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后锋 > 第143部分

第143部分(2 / 2)

“确实不可信。”邱民仰点了点头,“可是,此人势力庞大,又手握朝鲜。尤其是先前用了一招‘土地改革’,更是收拢了九成朝鲜百姓的心,如果不予他国王之位,我们与满清交手之时,他若是心存不满,在后面拖后腿,将大大不利于我军啊。”

“可如果就这么答应了,朝廷威严何在?日后又如何管理周边藩属各国?”洪承畴叹道。

“督师,此事还是你来拿个主意,然后以你我之名向上呈朝廷。”邱民仰知道洪承畴想听的其实就是自己的这句话,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表示对楚钟南的意见。此人不好惹,心怀不轨,偏偏又确实有功于朝廷,头上也还顶着一个东北军总兵的帽子。虽说非常可恨地占了朝鲜,可当时的朝鲜也确实投降了后金,还派兵助后金打进了关内。再者,人家也没来抢辽东的土地,一副乖宝宝的模样……于情于理,他们都没有理由与其动手翻脸。而且,邱民仰也认为,如果真的能用一个朝鲜换取了小北荒的友谊,还有一方的安定,也未尝不可。

“也好。此事就交给我了。”洪承畴点了点头,又向邱民仰问道:“大人刚才不是说有喜事吗?喜从何来?”

“哦,其实也没什么。楚钟南派来的人送来了一些东西。”

“东西?”

“对。有火炮,火枪,刀枪剑戟,还有足足够我军用上两个月的粮草。”

“这么多?”洪承畴惊讶道。十几万大军两个月的粮草,这可不是小数目,即便是大明朝廷也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一次性送出这么多东西,难道,楚钟南真的是有意投向朝廷?(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一百九十四章 洪承畴伐清

更新时间:2009…10…20 23:32:56 本章字数:3731

明朝廷已经烂成了什么样,纵然远隔千万里,楚钟南不能再清楚。让他投靠过去,那还不如直接就投降满清呢。至少,皇太极比那樂祯绝对要强的多。而且,以他楚某人现如今的势力,真要是投降了满清,管他皇太极和多尔衮手段再强,也绝对阻止不了他进一步壮大。当然,这也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皇太极和多尔'这些家伙会以大局为重,不记仇。不过,这很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小北荒明明有了可以打败满清的实力,又凭什么投降过去?自己当老大不好么,非要去自甘堕落地去当个汉奸?

所以,楚钟南提供洪承畴粮草兵器,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就是:催促!

催促明军与满清尽早地开战。

洪承畴背靠大明,但他如今已经纠集了九大边镇十数万兵马,骑兵也有四万余人。

虽说实力确实强大,但是,楚钟南所知道的历史上,洪承畴最后还是因为种种的原因而被皇太极打败了,连其自身也当了俘虏,并最终背叛了国家,转而为皇太极尽忠去了。据闻,洪承畴最后奉命经略大清七省,堪称当时第一封疆大吏,军中翘楚。连后世赫赫威风的吴三桂也远远比不上。并且,他还多次献计,为清王朝完善了其国家机器,使其成功地由一个武装强盗集团向正规的国家政权转变付出了诸多努力。可是,这位洪老兄死后,却又被康熙乾隆等人列入了《贰臣传》,不仅自己,子孙后代也受尽了屈辱。

不过,不管怎么样,洪承畴本身的能力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上的松山之败,有很大的原因是洪承畴本人并没有能像在关内指挥镇压农民军一样,对麾下各军如臂指使。同时,还有来自后方的瞎指挥,又要面对这个时代堪称是最精锐的八旗铁骑,自然难免失败。

而现在却有了楚钟南,洪承畴又直接带兵进驻了辽东,那么,他与皇太极之间对决的结果会不会改变呢?

楚钟南真的很想知道结果。所以,他要在旁边使劲催促一下。而且,洪承畴所率领的这十几万人已经是大明最后地精锐,也可以说是大明在北方最后地一道防线,不管洪承畴与皇太极的对决最终会是谁嬴,楚钟南都不希望这支部队还可以回到原来的驻地。因为,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做那个“渔翁”了!

……

祟祯十三年二月,大明京师一带已经流言满天飞,老百姓,还有仕绅之间都纷纷传言,皇太极与洪承畴各自派人秘密会面。至于会面的内容,有人猜测是皇太极自感力弱,要求投降大明;有人猜测是洪承畴生怕步上袁樂焕的后尘,打算仗着手上的大军造反,而约见皇太极,则是为了在自己出兵之时避免自己后方遭劫,所以约定皇太极共同出兵,瓜分天下……而除了这直接“诽谤”洪大督师地流言之外,朝廷上的官员之间还流传着另外一些消息,比如:皇太极让出辽西,又从辽东撤兵,目的是为了诱使小北荒和大明共同进兵,继而交战,好使满清从中渔利,可如今小北荒之主楚钟南忠于大明,先占据了辽东,之后遇到官兵又主动退却,将辽东交给了大明,所以,皇太极恼羞成怒,麾下八旗军已经跟洪承畴所率大军交战数次,明军战败,洪承畴为了免受责罚,故而隐瞒不报。另外还有:洪承畴率领大明十数万精锐,野心膨胀,正在沈阳等地落力拉拢诸多边军将帅,打算来一次辽东版的“陈桥兵变”,学赵匡胤演一出“黄袍加身”……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虽说“谣言止于智者”。可是。大明朝廷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后。依旧人心惶惶。祟祯皇帝这回倒是坐地住。只是下旨询问了一下洪承畴和邱民仰两人辽东地情形。洪邱二人自然如实相报。说明如今地辽东虽然有些形势紧张。但总体还算平静。皇太极那边也比较安宁。并没有什么战事发生。而且。洪承畴还向祟祯建议。认为大明虽然兵多将广。但分驻各地。不能统一行动。分则力弱。所以。对付皇太极必须持重。主张慢慢进兵。不可再犯先前地错误。樂祯将他地表章在朝堂上展示。并深以为然。

可是。虽然一时获得了樂祯地信任。可朝廷对于统兵大将不信任是历来就有地传统。虽然祟祯极力装出了镇定地模样。最后却还是不得不按照朝中官员地提议。将与洪承畴齐名地另一员大将卢象升提调京师。而与此同时。大明皇宫里也开始流传了另一则谣言:满清皇太极其实早就为先前地举动感到后悔了。只是。因为洪承畴地实力其实已经超过了八旗军。所以才不敢妄动。故而只是拼命地派人向蒙古等地纠集人马。打算先整备人马。待到实力足够了。再重新南下与明军交战;而洪承畴也早就看出了对方地心思。也有意趁对方实力未济之时出兵。可是

督师大人却担心自己灭掉皇太极和八旗军之后。功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所以。为了保命。才迟迟不出兵。有意养贼自重!

一拨一拨接一拨……

必须承认。在许多时候。谣言地力量是巨大地。

尤其是当昏聩者占据了重要位置的时候,谣言地力量更是非同小可。祟祯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