宫廷而已。
但是在孔府这样的千古传承下来的世家里,还是保留了一些,但大多只是祭祀的乐曲。
而且太过厚重和严肃的雅乐,也不适合在青楼中表演,客人来这里是享受的,不是来受教育的,没人愿意在这里熏陶自己的灵魂,他们只是来放松,来欣赏的。
所以杨潮还是希望弄一些轻松的音乐。
当时把这种构想说出来,以为自己借用的是交响乐的概念,当即就被几个小丫头误会,尤其是其中两个聪明的姐妹,她们先是以为杨潮想要表演雅乐,说她们在教坊司里没有学,后来觉得杨潮要的不是雅乐,琢磨了一下,她们才问杨潮是不是大曲。
杨潮问她们大曲是什么,一番解释后,杨潮才知道,大曲这种形式的音乐。
大曲形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因此也被叫做唐宋大曲,到了元代被杂剧吸收了很多。
不过跟西方交响乐和中国雅乐那样的纯粹音乐不同,中国的大曲是要伴着歌舞表演的,她是一种大型的乐舞,也可以分开,单纯用乐器表演,形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